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19680000000033

第33章 结束语:中国企业之改造(1)

有关传统文化糟粕的危害我们已讲了很多,是不是说无数中国企业就该灰心丧气,伤心无望呢?不!我们仍然借用胡适先生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文字来作为中国企业树立信心、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柱。

“我说我的‘归国杂感’,提起笔来便写了三四千字,说的都是些很可以悲观的话,但是我却并不是悲观的人,我以为这二十年来中国并不是完全没有进步,不过惰性太大,向前三步又退回两步,所以到如今,还是这个样子。我这回回家寻出了一部叶德辉的《翼教丛篇》,读了一遍,才知道这二十年的中国实在已经有了许多大进步。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如叶德辉、王益吾之流,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所以这书叫做《翼教丛篇》。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新;二十年后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旧,如今康有为没有皇帝可保了,很可以做一部《翼教续篇》来骂陈独秀了,这两部翼教的书的不同之处便是中国二十年来的进步了。”

只要饱受传统文化糟粕侵害的中国企业敢于直面自已的不足,并努力从交错互动式的文化与制度改造入手,那他们不但不必悲观,而且大有希望,明天一定会更好。

为什么说饱受传统文化糟粕侵害的中国企业要从交错互动式的文化与制度改造入手呢?先看我有关三阶梯管理的理念,我认为现代社会的科技,经济正发生着日益迅猛的变化,数字地球、新经济浪潮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能否构建一个有序、开放、完整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快慢的关键。笔者认为:有序、开放、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梯进与融合。

三阶梯管理是企业健康运行本身的需要

制度管理,旨在为企业建立简洁、高效的运行秩序。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其要点在于一严二合理。所谓严,体现在制度的拟定过程中,要以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不同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严密顺畅;体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有力,无高低内外之别。所谓合理,体现为制度管理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要遵循天理人性。严与合理是制度管理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严,才能体现合理;只有合理,才可能做到严。

情感管理旨在从人之常情出发,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其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亲和力。情感管理能有效弥补制度管理之不足,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比前者为柔,重在“布恩”;后者为刚,重在“立威”。企业管理只有刚柔相济,恩威并举,方可使员工心悦而诚服。

创新管理旨在激活员工的创新潜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管理能及时调整企业中那些陈旧的、过时的条条框框,使之不断产生新观念、新方法、新产品,从而使企业在有序中含无序,肯定中有否定,稳定中求发展。

梯进的三种管理,各有其特定功能,仅有制度管理,企业将成为一潭死水;仅有情感管理,企业会成为一团乱麻;仅有创新管理,企业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本。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都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协调一致。

三阶梯管理是充分满足员工需要的最佳架构

心理学家奥德费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理论基础上,把人的需要压缩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梯进的三种管理制度与员工的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生存需要对应于制度管理;相互关系的需要对应于情感管理;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应于创新管理。

首先,制度管理着眼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把单个员工组成工作流程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整体,大大增加个人、企业的效率与产出,使员工获得较高的报酬,满足了员工的生存需要。其次,情感管理着眼于对员工人性的尊重,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营建友爱、祥和、快乐的家庭式氛围,满足了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其三,创新管理着眼于员工潜能的发挥,主张变革,宽容失败,鼓励员工大胆地想,大胆地闯,在企业创新中实现自我,满足了员工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阶梯管理带给企业员工需要的满足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向上者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实现的舞台,而安于本职者也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可谓人人有希望,人人有笑脸。

三阶梯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如果以恩格尔系数为标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高位的恩格尔系数对应于生存需要和制度管理;中位的恩格尔系数对应于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情感管理;低位的恩格尔系数则对应于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创新管理。

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恩格尔系数处于高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收入微薄,其主流需要是生存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制度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和一般管理》;当恩格尔系数处于中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其主流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情感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梅奥的《工业文明史中人的问题》、麦克雷戈的《X理论-Y理论》;而当恩格尔系数处于低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的收入进一步增加,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诞生了,此时,其主流需要是成长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则集中于创新管理。

我信守三阶梯管理的理念,因而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行业性质如何,制度管理总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企业的制度管理可以千变万化的,但千变万化的企业一定不能没有制度管理。有关这点,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两道特殊景观也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

景观一、中国企业新创时,大多是亲兄弟、父子兵一道,凭朴素的亲情、友情办事,忽略制度管理,起初的效率高,成本也低,对企业的原始积累十分有利。但一旦上升到某个阶段便停滞不前,制度管理的瓶颈作用凸现,企业的死亡系数徒增;相反,外国人来中国办企业是兵马未动,管理先行,先组建一个班子,根据中国的国情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然后再招兵买马,培训上岗,企业一开张就走上正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死亡系数要小得多。

因为有无制度管理而给中外企业带来的不同,好比同样是企业死亡,中国企业碰上伤风、感冒就寿终正寝,而外资企业除非是疑难杂症、不治之症,一般的小病小痛奈何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