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19679100000028

第28章 军事篇(17)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待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戚继光带了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两千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经被戚家军彻底消灭。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修筑长城

戚继光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筑、加固长城。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最完善,也是保存最好的长城,而戚继光所修的蓟镇长城则是整个长城的精华。他们代表了古代长城的最高建筑水平。

在修筑山海关长城时,戚继光发现长城东端与大海接合处防御薄弱,敌人很容易乘机而入,必须想办法堵塞漏洞。他与参将吴惟忠彻夜商量,决定建造“入海石城”,将长城一直延长到大海深处,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老龙头。

蓟镇长城自昌平至山海关,长达1200里,戚继光在此增筑空心台1017座;在险要地方修筑复线长城,增筑烽墩。今天人们看到的如同天梯般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就是戚继光督建的。身处其间,人们唯有惊叹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聪明智慧,三道关堪称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筑大大增强了防御能力,明代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景象。戚继光在北边巡防驻镇16年,修边垣、筑关塞,整训马、步、车三军,有效地保护了华北地区的平安。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逝世,戚继光因为受到过张居正赏识,朝廷重用,遭到张居正的反对派反对,被调去镇守广东。三年后,他告老还乡回到了老家蓬莱。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戚继光因病与世长辞。

编者小语:

戚继光英勇善战,在他的领导下,抗倭战争节节胜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

【爱国英雄——袁崇焕】

辽远总督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1626年(天启六年)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服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驾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袁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袁崇焕于7月24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文龙于皮岛。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次日晚抵达广渠门外。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袁崇焕之死

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了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接着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朝军营的方向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个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这是皇太极施得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清朝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然后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

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袁崇焕这时也接到命令,匆忙赶往宫中。崇祯皇帝拉长了脸,厉声责问他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军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还没有明白为什么,就被锦衣卫立刻捆绑起来,押进了死囚大牢。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崇焕服刑之惨,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崇焕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

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编者小语:

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因为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清朝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国姓爷的由来

郑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人。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郑成功是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明朝朝廷招安前是海盗首领。郑芝龙曾聘儒士教育郑成功,以便争取科考功名,在十五岁时郑成功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这样的乱世里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太学读书,拜当时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师。

1645年,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笼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国仇家恨”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

收复台湾

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第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军威复振。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兰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0年6月,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