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19679900000033

第33章 升迁有道——官场谋略(3)

居功不傲,郭子仪功高主不疑

郭子仪是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到84岁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唐末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皆感自危,甚至连私下的交往都深觉恐惧。一些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在众臣子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他竟不闻不问。

有一次,他麾下一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看见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仆人一样随便,甚感惊讶。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得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尊卑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和权臣也不会这样做。”郭子仪笑着对儿子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马500匹,部属仆从千人。如果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纵有人谗言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仪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鱼朝恩曾请他同游,有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准备害他。当时有将士300,纷纷要求随同保护。但郭子仪临行时,却只带几名家童。鱼朝恩感到奇怪,郭子仪便以实言相告。鱼朝恩抚胸流涕,惶恐地说:“像郭公这样的长者,谁还能怀疑呢?”

另有一则故事,是在郭子仪的晚年,他退休家居,以纵情声色来排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他正被一班家里所养的歌伎们包围,正在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一律退到大厅会客室的屏风后面去,一个也不准出来见客。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说说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们最爱笑,没有事也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没有一个人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予以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安史之乱平定后很多年,天下安定了,但各地军阀藩镇却强大起来,不时出现叛乱的事件。郭子仪当年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此人在安史之乱立过战功,后来因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而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领回纥、吐蕃数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仆固怀恩到了半道上,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的大军继续进攻,唐军抵抗不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了威胁。

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劝代宗再一次逃出长安。由于大臣们反对,才没有逃走。大家都认为,要打退回纥、吐蕃,只有起用郭子仪。那时候,郭子仪正在泾阳驻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虽说是联军,但是也在闹不团结。他们本来是仆固怀恩引进来的,仆固怀恩一死,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两股力量拧不到一块儿去。

郭子仪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回纥的将领过去跟郭子仪一起打过安史叛军,有点老关系,郭子仪就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当天晚上,郭子仪派他的部将李光瓒偷偷地到了回纥的大营,去见回纥都督药葛罗。李光瓒跟药葛罗说:“郭令公派我来问你,回纥本来和唐朝友好,为什么要听坏人的话,来进攻我们呢?”药葛罗说:“郭令公还活着?我听说郭令公早已被杀,你别骗人了。”

李光瓒回报说,回纥都督药葛罗声称,要是郭令公真在此地,那就请他亲自来见个面。郭子仪说:“既然这样,我就自己去走一趟,也许能劝说回纥退兵。”郭子仪带着几个随从兵士,骑马向回纥营的方向走去。兵士们一面走,一面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药葛罗和将领们目不转睛望着来人,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啊,真是令公他老人家!”说着,大伙一起翻身下马,围住郭子仪下拜行礼。药葛罗很抱歉地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以为皇帝和令公都已经死去,中原没有主人,才跟着他上这里来。现在知道令公还在,哪会同您打仗呢?”郭子仪说:“吐蕃和唐朝是亲戚关系,现在吐蕃侵犯我们,掠夺我们百姓的财物,实在太不应该啦!我们决心要回击他们。如果你们能帮我们打退吐蕃,对你们也有好处。”药葛罗听了郭子仪的话,连连点头说:“我们一定替令公出力,将功补过。”药葛罗跟郭子仪起了誓,祭了酒,双方订立了盟约。

郭子仪单骑访回纥大营的消息,传到吐蕃营里,吐蕃的将领们害怕唐军和回纥联合起来袭击他们,就连夜带着大军撤走了。

谋略点评:

郭子仪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他精于谋略、用兵持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时常救唐于水火之中,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身居高位自然所担风险然也大。但郭子仪无论在家中还是在朝中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居功但不自傲,处事严谨周密,因而才“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可见他的明哲保身之道是相当高明的。

大处着眼,吕端棋高一着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他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