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全书
19680200000028

第28章 养神之道

【原文】

夫恬惔寂漠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②,而道德之质也③。

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圣人之生也天行⑤,其死也物化⑥;静而与阴同德⑦,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追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⑧,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⑨。光矣而不燿⑩,信矣而不期(11)。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12)。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13),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14),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15),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注释】

①恬惔寂漠:恬淡、寂漠。

②天地之平: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

③道德之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④平易:性情温和宁静;谦逊和蔼。

⑤天行:任自然而行。

⑥物化:像万物一样变化而去。

⑦静而与阴同德: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

⑧去:抛却。知与故:智巧与事故。

⑨豫谋:预先谋划。

⑩燿(yào):同“耀”,刺眼。

(12)信:信实。期:期求。

(13)魂:魂灵。罢:停,歇。

(14)忤:违逆。

(15)精:精力。用:使用。不已:不止歇。劳:元气劳损。

(16)郁闭而不流:闭塞不流动。

【译文】

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圣人总是停留在这一境域里,停留在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无难了。安稳恬淡,那么忧患便不能进入内心,邪气便不能侵袭机体,因而他们的德行完整而内心世界不受亏损。

圣人生于世间顺应自然而运行,他们死离人世又像万物一样变化而去;平静时跟阴气一样宁寂,运动时又跟阳气一道波动。不做幸福的先导,也不为祸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后内有所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抛却智巧与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规。因而没有自然的灾害,没有外物的牵连负累,没有旁人的诽谤非议,没有鬼神的苛责刁难。他们生于世间如同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他们不思考,也不谋划。光亮但不刺眼,信实却不期求。他们睡觉不做梦,他们醒来无忧患,他们心神纯净精粹,他们魂灵从不疲惫。虚空而且恬淡,方才符合自然的真性。

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因此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专一而没有变化,是寂静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外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与任何事物相违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

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么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纯净精粹而不混杂,静寂持守而不改变,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

【寓意】

不要被外物牵连负累,不要被贪念欲望所束缚。

【延伸阅读】

人生需要一种境界,没有境界的人生是一种不完美的人生。不断提高个人的生活品位,提升人们的思想旨趣。而达到一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

要提升人生品味,达到真、善、美的境界,首先必须超越身外之物的牵绊,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下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摈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被外在的物象占据了心灵,被贪欲主导了生活,那么人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成为物欲的俘虏。只有节制自己过分的欲望,摆脱名利的纠缠,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有可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规”,获取人生的自由。

村里来了一个奇怪的老人,他点燃了一把火,并且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搅拌,竟然从碗中掉出金块来,老人说这就是炼金术。村长请求老人告诉他们秘诀。老人答应了,说:“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否则就炼不出金块来。”

等老人走了以后,村长就开始炼金,他一直告诉自己,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可是越不想,偏偏猴子越是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只好交给另一个人,并一再叮咛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就这样,全村的人都一一试过了,却没有一人能炼出金子,因为树上的猴子,总是会从他们心中跑出来。

故事中的猴子,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贪念。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欲望的“猴子”,这些“猴子”总是在我们的心中作怪,使我们无法逃脱它的诱惑。只有管好心中的“猴子”,你才能获得成功。

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这样或那样的东西所累,归根结底,都是欲念在我们心里作祟。比如,你买了一双鞋子,你因为非常喜欢所以对它爱护有加,你出门的时候就会顾及天气、路面是不是适合穿它,你走路的时候也会顾及你的行走姿势与步伐快慢会不会磨损或使鞋子变形,你会时时刻刻留神鞋子是否会受到意外的损害;假如你买了一件漂亮的外套,它使你变得风度翩翩或高贵典雅,你就必须穿上够档次的皮鞋或使你走路不很舒服的高跟鞋来与外套相匹配,由于穿了这么一件外套,你就得不自觉地收敛好动随意的个性,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细枝末节都与外套的高贵相符;假如你升迁到了某个职位,别人都在仰视你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做出一副清高的姿态,克制肆无忌惮的说话和大笑,隐藏自己的某些个人情绪,竭力把自己塑造成领导应该在下属面前呈现的样子。

诸如此类,都是外物强加给人们的无意识适应症。人一旦接受了这些,就等于接受了一种生活,等于无条件地接受了随之而来的负累。你需要不断地适应它,为它思考,为它担忧,甚至为它抛弃自我。

现在社会的绝大部分人都被物质的丰富所眩目,注重的是商品的拥有和消费价值,却不重视精神的价值。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进步了很多,但是,人们还是时常感到生活得很累,幸福指数不高。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幸福和不幸福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的。然而许多人被这些身外之物所累,或者说是被贪欲所束缚。虽然人人都明白:放弃是一种智慧,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主动放弃呢?功名、利禄,是芸芸众生倾注毕生心血所追求的东西。直到不得不撒手时,方才恍然大悟。觉得穷极一生的煞费苦心,最后依然是两手空空。失去了做人的本色,失去了精神的自由,放弃了许多朴实而珍贵的幸福体验。实在是得不偿失。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只能留下一声声唏嘘慨叹!

因此,人生的至高境界在于精神的满足,通达精神的自由。拥有再多的物质,而精神却被束缚,只能是一种不超脱的人生。

人生大智慧:要想达到精神的自由,就必须卸除心灵的铠甲,破除自我欲念的和现实对精神的束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伤于心,不累于怀,入乎其内而通乎其外,入逍遥境界,做逍遥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