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等生学习法
19679200000003

第3章 学习方法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

3.找出疑点法

对于这一种预习方法,有个叫吴非的小学四年级孩子有较深刻的体会。他说:“预习功课要多用心分析,才能学得好。”

“一次,我预习语文《咏柳》这首诗的时候,发现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末尾用的是问号。我觉得‘不知’两个字之后,不能用问号,应该改用逗号才对。”

“这种想法对不对呢?为了找出准确的答案,我查了《唐宋诗选讲》,发现在这首诗的第三句末尾,果然用的是逗号。但是,我还不放心,万一书上的标点符号印错了呢?于是,我又找到了《中国历代诗歌选》,发现这首诗的第三句末尾,用的也是逗号。这下,我可高兴了!这说明语文书上的标点符号用错了。”

吴非所使用的就是找出疑点法。正因为他用了这个方法,才发现了疑点,促使他去深入钻研。这种钻研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疑点或疑问呢?这需要用心分析,不轻易放过一个可疑之处。这说明预习并不是不需要动脑筋,相反,只有动了脑筋,才能把预习搞好,才能发现疑点、疑问。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圈点标记法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看过的书,空白处写满了文字,既有对书籍内容的评价,也有自己的读后感。毛泽东同志在阅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毛笔楷书把批注写在书眉、空白的地方和字里行间,共写下13100多字。列宁读《哲学笔记》,就用了许多数学上的符号,如“>;”(大于),“<;”(小于),“=”(等于)等等。

他们所用的读书方法,就叫圈点标记法。这个方法就是在书中空白之处,为了便于记忆,将自己发现的疑点、心得,以及应着重注意的地方,用圈圈点点,或者用符号标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不仅读后不易忘记,又把重点、难点勾画了出来。

对于孩子的预习来说,这种方法也非常适用。在教科书上把重、难点、疑问标记出来,这是预习的基本目的,可以使自己一目了然,心中有底,在上课时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关注老师对这些内容的讲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于圈点、勾画、着重的一些符号,则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各人的需要,自己确定所用的符号。一般来说,“?”表示疑问,“!”表示感叹和惊奇,“。”“、”表示着重等。

当然,这种方法仅限于孩子自备的用书,借阅的书就不宜这样做。这是必须给孩子讲清楚的,因为爱护公物、爱护图书,是每一个孩子的美德。

5.习题试解法

习题试解法就是教师还没有讲习题以前,孩子先自己试着去解答习题的一种方法。习题试解,这是在预习中一般孩子容易忽略的问题,其实,这是十分重要的。

习题试解,有两点好处: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预先做了习题,就可以加深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在试解过程中,如果能做出来了,那么可以提高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解不出来,或者解错了,那么可以提醒预习者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搞懂。一些优秀孩子的成绩所以提高得很快,不能不说和他们做了大量习题有关。

例如少年大学生施展就主要靠预先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进行自学,才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他家里有一本《算术基础知识》,书里包含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并附有许多练习题。小施展上小学三年级那年,一边看一边做习题。一年后,他学完了这本书,也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接着又向校长借了初中《代数》和初中《几何》自学,还经常要算术老师出一些初中数学题给他做,这大大提高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把课堂当作学习的主战场

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课堂听课,因此,如何听好每一堂课,就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讲过一则“学弈”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结果,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一事无成。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集中注意力,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听讲能力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听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多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说,孩子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讲能力。

听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同时对老师讲课中深层次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达到全面、正确、深刻。

(2)把握重点的能力。即听完老师的讲课,能抓住中心,清晰地归纳出要点。

(3)判断正误的能力。在听讲时,能辨别讲话内容的正确与错误。例如:某个同学在朗读课文时,你只依靠耳朵听,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的感情读出来了,哪些地方的感情没有读出来;哪些句子的停顿读对了,哪些地方读成了破句。再比如:当某个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除了辨别他回答的正误,还能找出哪些是自己所不及,应该学习的;哪些答得不完整,是需要补充的。

(4)感受语言的能力。在听讲时,不能仅限于言词本身,而应该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给自己插上联想的翅膀,这样,感受就会不断加深,听讲的能力也会逐日提高。

父母可以给孩子算一笔账:如果不认真听课,受到损失的是谁?为了弥补课上的损失,要在课外多付出多少努力?上课搞一点小动作,玩得不痛快,却要失去课外的娱乐时间,这划算吗?孩子想明白了,就会愿意专心听讲。

优等生是这样把握好课堂学习的

优秀的孩子都是课内学习异常认真。他们认为,课内跟着老师学习比课外花再多的时间都有效率,所以他们课外学习时间倒不是太多。北京文科状元胡梦萦说:“高三这一年作业并不多,只要跟着上课,跟着老师走,把上课的效率提高,其实课下用的时间并不是太多。”宁夏文科状元陈溢辉说:“上课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地听课。上课认真听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自己在课下的复习。”他还说:“自己在高中生活中的作息非常有规律,从来不开夜车。”宁夏理科高分考生来思源表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上课时候注意听,回家以后也不需要多做练习,但要把老师讲的点尽量覆盖到。

河北省文科状元韩欢的班主任杜老师说,韩欢平时的听课效果非常好,学习时间安排得很有计划和条理。韩欢的历史老师、英语老师说,韩欢心态很平和,学习也很踏实,总是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总是很自信。可以说踏实的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是韩欢摘得省文科状元桂冠的制胜法宝。

实用锦囊

1.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

上课预备铃响过后,要立刻停止课间活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回忆一下预习的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心里就有了底。老师一讲课,就可以使自己尽快地接上思路,迅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取得好的效果。

在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教科书及相应的文具、参考资料等,以免在上课时再手忙脚乱地去找,既耽误了自己的听课时间,也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

2.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

上课是孩子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要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听课中应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让自己的思路紧紧跟着老师的讲解走。当老师讲的内容是自己已理解和掌握的时,也不能掉以轻心,思想不能“开小差”。这时专心听课,将自己掌握的与老师讲授的进行核对、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加深理解。当老师讲到比较艰深、枯燥的知识时,不能阻塞听课的思路,更是要竖起耳朵,专心致志。特别当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等下课后再去询问或深入思考。

郭震上课所使用的方法,就叫做“追老师”。什么是追老师呢?他说:“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理解不好,课后就是花双倍的时间,也很难补上。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落后了。所以我要求自己做到:思路跟着老师转。简单地说,就叫‘追老师’。有一次上课,同桌同学跟我逗着玩,抢走了我的钢笔,还扭我的手臂,我真火了,正想回击,突然想起,不能打断思路。于是我尽量忍耐住,没耽误听讲,也没有影响别人。”

“由于课堂上听得好,做作业很省力,我就有了很多时间自学。从初二开始,我自学高中的数学课程,所以提前考入了大学。”

3.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

抓重点,首先要抓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在听课时,常常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错误地认为,开头语不是“正文”,可听可不听;结束语则是“正文”的“重复”,既然正文已听过,就不用再听了。因此他们在上课开始和结束时常常心不在焉,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老师讲课的开头,虽然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有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能眉目清楚,才能知道该做什么,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却常常是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的实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的,它们对听课具有启迪、点拨的作用,必须注意和听好。

抓重点,还要注意老师强调的部分。老师在讲课时强调的,在板书中用彩笔勾勒的,以及直接要求同学们注意的,都是重点知识,必须重点关注。

优等生李江在这方面就有很深的体会。他说:“以前我听课,可真是忙得很。老师讲的每一个串,我都想记住,芝麻西瓜一起抓。结果,脑子里乱糟糟,西瓜没抓住,芝麻也丢掉了。”

“后来,我学会了‘抓西瓜’。已懂的,听过去就行了;重点和难懂的内容,就紧紧抓住,仔细听,多思考。必要时做点笔记,课后再归纳出几条提纲。这样听起课来,效果大大提高。”

4.以目助听

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眼睛不要去注视与听讲内容无关的图象和实物,要把目光投向讲课的老师,留心老师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当老师转移授课方式(如由讲解变为提问)时,孩子的目光也要随之转移。总之,要尽量使眼睛为耳朵服务,以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5.边听边记

听课时,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注意力分散不是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是由于自身思想开小差。这时,尽管目光停留在老师的脸上,但思想却在考虑其他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边听边记录的方法,迫使自己认真听讲。当然,边听边记,并非听到多少记多少,而是记下要点。如听取课文分析时,记下老师讲述中所提的问题;听朗读时,记下每一段的中心句。这种边听边记的方法,是听讲的自我强制手段,它可以帮助自己将注意力从别处集中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上来,借助眼睛、手等器官的帮助,使大脑皮层有效地由听觉器官接收有效的信息。

学会如何做课堂笔记

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曾说:“一切都应该好好地记录下来,以便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应用。”所以,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时,也必须记好课堂笔记。记课堂笔记的好处很多:可以克服思想开小差,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便于复习等。有研究表明,做笔记的孩子比不做笔记的孩子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很多孩子没有认识到记笔记的意义,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有些孩子视记笔记为畏途,既不感兴趣也不觉得它有什么价值,但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每天被迫去记,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几乎毫无用处。而有些孩子则视记笔记为灵丹妙药,把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来,以为用这样简单的笔记法就能将知识固定下来,拥有了它考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样的笔记不过是未经消化、杂乱无章的一份听写记录而已。

记笔记首先要弄清楚一点:所有未经理解的笔记都是垃圾。除非你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理解,否则不可能记下明白、有用的笔记。这里说的“明白”,是指在一段时间后,回过头去看时仍能看懂。

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笔记是为你而不是为他人服务的。它是供个人使用的记录提示与助手,而不是任何一种公开性文件,所以惟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它是否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孩子在记笔记时总是认为他们的笔记要记得像要给老师去打分一样,这样的想法是十分荒唐的。

有人说:“笔记本是测试孩子理解能力高低的寒暑表。”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掌握老师的思考方法、分析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次序,还可以记下老师补充的、课本上没有的资料和观点,有助于开阔学习的视野。所以说课堂笔记是孩子的信息库和资料库,为孩子课后复习和写作业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又大都是教材和参考书中所找不到的宝贵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理想的课堂笔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