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19679900000034

第34章 升迁有道——官场谋略(4)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500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那么的可贵,那么值得后人学习,难怪他的“糊涂”要受到人们的称赞了。吕端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这样评价他:得到褒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气度。但真正使他名传千古的,还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涂”。这种不糊涂,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

一是安抚李继迁。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在西北部边境上屡次骚扰。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没有保护好他的母亲,老娘当了宋军的俘虏。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太宗就想处死这个老太太。当时寇准正担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见了寇准,跟他商量此事,准备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把老太太杀掉,以惩戒那些与朝廷作对的人。

寇准从太宗处回去时,经过宰相的办公地,吕端猜想可能是要与他商议大事,就对寇准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没必要知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你应该告诉我。”虽然不是军国大事,但寇准也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吕端说:“这样做好像不太合适,请你暂缓处理,我去找皇帝说说。”他来到太宗面前说了一通道理:“从前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母,想要把他们在阵前用锅煮了。可是刘邦说如果你一定要煮,那么分我一杯肉汤喝吧。做大事的人不会顾虑到他的父母,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蛮夷叛乱之人呢?陛下今天杀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捉不住,那只能结下怨仇,更坚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问:“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不如在延州(陕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对李继迁实行攻心战。虽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亲总还在我们的掌握中。”太宗连连说好:“多亏了你,否则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公元1004年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他的儿子归顺宋朝。吕端的高瞻远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与太宗的交替过程中,曾出现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时期,吕端每天都陪着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当时得宠的宦官王继恩担心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结了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掌管御林军)李继勋、知制诰(管草拟诏书)胡旦等人,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一场宫廷政变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着。太宗一咽气,皇后马上就派王继恩召见吕端,计划逼着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君。其实在他们刚开始谋划的时候,吕端已经有所耳闻了,现在听到皇后召他入宫,知道局势可能有变,就果断地把王继恩锁在了自己家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然后入宫晋见。果然,皇后对他提出了立楚王的问题。吕端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先帝在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由于谋变的关键人物王继恩已经被控制了起来,皇后一时也没了主意。吕端趁热打铁,率领大臣共同保太子(真宗)继位。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帘接受群臣的朝拜。吕端站在底下不肯下跪,要求卷起帘子来,然后登上台阶察看确实是真宗本人,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磕头跪拜。接着,又把那几个犯上作乱的分子发配到外地,彻底平息了这场争端,确保了政权的稳固。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谋略点评:

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计较的,吕端却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些人们通常关注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的漠然,才留下了“糊涂”的说法。但他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却从来不糊涂。在他敏感地觉察到皇帝与大臣密商军国大事时,以宰相之职主动干预,以正确主张纠正既定决策,而且为实践证实其高明。在太子拥立问题上能针锋相对、果断处置,这些都说明吕端的大智大勇,并非真正的糊涂。吕端之所以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

低调谦和,邓绥被册封皇后

东汉和帝邓皇后,名绥,是汉光武帝时太傅邓禹的孙女,其父邓训,曾为护羌校尉,抚边有功,其母为东汉第二任皇后阴丽华的堂侄女。邓绥之所以成为皇后,却与别的皇后有所不同,靠的全是她谦让的美德。

邓绥自幼性格柔顺,非常善于忍让,甘愿委屈自己,以宽慰他人。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祖母为她剪发,由于老眼昏花,不小心将邓绥的前额碰破。邓绥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别人感到十分不理解,问她:“你难道不知疼痛吗?”邓绥却说:“我不是不知疼痛。只是我的祖母疼爱我,为我剪发,我若喊痛,就会伤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我忍着。”

邓绥15岁(公元95年)时,被选入宫中,因外貌出众,次年即升为贵人。第二年,另一个贵人阴氏因出身贵戚,靠着娘家的势力被立为皇后。从此,邓绥格外谦卑小心,一举一动皆遵法度。对待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邓绥常常克己事之;即使是对待宫人隶役,邓绥也从不摆主人的架子。

有一次,邓绥得了病,按照当时的规定,外人是不能轻易进宫探视的。和帝特别恩准邓绥的母亲、兄弟进宫照顾,并且不作时间上的限制,这在当时看来,是特殊的恩典。邓绥知道后,便对和帝说:“宫廷禁地,对外人限制极严,让臣妾的亲人久留宫中很不合适。人家会说陛下私爱臣妾而置宫禁于不顾,也会说臣妾受陛下恩宠而不知足。臣妾受别人的非议倒是小事,但由此损害了陛下的威德,臣妾实在担当不起,臣妾真的不愿陛下这样做。”和帝听后,觉得她是个识大体的人,非常感动,说:“别的贵人都以家人多次进宫为荣,只有邓贵人以此为忧,这种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别人比不了的。”从此,对邓绥更加宠爱了。

邓绥虽然得到和帝的宠爱,但一点也不骄傲,反而更加谦卑。她知道皇后阴氏的脾气,也隐隐约约感到因为皇帝过于宠爱自己而使皇后对她有所嫉恨,所以对皇后更加谦恭,皇后也不好过于找她的麻烦。每次皇帝举行宴会,别的嫔妃贵人都竞相打扮,服装非常艳丽,以此来炫耀自己。邓绥独穿素服,丝毫没有装饰。她非常细心,每当发现自己所穿衣服的款式颜色与皇后相同或相似时,就立即加以更换。若与皇后同时觐见,她从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皇后先说,从不抢她的话头。

邓绥这种发自内心的谦恭,使其进一步赢得了和帝的好感;反而,皇后阴氏的骄横和嫉妒倒很使皇帝讨厌。后来,皇后也逐渐感觉到邓绥对她的威胁,就采取阴险恶毒的手段来对付她。永元十四年(公元l02年),皇后阴氏伙同别人制造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不料阴谋败露,阴氏被幽禁,不久忧愤而死。

阴氏死后,和帝很想立邓绥为皇后。邓绥知道后,觉得不合适,自称有病,躲藏起来,以示辞让。这反而更激发了和帝立邓绥为后的决心,和帝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上承宗庙,下为天下之母,只有邓贵人这样的有德之人才可承当。”当年冬天,邓绥终于被立为皇后。

谋略点评:

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所不为”、“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跳高时,退得远,才能跳得更高。获得赏识也是一样,暂时的谦让,往往可以获得更长远的利益。谦让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一种谋略,邓绥之所以被立为皇后就在于她巧妙的一退一让之间。可见,以退为进,不仅可以把事办好,而且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