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19679100000013

第13章 军事篇(2)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魏文侯死后,吴起又侍奉文侯的儿子武侯。一次,武侯跟群臣乘船沿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时他回头对吴起说:“国家壮丽的江山这么险固,堪称是魏国的国宝。”

吴起回答道:“国家的安全不在险而在德。古时三苗左靠洞庭湖,右靠彭蠡山,地势险要,但是因为不修德政,才被夏禹所灭;夏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龙门山在都南,地势更为险要,但也因为不修德政,致使商汤流放了他;殷纣左有孟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都城北,黄河流经都城南,但他在政治上也不修德政行义,因此周武王杀了他。诸多事实说明国家安全在于德而不在于险固与否。如果您不及时修德政,船里这些人就会变成敌国的人。”

魏武侯听后点头称赞道:“说得好!”

吴起做西河守官时很有威望。魏国后来任用田文为相,吴起心中不悦。一次,他向田文问道:“率领三军,使士兵愿意为国死战,使敌国不敢轻举妄动,您与我吴起相比谁强?”

田文说:“当然我比不上您。”

吴起又问道:“治理各级官吏,亲附民众百姓,充实国家库房,您与我吴起谁强?”

田文道:“我不如您。”

吴起又问:“守护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韩国、赵国宾从,您与我吴起比,谁强?”

田文说:“我还是不如您。”

吴起于是说:“这三件事您都不如我,官位为什么反而超过我呢?”

田文说:“君主年轻,国家迷茫,大臣没有亲附,百姓又不诚实,在这种情况下,相位该属于您呢还是应该属于我?”

吴起沉默了一会才说:“应该属于您!”

田文说:“这就是我官位超过您的原因。”这时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为相。并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阴谋陷害排挤吴起。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大国,但由于旧贵族垄断了政权,政治落后,国势渐弱,在战国初年屡败于魏、赵、韩三国。楚悼王继位后,便锐意改革,以振兴楚国。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捭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

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内部政治的腐败,致使楚国在对外的战争中一再挫败于秦,国力逐渐削弱下来。吴起的被害,乃是楚国的一大悲剧。

编者小语:

吴起在任西河守期间,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著了《吴子兵法》。后世把他和孙武著作《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深通韬略的军事统帅——白起】

长平之战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人,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58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带兵打仗异常勇猛。可以说,为将以后,无论魏、韩、赵、楚,没有哪一个诸侯国他没打过,而且从没吃过败仗。正因为这样,白起因为战功从左庶长、国尉,一直受封为武安君。

白起打过很多的大仗、胜仗。他的作战特点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善于野战,进而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战必求歼,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国。赵国派廉颇为将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其实,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廉颇采用的战术是正确的,秦国根本奈何不得。为此,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国见赵国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并不畏惧白起。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插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自杀身亡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灭掉赵国。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两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人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国就可以称霸,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

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顺,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龅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

在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来。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其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了咸阳,昭王和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其自裁。白起于是自杀。

编者小语: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他征战沙场30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他带兵来战都吓得望风而逃。为此,所有的诸侯国都害怕与秦国作战,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朽之功。

【燕上将军——乐毅】

名将之后

乐毅,字永霸,出生年月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汉族。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燕伐齐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名将。曾率魏国士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他人推崇。

五国代齐之役

赵国发生内乱,赵武灵王被公子成、李兑围困并战死在沙丘,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当时,燕王哙愚昧昏庸,忠奸不分,用子之为丞相,使国家变得十分混乱;齐国趁机讨伐燕王,燕王哙死了,子之也被齐军杀了。后来,燕昭王即位,他十分憎恨齐国,时刻想着报仇。但是,燕昭王自知燕国小而且地处偏远,自己的力量远远不低齐国,便屈身招募贤士,广罗人才,先礼待郭隗为上宾,使其帮助自己招贤纳士,以使燕国变得强大起来。

乐毅作为魏昭王的使者来到燕国。燕国用宾客之礼接待了他,但乐毅婉言拒绝了宾客之礼,只在燕昭王面前俯首称臣,燕昭王任用他为亚卿,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管理。

这时候,齐国很强盛,欲争霸一方,先在南边打败了楚相唐昧,在西边观津一战打败了韩、魏、赵三国。接着又联合韩、魏、赵三国攻伐秦国,并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打败了宋国,扩大了千里江山。齐国又将与秦昭王争霸天下,南侵入楚,两侵三晋,欲灭周而称天子。但由于齐缗王自傲自大,暴政肆虐,百姓都不堪忍受他的残酷统治,内乱时常发生。

燕昭王经过几年努力,整顿内政,扩充军队,发展经济,国力日益强盛。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他,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派乐毅去联合赵国,又派出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并诱使赵国用伐齐之利引诱秦国共同出兵。诸侯们都受过齐缗王骄横跋扈之苦,对其恨之入骨,于是争着参与讨伐齐国。

乐毅返回燕国之后,燕昭王很高兴,任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国的印交予乐毅,授予他全权。在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愍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齐军死伤大半,所剩无几。

齐缗王在齐军连续失败后,逃出都城临淄,最后到了莒城。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兵攻进临淄,把齐国的珠宝玉器、财物祭品全都运输到了燕国。燕昭王心中特别喜悦,便亲自到济水岸边慰劳军队,进行赏赐,给士卒犒劳,之后,又把昌国之地赏给乐毅,封他为昌国君,慰劳完毕,带着齐国的俘虏及其掳获的大量金银物品返回燕国,又派乐毅继续攻取没有降服的齐国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