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19680000000024

第24章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4)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甚于言教的道理不需要多说,这里的身教主要是指处于上位的强者的身体力行,再生动的道德教化如果离开处于上位的强者的示范都是软弱无力的。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正是这个意思。孔子的话不会是空穴来风,当是有感而发,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很少有象汉文帝、范仲俺那样贤明的帝王将相,通常都是些厚颜无耻、巧取豪夺之徒。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子曰诗云,暗地里男盗女娼,五毒俱全。有的杀害自己的父兄而抢班夺权,有的奸淫自己的姐妹、母后而乱伦。他们一旦君临天下,位极人臣后,社会风气亦可想而知。

更为蛮横的是允许上位的强者不道德,不允许下位的弱者谴责,下位的弱者胆敢谴责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忠不孝。因而,岳飞只能将愚忠进行到死。

四、道德败坏者得不到惩处。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纯粹是强者的道德,成功者的道德,一个人成功了,成为了强者,就什么都好。不但出生高贵,少有大志,而且古道热肠,尊老爱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仅管他当初不过是不名一文,人见人嫌的穷光蛋或游手好闲,横行乡里的地痞。他有本事窃国是王侯,是天降大任的圣明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没本事窃国,哪怕是一念之下偷了人家一只钓鱼钩也得被杀头问斩,挨千刀万剐。

道德败坏者不但得不到惩处,而且高高在上的严酷现实会从反面刺激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如果说正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反面榜样洋洋得意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道理放在反面榜样身上一样适用。

6、名位与面子

《韩非子》中讲述了一则商汤如何赚取美名的趣闻:“汤放桀欲自立,而恐人议其贪也,让于务光,又虞其受,使人谓光曰:‘汤弑其君而欲以恶名予子’光因自投于河。”

孔二先生对名一向也是格外重视的,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强调正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曹操为了顺利实现独霸天下的梦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拉天子的大旗做自己的虎皮,号令天下。

与曹操的手法相仿,历朝历代的征伐者、反叛者出师之前必定要千方百计地制造出一个凝聚人心的正义之名,以使师出有名,得道多助。

……

老祖宗们对名可谓情有独钟,追本溯源,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不外乎两个理由:

一、农耕社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名在一般人心目中决非一个用以标示人或物的简单符号,而是代表了与名对应的实,他们听到名就想到实,见到风就是雨,名不符实至多是少有的例外。张三是举人,张三必定具备举人所应有的学识才华;李四是孝子,李四必定具备孝子所应有的品行事迹;王五是豪绅,王五家里必定是良田万顷,奴仆成群。

二、与名号密切关联的是位、利、分。一个位置一个名,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论是官名、功名还是家庭中长幼关系的称谓。名号、名位不同,享受到的名之利也两样,不仅不同的官位有不同的俸禄、服饰、车马工具、衙门建制,就连豪宅深院里的大小老婆,长幼子间享受的实利也大有讲究,规矩大的从月钱、使唤的奴仆到住房、一日三餐都有严格的区分。

名有实名、虚名之分,位也有实位、虚位之别。皇帝、丞相、族长是实名、实位,利益待遇当然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黄金白银。孝子贤孙、贞女节妇、能工巧匠、忠臣良将是虚名虚位,其利益待遇也是虚拟,没有定额的。但既是虚名虚位和虚空的利益,为何还有众多人孜孜以求、乐此不彼呢?原来这虚名虚位虽没有明文规定、雷打不动的种种好处,但毕竟也有一些能无中生有的潜在利益,如忠臣良将的后代有机会得到皇恩圣眷;孝子贤孙的荣誉能赢得官府和社会各界的称赞,能出席各种典礼,陪吃陪喝,大官捞不上,讨个小差使混混也还有些资本。贞女节妇的美名容易为子女引来金玉良缘,攀龙附风;能工巧匠的品牌有利于招揽生意;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秀才之名也足以在乡里充充老娘舅,承接些舞文弄墨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虚名虚位有很高的成长性,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颇有点候补官员的味道。范进中了举人,并不立即有官做,但毕竟大有希望了啊,因而,很快有先进的同道送房子、送银子。

名位、利有了,紧随其后的就是分。分是什么?分是人们对待名位、利的态度。天子是天皇老子派到人世的儿子,凡夫俗子一律要无条件地服从、忠诚、听命、奉献于他。曹操因而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有天子的名位在前头开道,谁敢不听,谁敢不从,不听不从者乃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而乱臣贼子是要人人得而诛之的。

名只有与位、利、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会对世人具有诱惑力,人们才会趋之若骛。象争名夺利、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名声显赫、名利双收、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中的名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跳出这个圈子名对世人不但没有意义,反倒成为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壮了要挨刀,有钱人出名了一样要被宰,相识的不相识的,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纷纷前来揩油水。没钱的人想出名是为了钱,有钱的人怕出名也是为了钱,钱是问题的关键,钱是名的核心。

如果说争名、想出名不过是部分中国人的愿望,那么爱面子却差不多是所有中国人的共性。个人要面子,家族要面子,朝廷、官府也要面子。社会交往中不给人面子就是跟人过不去,就是不懂游戏规则,面子之于中国农耕社会,如同空气之于每个人一样,须臾不可离。

面子按其来源可分为四种,即道德尊严意义上的面子,业绩意义上的面子,权钱意义上的面子,角色意义上的面子。

道德尊严意义上的面子如女子有外遇使丈夫失脸面,儿子做贼使父母愧对左邻右舍,官吏徇私舞弊使衙门大跌眼睛。

业绩意义上的面子如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后,衣锦还乡;好勇斗狠的青年参加县里比武得了第一名,趾高气扬;抵抗外侮的将帅得胜回朝,一路高歌。

权钱意义上的面子如权力大者面子大;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钱”乎?有钱是大爷,没钱是龟孙。

角色意义的面子如兄弟分家遇到忙烦要借老娘舅的面子来摆平;学生高中状元,老师也跟着长脸;同道的小甲出了纰漏切不可张扬,大家都得顾点面子,不然有损于行业的形象。

四种面子中源于道德尊严的面子不可丢,丢了道德尊严的面子,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道德尊严的面子最重要;源于业绩的面子不可剥,剥了要引起一大堆丑闻,事关大局,不可不慎,业绩的面子最张扬;源于权钱的面子不可犯,犯了就会遭到报复、吃苦头,今天你给我难堪,不买帐,下次栽到我手上或向我借贷时就等着难受吧!权钱脸面最厉害;源于角色的面子不可揭,揭了人家角色的短处,戏就无法唱下去,戏唱不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角色的面子最神圣。

人们爱面子、争面子、努力维护自己的面子、给他人面子、丢他人的脸、抬他人的面子都是因为面子有着一系列神奇的功效。首先,面子是护身符。有头有脸的人即使犯禁越轨也不要担心受到惩罚,除非犯禁越轨的事实已公布于众,不可遮掩。狎妓嫖娼、打麻将聚赌在普通百姓是人所不齿的可耻行为,要被罚款,但到了大老爷那里就成为不足挂齿的小节。

其次面子是通行证。某人面子大,也就是说某人到那里都走得进,都有门路,再密不透风的高墙深院,某人一出面,则一切法呀规矩呀统统似摧枯拉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该收的钱不收,该办的手续不办,该拦截的一律放行,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了。

再次面子可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地方上碰到什么公共事务需要找人公议时,面子大的人被优先考虑;行会中要制订游戏规则,面子大的业主既是发起人又是代言人;团体中分发实物时,面子大的总能摊上好的。

第四面子可用于交换买卖。今天我有求于你时,你给我面子,我心中有数,下次你有求于我时,我也会给你面子;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五面子能压人。两人对簿公堂,面子大的总能占点优势;本来咽不下的恶气,面子大的人发了话,势孤力单的再有委屈也得打落牙齿和血吞。

最后面子能为当事人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在一个视面子如性命的社会里,面子大的无疑能左右篷源,如鱼得水。除丰厚的物质利益外,精神的享受也是不菲的,试想生活起居在众多恭敬有加的笑脸中间,自我实现的感觉当十分强烈。

争利夺利是人之常情,只要有可能都会想方设法地去争,因为人首先是逐利动物。但中国人爱面子却有个前提,即在熟人圈子内。象乡村中的暴发户为了面子不惜在左邻右舍跟前一掷千金,但若是经商在外,在无人撞见的地方,则他的吝啬、节俭丝毫不减当年;穷人请客,为了掩盖其穷相,很少不咬紧牙关一跺脚,努力铺张的,宁可自己关起门来啃三个月的冷馒头,也不愿让亲友有机会对自己捉襟见衬的窘相表示一点高傲的优越的同情,真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名位与面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大致成正比,名位高、面子大,名位小、面子小,但也不是绝对的。

7、忠与孝

在中国农耕社会的用人、择人标准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德,而德的核心又是忠。中国人虽然也讲唯才是举,讲学识才华的重要性,但那大多是一种摆设,一种口号,很少有打算真正付诸实施的。一个人能否被上官、东家选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的德与忠,因为在绝大多数用人者看来,德才兼备固然难得,但当德与才不可两全时,德还是优先于才,有德无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给予锻炼机会,慢慢提高,有德无才者的用人风险,不过是效率低下与业绩不良。但有才无德者就大不一样了,有才无德者一旦与上官、东家反目,带给上官、东家的风险就不仅仅限于效率低下和业绩不良,而是整个事业的夭折。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任用有德无才者保险。

毫无疑问,这种以忠诚为取向的用人择人方式在中国农耕社会里自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农耕社会是一个竞争压力较少的社会,来自外界的压力不大,保证内部人相安无事,上下和同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试想,当所有的属员都一颗红心向主子、向朝廷,朝廷、主子的基业还愁不坚如磐石吗?

什么是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简单地讲可归结为无私无我、无他六个字。

无私无我就是作为奴才的我在君父利益面前不能有独立的个人和家族之私。封建社会从所有制性质上看虽然也属私有制,但这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除法律外的任何势力所不能剥夺的,资本主义的私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私,是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私。

但封建社会的私却很不牢靠,一切须无条件服从君父利益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命都属于君父,何况是区区身外之物。只要是君父看中了的私,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无私无我的忠臣要时刻把君父利益挂在心上,凡事从君父利益去考虑,不容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无私无我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儿女和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君父的恩赐,都是为君父利益的存在而存在。我是君父的奴才,我是相对的,君父是绝对的。仅管我蒙受着不白之冤,被君父下旨抄家、处死,我还不能有一点怨言,临死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孟子讲:“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的忠即无私无我之忠。

无他就是作为奴才的我今生今世都要专一地效忠于君父,即使江山易手,我也不能转而效忠新主。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么!我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永不变节,从一而终。除君父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分享我的忠诚,那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不论是谁只要胆敢侵害到君父利益,我都得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大义灭亲。

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忠贞不二、忠言逆耳、竭忠尽智、忠诚、忠烈、忠厚、忠实、忠信等是一些常见的与忠搭界的词语,从中我们也可以对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之内涵窥见一二:忠是内心的忠,灵魂理念的忠,从里到外的忠,发自肺腑的忠,只有思想认识上坚定不移了,才可能对君父忠贞不二,忠贞不渝,竭忠尽智,跟着君父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无私无我、无他;忠之道要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厚、要实、要信,对君父要象纯真无邪的孩童,只要是对君父有益的话,不管其逆耳与否都要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讲出来,切不可因为担心龙颜大怒,可能被杀头而闭口不谈,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忠烈之臣;忠烈之臣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应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敢于壮烈牺牲,誓死捍卫君父,乱时见忠节,危时见忠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