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用学教程
19681400000016

第16章 会话含义(6)

利奇指出:上述六条准则中,前四条准则是双向性的:准则(1)和准则(2)分别关注未来行为对人对己的损—益;准则(3)和准则(4)分别关注说话人对人对己传递的某种或好或坏评价的程度。后两条准则是单向性的:一致,同情。并明确指出:这六条准则及其相关次准则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还指出:礼貌关注的重点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消极的礼貌(避免不一致)比积极的礼貌(寻求一致)更为重要。

我们认为,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条准则有的内容需作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利奇的“得体准则”应该重新定义、定位,把“得体”提升为高于并包容“礼貌原则”(利奇的说法)的一个名副其实的能与“合作原则”相补益的高层次的原则,即“得体原则”。我们之所以不同意利奇把“得体”视为“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之一,是因为,从言语交际的根本目的来看,话语得体不是为了礼貌,而是它能取得最佳交际效果,并且“得体”比“礼貌”的覆盖面大。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英语中Tact(得体)的释义。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对“Tact”的释义为:“合适的,恰当的跟别人打交道,避免冒犯,或赢得善意的快悦和微妙的感觉;跟人们交往或协调艰难的局势或微妙的情境的技巧或判断力;在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事或做适当的事的本领”。(第二版第17卷第533页)

从《牛津英语词典》的权威性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Tact”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交际对象:别人(Others);②交际方式:说或做(Saying or doing);③交际情境(Situations);④交际的礼貌准则:避免冒犯(avoid offence);⑤交际效果:快悦和微妙的感觉(ready and delicate sense)。由此可见,“得体”比“礼貌”的涵盖力强,覆盖面也广得多。

4.3.2.1.2 依据汉语运用的实际研讨“礼貌准则”的有关次准则

我们认为,利奇提出的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宽宏准则运用于汉语基本上是适合的。但按照我们构建的“礼貌准则”框架,要把利奇的“准则”降级为“次准则”。此外,汉语交际中还应加上一个“恰当的称呼次准则”。这些次准则运用于言语交际都是合乎礼貌的,在不同语境下,采用这些策略方式说话,能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1)赞誉次准则: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赞誉,是一种礼貌。

①因听话人为说话人办了有益的事,说话人赞誉听话人,例如:

〈71〉方鸿渐说:“老赵,你了不起!真有民主精神,将来准做大总统”。

———钱钟书:《围城》

这句话是方鸿渐赞誉赵辛楣,因为他提出了旅途安排的合情合理的好设想。

②因崇敬听话人,说话人赞誉听话人,例如:

〈72〉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梦中的白马王子。这是处于爱河中的女郎赞美意中人。

(2)谦虚次准则:有点过分但不太过分的谦虚,是一种礼貌。

①自我谦虚,以此赞誉听话人,例如:

〈73〉: 破风筝  王先生,我居然也有了稿费,太阳由西边出来的事!我得分给你一半!要不是你给我修改,就能登出去,才怪!

王 力  这不是请我吃饭了吗?就不分稿费啦!

破风筝  哼,今儿的饭,跟我的稿子差不多,光是豆腐青菜,找不到几块肉!———老舍《方珍珠》

破风筝(唱鼓书的艺人)自我谦虚,以此赞誉热心帮助民间艺人的年轻文艺作家王力。

②受到别人的赞美,听话人自我谦虚,例如:

〈74〉: 鸣凤对觉慧说:“你不晓得我看见你我多高兴。你不晓得我多尊敬你!有时候你真像天上的月亮,我晓得我的手是挨不到的。”

觉慧说:“不要这样说,我不过是一个平常的人,跟你一样的人。” ———巴金《家》

(3)一致次准则:减少分歧或对立,力求一致,至少达到部分一致。

〈75〉:(觉慧)坚决地说:“不,我一定要走!我偏偏要跟他们作对,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

觉新抬起头痴痴地望着觉慧,他用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忙你,我现在一定帮忙你。……你不是说过有人借路费给你吗?我也可以给你筹路费,多预备点钱也好。以后的事到了下面再说。你走了,我看也不会有大问题”。

“真的?你肯帮忙我?”觉慧走到觉新面前抓着哥哥的膀子,惊喜地大声问道。———巴金《家》

由于觉新在高府大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对弟弟觉慧背叛旧礼教,离家出走的言论和行动的坚定支持是有个曲折过程的。一件件严酷的事实教训了他,他终于坚定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4)同情次准则:减少反感,增进谅解,加深情谊。

①说话人同情听话人,例如:

〈76〉“鸣凤,真苦了你了。在你这样的年纪你应该进学堂读书。象你这样聪明,一定比琴小姐读得好。”

———巴金:《家》

这段话是觉慧对丫环鸣凤说的。鸣凤年纪轻轻,在高府受了许多苦,又深深地爱着少爷觉慧。觉慧真诚地同情她。

②交谈对方互相同情,例如:

〈77〉:“梅,我负了你。我后来知道这几年你受够了苦,都是我带给你的。想到这一层,我怎么能够放下这颗心?”“我有我的母亲,你有大表嫂。大表嫂又是那么好,连我也喜欢她。我不愿意给你唤起往事。我自己倒不要紧,我这一生已经完了。不过我不愿使你痛苦,也不愿使她痛苦”。 ———巴金《家》

这是大表哥觉新和梅小姐互相同情的两段话。

(5)宽宏次准则:得理让人,给别人留面子,例如:

〈78〉:方珍珠  孟先生!从前你欺负过我的父亲,帮助过妈妈往外卖我,你也说过:共产党一到,我们就玩完。我要是爱记仇的话,我满可以去告你,告你陷害我!可是,我看您这么大岁数了,不愿那么办。———老舍《方珍珠》

这是女艺人方珍珠在北京解放后不久对孟小樵(善写才子佳人式鼓词,专吃艺人,勾结反动势力欺压艺人,且惯于看风使舵的老手)说的一段宽宏大量、得理让人的话。

(6)恰当的称呼次准则:

称呼语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视尊卑、长幼、亲疏之不同,在交际中对听话人使用恰当的称呼也是一种礼貌。这条次准则的价值体现在“恰当”上,只有“恰当的”称呼才有资格算作一种礼貌次准则。例如:

〈79〉“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的朋友们!”

使用这个称呼的语境是:曲啸同志于1983年应邀到某地向犯人作报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呼他们的问题,他想:“叫‘同志’吧,不行,因为对方不够资格;叫‘罪犯’吧,也不行,因为犯罪之人讨厌‘罪犯’这个词”。经过仔细推敲,他最终选择了“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个恰当的称呼。这一称呼之所以是“恰当的”,是因为它既符合特定听众的身份(罪犯)和心态(不愿被别人称之为“罪犯”),又反映出报告人对他们的期望(改恶从善,重新做人)和善意,从而缩短了交际双方的距离,深深地感动了特定的听众们。

〈80〉: 李  “经理,您放心,我总是尽我的全力为您做事”。 ———曹禺《日出》

这是大丰银行秘书李石清对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说的一段话,当李石清任银行小职员、秘书时,对潘月亭总是称“经理”,称“您”的。这样的称呼使潘月亭高兴。

恰当的称呼是一种礼貌,使听话人高兴,能产生最佳交际效果。相反,不恰当的称呼,则会引起听话人的强烈不满,对交际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

〈81〉: 李  “我提议,月亭,这次行里这点公债现在我们是绝对不卖了。我告诉你,这个行市还要大涨特涨,不会涨到这一点就完事。并且我现在劝你,月亭,我们最好明天看情形再补进,明天的行市还可以买,还是吃不了亏”。

———曹禺《日出》

这是刚刚升任大丰银行襄理的李石清对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说的一段话。当李石清升任襄理后就狂起来,对潘经理直呼其名“月亭”,也把“您”改为“你”了。这样的称呼显然是不恰当、不礼貌的,使潘经理极为恼火,解除了李石清的襄理职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潘对李说:“你以后没事可以常到这儿来玩玩,以后你爱称呼我什么就称呼我什么,你叫我月亭也可以;称兄道弟,跟我‘你呀我呀’地说话也可以;现在我们是平等了!”

4.3.2.1.3 礼貌准则的特征

礼貌准则有以下三个特征:

(1)级别性(gradations):

在言语交际中,必须注意:礼貌准则具有不同礼貌级别这一特征。

(a)依据使他人得益,使自己受损的不同程度区分礼貌级别:

礼貌级别是个连续统(continuum)。从利奇提出的“损—益尺度”(cost-benefit scale)来看,这个连续统表现为依据使他人得益或使自己受损的不同程度而形成不同的礼貌级别。例如,同为祈使句语言手段,听话人的损—益程度不同,礼貌级别也随之不同(Lech.1983:107):

①Peel these potatoes.

②Hand me the newspaper.

③Sit down.

④Look at that.

⑤Enjoy your holiday.

⑥Have another sandwich.

这里,①②说话人得益,听话人受损,因此最欠少礼貌。③—⑥说话人不同程度地受损,听话人不同程度地得益,所以话语的礼貌级别也不同。听话人越得益,表示说话人说出的话越礼貌。

(b)依据不同的语言手段区分的礼貌级别:

礼貌级别是个连续统。从“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的尺度”(direct-indirect scale)来看,“以言行事”用直接方式表达的话语礼貌程度差;用间接方式表达的话语更有礼貌,(因为:使听话人有选择的余地;话语的语力(force)减弱,更带有试验性倾向)。例如(leech1983:108):

①Answer the phone.

②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③ Willl you answer the phone?

④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⑤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⑥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2)冲突性(conflicts):

“冲突性”指礼貌准则中的某些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例如:

〈82〉:英国女教师X:Oh,What beauiful handwriting!

(嗬,书法真棒!)

中国女学生Y:No,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

(哪里,哪里,您是开玩笑。)

X遵守礼貌准则的“赞誉次准则”,同时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赞誉Y的书法棒。但Y依据礼貌准则中的“谦虚次准则”,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从而产生了“谦虚次准则”与“一致次准则”的冲突,结果造成Y不能跟X保持一致。

利奇把礼貌准则中的某些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的现象叫做“礼貌的语用悖论”(pragmatic paradoxes of politenes)。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Lech,1983:110-111):

〈83〉Let me cary those cases for you.

我们假定X和Y是对话的参与者。A是X希望为Y所完成的一个有礼貌的行为。于是,X说了这样的话:Let me cary those cases for you.(让我来为您搬这些箱子吧!)。如果X和Y都恪守礼貌准则,那么:

(i)X提出一个建议:

①X遵守礼貌准则;

②A(行为)对Y有益;

因此,

③X所说话语的礼貌含义是:“X希望行为A实现”。

(ii)Y拒绝X提出的建议:

④Y遵守礼貌准则;

⑤A(行为)对X无益;

因此,

⑥Y所说的话语的礼貌含义是:“Y不希望行为A实现”。

我们把③和⑥这两个含义叫做“语用悖论”:对话参与者的不相容态度的一种属性。对话的参与者都遵守礼貌准则从而导致了某种冲突。

(3)适合性(appropriatenes):

运用礼貌准则时一定要依据语境的要求选用礼貌级别。

(a)依据不同的交际内容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如果向听话人提出正式的要求,请求给予帮助,说话人就必须注意选用高级或较高级礼貌级别的语言手段。例如,说话人用间接方式(不用命令式而用询问方式)请求听话人帮助找住处:

〈84〉Is there any chance you can help me to find a place to stay?

(您有可能帮我找个暂时住所吗?)

又如汉语的:

〈85〉小姐,帮我借一本有趣的长篇小说看看好吗?

(b)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选用恰当的礼貌方式:要注意听话人的身份、亲疏关系。例如:

〈86〉Mind if I smoke?

(如果我吸烟,你不介意吧?)

〈87〉小李,认真读读这篇文章好吗?

〈86〉、〈87〉适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关系或双方平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