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19679100000008

第8章 政治篇(7)

盖世奇功

康熙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受贿的官员,使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而南方的三藩却让康熙放心不下。这三个藩王都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他们帮助清朝灭掉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于是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这三王合起来叫做“三藩”。他们拥重兵于一方,一旦反抗将成为威胁国家统一的最大隐患。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不但管辖两省,还牢牢掌握地方兵权,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将朝廷放在眼中。

康熙帝一直为削弱三藩的势力等待机会。当时正好年老的尚可喜想回老家安度晚年,并给康熙帝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批准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并没让他的儿子尚之信接替平南王的爵位。这样,触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便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告老还乡的请求,暗地里却积极准备发动叛乱。

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召集大臣们进行商议,许多大臣看出吴三桂要求撤除藩王爵位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一定会借机谋反。康熙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要反;不撤藩,还是会反。倒不如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同意了吴三桂的要求。诏令一下,吴三桂暴跳如雷,他自认为自己是清朝开国功臣,现在却落地这个地步,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抗清朝朝廷。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官服换上明朝的盔甲,并打着为明王朝报仇雪恨的旗号。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很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湖南,随后又有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加入。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很快都被叛军占领。康熙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镇压吴三桂,同时又下令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以便将他们稳住。于是,尚之信、耿精忠主动投降了。

吴三桂的军事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的战争,吴三桂病死了。他的孙子吴世璠即位,继续领兵造反。于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击云南昆明,吴世璠被迫自杀而死。清王朝历时八年,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南方。

乘“平吴”之余烈,康熙开始解决长期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他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劝降双管齐下的方针,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1683年)迫使郑氏政权投降。向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台湾省,自此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沙皇俄国乘虚而入,在我国雅克萨地区筑起了堡垒,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抢来的贵重东西献给沙皇,沙皇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派他当了雅克萨长官,想要永远霸占我国土地。

康熙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进行侦察,另外还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撤出雅克萨,没想到,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还派增了援兵,要与清朝对抗。

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地开到雅克萨城下,将雅克萨包围起来。彭春在细心观察地形之后,便下令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士兵们站在土山上不断往城里放弩箭。城里俄军随即将兵力拉到城南防守。谁知清军却在城北隐蔽的地方放了火药,乘城北敌人防守空虚,突然轰起炮来。敌人的城楼被击中,燃烧起来。不久俄军撤退了。

俄军撤走之后,清朝军队也陆续撤出雅克萨,得知消息之后,俄军又重返雅克萨,并将城堡建的更坚固。第二年夏天,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命再一次进军雅克萨,进攻入侵的敌人。这一次,清军攻城的炮火更加猛烈,俄军几次出城反扑,都被打了回去,俄军死伤很多。这时,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同清朝朝廷谈判。

公元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并明确地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是《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七年,葛尔丹引兵三万越杭爱山向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喀尔喀各部败溃,葛尔丹以追击为名,直抵距北京七百里的乌兰布通。玄烨决计亲征葛尔丹,以“除恶务尽”。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三十六年噶尔丹败死。准葛尔对喀尔喀蒙古的侵扰被粉碎,喀尔喀各部得以返回原地。

玄烨为加强对外蒙古地区的管理,沿袭了皇太极以来的盟旗制度,采取联姻、封爵、年班、围班等措施,以密切与蒙古领主贵族的关系;特别是尊重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以笼络僧俗人等和广大牧民。康熙三十年,玄烨率八旗前往多伦诺尔草原与喀尔喀蒙古诸部举行多伦会盟,把对内蒙古的较严密的管理制度推及于喀尔喀各部,这对加强北部边防,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五十二年,他册封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五十七年,以皇十四子胤为抚远大将军,进藏击败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使西藏暂时得到安定。

在康熙统治期间,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收复了被郑经割据多年的台湾,驱逐了占据我国黑龙江地区的沙俄势力,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同时,又以出征蒙藏,平定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如治理黄淮河流,奖励垦荒,蠲免赋税,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编纂《明史》、《全唐诗》等;在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他本人对西方科技的学习,他是中国古代唯一懂得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皇帝。

编者小语: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

【文韬武略的乾隆皇帝——弘历】

乾隆生平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制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无疾而终,终年89岁。葬于裕陵。他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是雍正皇帝诸子中最有才华和能力的一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精于武术,喜欢艺术创作,因此得到祖父康熙的喜爱。在弘历十一岁的时候,就被其父雍正秘密建储,并封为和硕宝亲王,弘历经常以钦差的身份出京城办事,其行事稳重,恩威并施,很有政治天分,也因此经常参与军国要务。1735年,雍正驾崩,弘历顺利继承皇位。

文韬武略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化上的贡献。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乾隆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勘与《全唐诗》媲美。乾隆还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人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书。乾隆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担任编纂的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等人。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学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按照四大类集中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乾隆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一律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越是私人进献图书,奖励越大。《四库全书》耗费二十年才编纂完成。此书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是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隆还曾六下江南,六莅五台,奠孔林等,数十次木兰秋狝,多次于避暑山庄宴见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这些举措对发展经济、巩固统治、安定边疆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武功上,乾隆也十分杰出,有十全武功之称。乾隆登基后,曾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纥部,两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还出征过缅甸、越南和尼泊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在这诸多的战役中,平定准噶尔部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在康熙朝曾被击败,但是其侄儿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着新疆、西藏、青海等地,还时常与朝廷作对。策布阿拉布坦死后,其子葛尔丹策零统领其众。

乾隆登基后,准噶尔部正值内乱,乾隆帝于1755年出兵,攻占了伊犁。1757年再次出兵,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这场战争,从康熙时算起,持续了近七十年。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又在新疆策动各部反清。乾隆于是第三次对西北用兵。三年后,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在伊犁设将军,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职,同时也大幅度缩减了维吾尔族地区的赋税。西北从此稳固,被控制在中央政权之下。在乾隆帝统治中期,西南的大小金川发动叛乱,乾隆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平叛,最终擒杀两主帅,对稳定西藏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他同时又比较好大喜功、专制骄横,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文字狱,政治上也越来越腐败。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国库逐渐虚空,百姓生活贫苦,据说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

编者小语:

乾隆年间的大清帝国,政治安定,无人敢挑战皇权;经济繁荣,人口比以往数千年历史的最高点高出了近三倍。他远征新疆,一举拓土二万余里,当时清朝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从文的方面来说,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气质,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古往今来搜罗最富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从武的方面来说,他继承了先祖们终生征战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勇武精神,爱好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乐此不疲。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动,被称为马上朝廷,六次南巡,四次东巡,还有无数次其他巡幸,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处奇景。

【第一位农民天王——洪秀全】

出身农家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于1811年(嘉庆十八年酉十二月十日)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地道的自耕农家庭。洪秀全一家,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生活比较清贫。在他出生不久,全家由福源村迁到官禄村。这个村子并不闭塞,距县城五十里,离广州也只有九十里的路程。洪秀全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帮助家里种田,只有他利用家里的全部积蓄,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从七岁到十六岁,他在私塾里读了九年书,以后成了一位年轻的村塾老师。洪秀全从小聪明伶俐,家人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读书成才,求取功名,以改变门风。由于得到全家的宠爱,洪秀全自视甚高,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从十五岁到二十九岁,洪秀全一连四次去广州应试,但都名落孙山;连最初级的功名——秀才也未取得。

创建太平天国

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

洪秀全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尊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不过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跟主流的基督教在教义上相差甚大,洪秀全自称耶稣之弟,天父之次子,下到人间来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