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196800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企业之怪状(11)

22、不放心、不懂行、不知足

不放心外来经理人的老板曾经也是提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老板。那时节,他全凭满腔朴素的朋友之情,连起码的监督机制都不要,结果被心术不正的外来经理人扎扎实实地戏耍了一番,跌了个鼻青眼肿,差点丢了小命。后来,他吃一堑长一智,牢牢地记取了教训,但不幸的是他长的不是大智而是小智,他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干脆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信任之门严严实实地关上,对外来经理人一概持怀疑态度,因噎废食。不放心还表现在对下属的办事能力、责任心不信任上,总担心部下不胜任,做不好,要出差错,对部下的能力不足不是通过加大考核、培训、优胜劣汰的力度来解决,而是越俎代庖,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不懂行:如果有谁竟当着新兴企业老板的面讲他们不懂行,他们一定不服气:“怎么讲我们不懂行,那真是天大的笑话,自一头扎进本行业的大门以来,我以连续爬底滚打了十多个春秋,我简直称得上是行业的活字典。”诚然,我们完全承认在这些方面他们是懂行,甚至是非常精明的,他们对产品的制造成本、工艺配方、操作技巧等知道得一清二楚,算起帐来滴水不漏,但我们所讲的不懂行却是另一层意思,指的是新兴企业老板无法准确地预测市场走向,不知道什么是与本企业资源相匹配的战略目标,不能够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天理人性去管理运作企业,一句话他们所懂的只是自己周围的几棵树,而且是表层的肤浅的感性经验之谈,他们看不见与几棵树连在一起的森林,以及森林之外的世界。

不知足:知足的老板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不知足的老板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激励,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一往无前,不知足通常是好事。但如果不知足的前提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企业,一味地自高自大,自我膨胀,不知道天高地厚或者只是专门对别人的工作成绩不满意,无论别人尽到努力与否,不知足就成了坏事。

当不放心、不懂行、不知足汇集到一个老板身上,并且在他的周围还站立着一班貌似忠诚的耳目时,首当其冲的则是一个个满怀希望而来壮志凌云的空降兵。

空降兵一踏进公司大门就会遭遇老板那灿烂笑容后面的不放心:“你要权吗?请等一等你现在情况还不熟悉,到时候我会放权给你们;你要获得履行职责所必须知道的营销、人事、财务、技术信息吗?请不用着急,我们有严格的管理,该你知道的会让你知道,不该让你知道的时候你无须知道;你想把制订好的计划付诸实施吗?过两天在说,要慎重周密,万无一失,不能轻举妄动。”一个不放心使企业与立足不稳,东张西望的空降兵拉开明显的距离;一个不放心令空降兵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如果空降兵耐不住寂寞,经不住当头棒喝,愤愤地离开,那老板会一声叹息:“唉,找人难呀!”貌似忠诚的耳目们也会以事后诸葛亮的口吻来一句:“我早就说过,这些人光有空头理论,没用!”

能多少做出点成绩,有耐力熬过第一关的空降兵已是百里挑一,踏破铁鞋难觅,但不用高兴,更为艰巨的考验正以逸待劳呢?

空降兵作出了成绩,而且是貌似忠诚的耳目们无法取得的成绩,老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乐在嘴上:“你们耳目可要向人家空降兵看齐,要抓紧时间学习,迎头赶上,否则不进则退,最终一定会被淘汰。”

貌似忠诚的耳目们一听可慌了神,赶紧寻找对策,做事的本事有限,整人的本领无限,接下来便以忠诚的名义向老板进言:“老板,外来空降兵的确能干,应进一步加大任务指标,对他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一个月完成一千万不行,起码得一千五百万;一季度增长15%不行,起码也得30%,他毕竟享受了我们的高工资呀!”虽然以企业目前的条件一千五百万的月度目标和30%的季度增长率根本就是无法达到的大跃进指标,但貌似忠诚的耳目们此话一出,老板还是要坚决同意,坚决支持。因为它正好迎合了三不老板的自私心理,三不老板既不懂得合情合理的指标是多少,又不放心空降兵是否真的使足了劲,是否暗中留一手,怎能不由衷的认为:“还是耳目们贴心,晓得维护我的利益呢?”

既是高不可攀的大跃进指标,那空降兵一定难以完成,完不成则正中耳目们的妙计。“就那点雕虫小技算个啥,也值得老板花大价钱?”三不老板觉得有理,于是言听计从,跟着给空降兵减工资。空降兵见到此情此景,是可忍孰不可忍?你三不老板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以高不可攀的大跃进指标去衡量、要求空降兵,即使是诸葛亮也会变成徒有虚名的无能之辈;以显失公允的低报酬去打发空降兵,即使是关公再世也会变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的小人。

23、胆有余而识不足

一个欲成一番大业的人必须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仅有识而无胆之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想法很多,就是不肯付诸于行动,一辈流于空想;胆是识的开路先锋,离开胆,识便无用武之地,这也正是自古以来的文人们始终走不出帮忙与帮闲的两种人生的关键原因所在。仅有胆而无识之人,说打就动手,没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运气好的时候能闯出一点小名堂,但不能做大,做大就会被自己一手制造的巨人弄得晕头转向,识是胆的助推器,离开识胆便孤掌难鸣。人的胆识之于事业的关系,犹如匕首的刀刃和柄之于刺杀,匕首的刀刃不锋利则刺不破,但仅有刀刃的锋利而无适宜的柄则刺不深,只有把刀刃的锋利与适宜的柄合于一体,匕首才能刺得破而且深。

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之人,固然金贵,但难得一见,可遇不可求,差不多从遥远的古代起,胆与识就是不可得兼的。人之所以胆大常常是因为看不到危险,初生牛犊不怕虎并非是初生牛犊斗得过老虎,而是没尝过老虎的历害,无知者无畏,一旦尝了老虎的历害,被老虎咬过一口,初生牛犊就会闻风而逃,谈虎色变。人之所以胆小是因为懂得太多,想得太多,胆为识所蔽或经历过太多的危险,吃过苦头,有着伤筋头骨的教训,兵当老了胆子变小了是由于老兵看得多,见得多,九死一生,知道枪林弹雨的味道。

无识之胆是无知者的无畏,于白手起家也许有用,于事业提升则弊多利少,只有艺高人胆大之胆,才是成就一番大业之胆。

既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胆与识都不可得兼,则胆有余而识不足之人,要想把自己开创的小小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就得借助外脑来补己之短,像刘邦、刘备、朱元璋那样,广纳贤才,从善如流。刘邦、刘备、朱元璋的识不足还是相对的不足,真正识不足的人是看不起智识人士的,他们视读书人为书呆子,死脑筋,不比自己实践经验丰富,所谓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这等心胸狭窄、自以为是之人,在中国新兴企业中十分寻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