书城教材教辅语用学教程
19681400000017

第17章 会话含义(7)

〈88〉Excuse me,sir,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对不起,先生,我吸烟大概可以吧?)

〈89〉老师!给我这篇文章提提修改意见好吗?

〈88〉、〈89〉适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关系或双方不平等关系。

(c)依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要注意区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以介绍与他人见面为例:

正式场合:

〈90〉Allow me to introduce Dr.Smith.

(请允许我介绍史密斯博士)

非正式场合:

〈91〉come and met my friend Jack.

(来,见见我的朋友杰克)

总之,在言语交际中,充分了解并关注礼貌准则的级别性、冲突性和适合性等特征,才能使说出的话语合乎礼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4.3.2.2 幽默准则

前面我们说过,礼貌准则是使话语得体的重要准则,因为符合礼貌准则的话语能适合特定语境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当然是得体的。但是,得体的话语并不都是礼貌的。例如幽默话语,对听话人来说就不一定礼貌,有的甚至很不礼貌(如对恶意的挑畔进行幽默地反击,就是以不礼貌回敬不礼貌),但不能说它是不得体的,因为适合特定环境,幽默话语的交际效果最佳。正因为如此,在礼貌准则之外,我们再提出一个幽默准则。

“幽默”是英语Humour一词的汉译。在汉语中,“风趣”、“诙谐”、“俏皮”、“戏谑”、“滑稽”都跟“幽默”相似,但它们没有一个跟“幽默”完全相同。幽默”外谐内庄,它引人发笑,但不庸俗,不轻浮,它言语含蓄,话里含哲理,存机智,它是一种具有诉诸理智的“可笑性”的精神现象,是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学识、经验、智慧的结晶。

请注意:我们是探讨人们言语交际中的幽默,所以,这里所说的“幽默”是语言幽默,即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所创造的幽默。

4.3.2.2.1 幽默的主要特征

幽默有以下三大主要特征。

(1)不谐调性:不谐调性是幽默的首要的、不可或缺的特性。幽默的秘密就在于合乎常规的内容采取了超常规的形式或者合乎常规的形式负荷了超常规的内容,引起心理能量骤然释放而发笑。合乎常规的内容采取了超常规的形式或者合乎常规的形式负荷了超常规的内容,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超常规搭配,必定会呈现出不谐调特性。我们知道,幽默家总是从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矛盾,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心理期待的突然扑空,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等方面展示美和丑的对立,美压倒丑,无严重伤害性的丑,以及假装成美的丑的事物和现象的。这样的展示也必定呈现出不谐调特性。实际上,幽默的美正是来自这种不谐调性。谐调的、合乎常规的、一本正经的话语很难引出笑来,更谈不上幽默了。

(2)情趣性:情趣性是幽默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特性。幽默的情趣性比其他任何艺术样式的情趣性都浓郁。情趣性在幽默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情趣性就不成其为幽默。情趣性的浓淡是衡量幽默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幽默的情趣性不是那种优美或壮美的情趣,而是一种谐美情趣,它充溢着轻松、愉快、戏谑、嘲弄,永远伴随着“笑”的浓烈情趣。幽默的“笑”是谐美的、多彩的。例如:

会心的笑:

〈92〉一位沉浸在爱河中的中年数学家和女友在月下花间散步。

女 友:我满脸雀斑,你真的不介意吗?

数学家:我一生最爱跟小数点打交道。

数学家不明确回答是否介意女友脸上的“雀斑”却说“我一生最爱跟小数点打交道”。这里,数学家把“雀斑”比作“小数点”,并声明“爱跟小数点打交道”,女友心领神会。两人相视,会心地一笑。

甜蜜的笑:

〈93〉热恋中的一对青年男女。

男:我终于懂得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女:怎样弄懂的?说说看!

男:我在公园里等你时,时间变得特别长,而一见到你,时间又变得特别短了!

这里,男青年把等待女友时的急切心情和见面后的难舍难分情感说得真切动人,并颇有些哲学味,引发出女友甜蜜的笑。

苦涩的笑:

〈94〉某作家在某评论家的家中用餐,搬动椅子时无意中碰碎了主人家的一个珍贵花瓶。

作家:抱歉,抱歉!

评论家:这并非憾事!把花瓶碎片收好,我有了赠送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礼物了———一位大作家亲手碰碎的大花瓶碎片。

这里,评论家宽宏的幽默,引发出某作家苦涩的笑。

顿悟的笑:

〈95〉一次,吴忠臣拜访钱钟书先生,感谢钱先生1979年4月访美归国后寄赠一只英制烟斗。

钱钟书:“我从来不吸烟,好比阉官为皇帝选宫女,不知合用否?”吴忠臣悟出了钱先生话语的真意———从来就不吸烟的人为他选赠烟斗,恰如阉官为皇帝选宫女,因缺乏实践经验,恐怕难合君意———而发出顿悟的笑。

嘲人或自嘲的笑:

〈96〉: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敬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读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不着急。教书作事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老舍《自传》(见《报刊文摘》1981.6.2)

老舍这篇《自传》,勇于自嘲,善于解嘲,情趣横生,堪称幽默佳作。

(3)适切性:适切性是幽默的一个重要特性。幽默必须适切语境。不注意交际对象的身份,不区分不同的交际场合,为逗笑而无节制地乱幽默一气,是绝不会有好的交际效果的。一般地说,对地位高的人,长辈,说幽默说话应当小心谨慎;地位、辈份高的人,在属下、晚辈面前,幽默宜为机智型的,以不减损领导者的权威性和长者的尊严。轻松的话题,随便的场合,熟人、朋友之间,例如同学聚会、喜庆婚宴、从容随意的交谈,尽可以多些幽默,以增加欢乐气氛。只有适切语境,说话人(或写作者)才能创作出上乘的幽默;只有适切语境,听话人(或读者)才能真正领悟幽默,敏锐地感受幽默。

适切语境还有更高的要求,即巧妙地利用语境:关注新出现的情况,触景生情,临场潇洒发挥,妙语成趣。例如:

〈97〉侯宝林说过的相声《婚姻与迷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甲:射完三箭,再往前走,地上搁着一个铁盆,里边有烧红了的木炭,旁边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杯高粱酒,等新娘走到跟前儿,把酒往火上一泼,火苗儿呼———起来了,新娘揪着长裤,撩着长袍迈过去!

乙:这干什么?

甲:火火炽炽,旺旺腾腾,往后他们日子好过!这多危险,那要把裤子烧了呢?还得找消防队,要不怎么后来妇女也聪明了,怕烧裤子,都改小裤衩了!

当侯宝林正说到“里边有烧红了的木炭”时,突然街上响起了救火车的声音。这一新情况使台下听众大为分神去关心“哪儿着火了?”侯宝林情急生智,在“这多危险,那要把裤子烧了呢?还得找消防队”的台词之后,巧妙地抓住新出现的情况,临场潇洒发挥,面向听众,用手向救火车前进的方向一指,说:“你听,这不定哪儿结婚了!”听众哈哈大笑,注意力重又集中到相声演出上来了。

4.3.2.2.2 创造和理解幽默的六条次准则说话人(或写作者)依据自己的交际意图选择恰当的构成幽默的次准则,就能创造出幽默来。

幽默的构成机制就是一套策略思想和手段,它不直说,而是机智地、拐弯抹角地设置各种圈套(注意:这里所说的“设圈套”是指开玩笑时的心理陷阱或编造幽默时的一种铺垫)。听话人在理解、欣赏幽默的过程中,在看到或听到别人上当时,自己“幸灾乐祸”地笑;当自己上当时,一旦觉悟,惊叹设套人的狡猾、足智多谋,赏识自己终能识破设套人的圈套的聪明才智而得意地笑。

请注意:幽默可以体现为一句话,也可以体现为一段话,也可以体现为整篇作品。幽默可以是有情节的,如整篇的幽默作品;也可以是无情节的,如幽默警句、诗词中的妙语、戏剧、小说中的对话,以及巧妙地答记者问等。因为我们是探讨言语交际中的幽默,所以,我们的探讨重点主要是无情节的幽默。

下面具体论述创造和理解幽默的六条次准则:

(1)岔断次准则:

岔断次准则的特点是:话语语义的逻辑发展突然中断,结局在意料之外,然而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顿悟式的笑。岔断次准则包括以下几种具体的表达方式:

① 衬跌

衬跌,在结构上分为“衬”和“跌”两部分:“衬”在前,“跌”在后。“衬”可以是一衬,但多数为多衬,即把相关联的多种事物罗列起来,使听话人(或读者)感受到一种明确的方向性动势,然后猛然一跌,而产生出幽默效果来。例如:

〈98〉相声《五支笔》中有这样一段:

乙  那我要是戴一支钢笔哪?

甲  那不用说,高小程度。

乙  噢!我戴两支钢笔。

甲  初中啊。

乙  我戴三支?

甲  高中啊。

乙  我戴四支?

甲  那你就上大学了。

乙  我要戴五支呢?

甲  你要戴五支啊?

乙  我就是大学教授。

甲  不,修理钢笔的。

按照这种由所戴钢笔数量的多少来表示文化程度高低(戴一支钢笔高小,两支钢笔初中,三支钢笔高中,四支钢笔大学)的逻辑推导,戴五支钢笔理应是“大学教授”,但突然一跌,成了“修钢笔的”,使听众不得不笑出来。

“衬跌”是幽默常用的手段之一。它的应用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衬”的几个级数应该是越升越高,这样才能形成明显的方向动势,才能“跌”出理想效果来。2)在“衬”的过程中要严守秘密,“跌”,要跌得干净利索,这样才能使听话人发现变化的奇妙,引出笑声来。

② 顿跌

顿跌,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故意把一句话拆开来,先说一半,“顿”一下,暗示出语义发展方向,使听话人产生误会,然后再把后一半说出来,而造成“顿悟式”的笑。例如:

〈99〉侯宝林的相声《夜行记》中有这样一段:

乙  没有灯啊,马路上不能骑!

甲  我钻胡同!

乙  哎,胡同里没灯更危险!

甲  不管它那一套,钻胡同我就骑上了。咦,对面儿又来了个警察。

乙  那你快下来吧。

甲  下来?我趁他没瞧见,抹回头来一拐弯儿,“滋溜”一下子!这回他再想找我都找不着啦。

乙  你到家了?

甲  掉沟里啦!

在这段相声里,“顿跌”不是说话人自己中断话语制造误会,而是靠对话人的“捧”、“垫”之后,再由说话人“跌”出谜底的。

③ 歇后

歇后,由“引语”和“说明语”两部分构成,“引语”说出之后,故意地“歇”一歇,然后把“说明语”抖出来,从而引起听话人的笑。例如:

〈100〉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01〉猪八戒吞钥匙———开心。

〈102〉困在玻璃窗上的苍蝇———有光明,没前途。

运用或创造幽默性强的歇后语应注意以下三点:1)“引语”造成的悬念越强,“抖”出来的“说明语”幽默味越浓;2)“引语”和“说明语”的关系越新巧,越富幽默性;3)“引语”越含蓄,“说明语”给听话人的“顿悟性”越强烈。

(2)倒置次准则

倒置次准则的特点是:话语中,先肯定一个内容,随之在跟前面相近似的言语形式中“装入”新的内容,变成对前面肯定内容的否定或对立,造成语义逻辑发展方向的颠倒而引发笑声。

倒置分以下四种情形:

①主客关系倒置,例如:

〈103〉乞丐和施舍者:

乞丐: 先生!两年前你每次给我10元钱,去年减为5元,现在只给1元。这是为什么?

施舍者:两年前我是单身汉,去年我结了婚,今年又添了个小孩,为了家用,我只能节省开支。

乞丐: 你怎么能用我的钱去养活你的家人呢?

乞丐对施舍人的责怪显然是有背于常情、常理的,它令听众在吃惊之余而发笑。

②因果关系倒置,例如:

〈104〉“小聪明”(绰号)受雇捕杀××广场的一群鸽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处以罚款。离开拘留所后,急去拜谢雇主,深躬谢曰:“谢恩人,若不是你给了我一笔钱,我怎么能交得出那么多罚款呢?”

“小聪明”如此颠倒因果关系的“聪明劲”令听众发笑。

③事物逻辑关系倒置,例如:

〈105〉某小国跟邻邦某大国矛盾日深,小国大使与大国首脑交涉时,以战争威胁说:“我国有一万五千士兵,五十辆坦克,一百架飞机。”大国首脑哈哈大笑,说:“我们多你一百倍。”小国大使脸色凝重地说:“这样说来,我须向我国政府请示。”第二天,小国大使提出妥协,并解释其原因说:“我们国家太小,容纳不下一百五十万战俘。”小国大使以“我们国家太小,容纳不下”比本国士兵多一百倍即“一百五十万战俘”为理由而提出妥协,显然是逻辑事理倒置,使听众发笑。

④轻重关系倒置,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