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19676100000025

第25章 争做商场伯乐,求得良将善使用(1)

胡雪岩说:“做大生意光靠一个人是撑不住的,需要有大批的人。这就需要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培育人才。”中国古代有“伯乐相千里马”的传说,那千里马在伯乐的发现中,开始了它能力的发挥,生命意义的绽放。而也正是在伯乐的不仅善于发现,还善于喂养、调教、指引中,才构筑了一个千里马的王国,才让楚王赢得了一批“良将”。而这批良将,也不负所托,始终帮助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拿他们的才气助我成功

交往、接触和托付的人,如果选择不当,那么即使拥有万金,也不能称之为有钱;看人要不拘一格,要看准了人再用。

中国向来有一句古话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充分说明了良将的重要性。在这个被誉为人才世纪的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开始了对人才的重视。因为他们发现:公司的发展、壮大,是一个个优秀员工贡献出的力量堆积的结果。

现代社会,人们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归结为简单的五个字“人才的竞争”。这就说明,任何强大的公司,都是因为积聚了丰富人才的结果。而事实也证明,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是,这里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堆积在一起,怎么将他们筛选出来?

公司挑选人才,不像是菜市场里顾客买菜买鱼,随便看一下,新不新鲜,色泽好不好就了事。它需要的是有慧眼的伯乐从各个角度对他们进行考察,只有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不遗余力地对他们大加开发、利用,一个公司的人才库才能永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有首唐诗云:“燕昭高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不拘一格用人才,从而使弱小的燕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的故事。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商之人、管理人员和公司,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个组织,是组织那就都有一个架构。

虽然说领导人员是处于高端的人群,掌控着公司发展的方向,但是他下面的员工——人才才是公司的基石。领导人员只是站在了这些人的肩上,所以才显出巨人的样子。而因为人才能创造出极大的价值,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好的人才是助经营者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句谚语叫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讲的就是人才的作用。

虽然用到这里不是特别恰当,但我们这里强调借用的是人才发出的光。一个公司如一栋房子,它是靠着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所以要想公司光辉灿烂,光芒万丈,它只能是借助于一个个人才具有的光的堆积。正是因为这样,现代的管理人员才不断地将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搬上工作日程。甚至还专门开设了一个门类,叫管理学。

而一代大商胡雪岩可以说就是用人之道、管理方面的一个榜样。他不仅有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还能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性格的人,只要他觉得符合自己用人的标准,便会想方设法把他吸引过来,成为自己的帮手。而这种大胆将人才为我所用的做法也就成就了他成功的事业,辉煌的一生,这充分地印证了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

在人才的不拘一格使用上,还要求管理者、提拔者、伯乐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胡雪岩虽然自己不具备超人的能力,但是他心胸宽广,并不妒才嫉能,因为他知道人才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不断地发现人才,并不拘一格地用人,甚至不惜用高薪来肯定人才的价值。正如他自己说的,“眼光要好,人要靠得住,薪水不妨多送。一分钱一分用人也是一样。”

从胡雪岩的身上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优良的组织需要一个好的管理者,而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要善于发现人才,并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对他们不拘一格地使用。大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他自身本没有西楚霸王项羽那么有实力。

但他们两位之所以能出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两人用人的标准差异造成的。项羽高傲,恃才傲物,看不惯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更不要说对他们大加利用。

而刘邦不同,他善于使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从而不仅给自己减少了工作量,减轻了压力和负担,还让那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各尽所能,终于取得了大汉朝巍巍天下。

胡雪岩就是像刘邦一样的理智管理者。当初,阜康钱庄开业,胡雪岩急需聘用一个得力的总管。经过各方面的考察,他锁定了大源钱庄的刘庆生,而那个时候的刘庆生,根本不是什么起眼的人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伙计。但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已经被胡雪岩这个伯乐相中,所以,胡雪岩开始了对他的考察,经过了考察最终录用了他。

胡雪岩的钱庄那个时候只是开业,还没有正式营业,所以周转资金也还没到位,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仍决定每年给刘庆生200两银子的薪水,而且年终的“花红”还要单算(“花红”就是红利,类似于今天的分红)。让刘庆生感动的是,当时胡雪岩为了彻底解除刘庆生的顾虑,让他实心实意地给自己当总管,曾经约定只要双方达成一致,他就立刻预付给刘庆生一年的薪水。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当时的情况。当时的杭州,消费水平并不高,也就是说按一个小康之家(衣食无忧)的生活水准,就算是八口之家生活在一起,一个月吃、穿、住的全部花销也不过10两银子,那么一年下来最多不过130两。而胡雪岩却给出了刘庆生200两银子的年薪,而且年终还有“花红”,这样的薪酬对于一个只是小伙计出身的刘庆生来讲,是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因为按照现在的标准,没有工作经验,没点学历垫底,从小伙计到大掌柜还疯狂加薪那是不可能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胡雪岩的这种做法非常的明智。刘庆生这匹胡雪岩自己挖到的千里马后来给他带来的收益,已经远远大于了他给别人开的工资。胡雪岩的厉害之处也正在于此,他不仅给了刘庆生面子,还给以高薪,让刘庆生这匹千里马尽情为自己奔跑。手段实在是高!

因此,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向胡雪岩前辈学习。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一个好的老板,要懂得从不同的方面为自己发现人才,并对自己认准的人才,踏踏实实地委以重任。永远相信:只要是能发光的人才都是可以为我所用,都可以为我创造价值。至于用得好不好,那得看自己这个使用者的使用能力、挖掘水平。

其实,纵观历史古今,我们都能发现人才对于公司,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对于公司来讲,只有人才各尽所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公司各个领域才能得到充足的“能量供应”而运转起来。而对于老板来讲,一个好的人才,就如同自己的左右手,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很得力的帮助,还能带来很多比自己亲自动手获得的实惠。所以,对于人才,管理者必须学会修炼自己的眼光,锻炼自己的掌控能力,让自己能洞察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而加以使用。

胡雪岩说:“用人,要以财买‘才’,以财揽‘才’。”因为他是商人,所以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换句话说,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为一种投资。只不过对于他来讲,平常意义上的投资都是实物投资,在这里却换了方式,成了一种人情加实物的组合投资。不管是哪种投资,总之他胡雪岩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识别人的本领,再加上他认定是人才就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为我所用的这份慷慨,所以老天让他得到了一个个不仅能力极强,而且忠心耿耿的助手。刘长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刘长生以伙计的身份被胡雪岩当做总管使用起来,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居然在这个人才手里被照顾得井井有条,胡雪岩因此几乎可以完全放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辟新的赚钱道路。

实质上,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但是只要是人才,他们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创造出比常人更多的价值”。关于这一点,胡雪岩很清楚,所以,他只要观察到人才的闪光点,就能不拘一格地使用他们。当然,究竟是使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人才的闪光点,又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让他们为我所用,这又是一门学问。

从胡雪岩的身上,我们知道,胡雪岩识别人的主要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一点“用做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例如,如果有人是仗义类型的,那么他就具备了“值得信赖”的闪光点,如胡雪岩结交的漕帮那些江湖中人;如果有人是坚持到底,不始乱终弃的,那么他就具备了“踏踏实实,尽忠职守”的闪光点,如打更的老周;如果有人是“不服气的败家子”,那么他就具备了“不服输,敢打敢拼”的闪光点,如刘不才。总之,胡雪岩正是根据从不同的方面入手观察到别人的闪光点,才在自己门下聚集了很多各方面具有非凡能力的“千里马”,并为他创造了一个商业史上的神话。

当然在将那些人才为我所用的过程中,胡雪岩动用了很多的手段。首先,他利用慷慨、不吝惜钱的做法;其次,他采用给人薄面的手段;再次,他还善于利用人情。而从他那些用人才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始终秉承着“各尽所能”的用人原则,在使用人才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人才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还让各个岗位都有一名得力干将支撑。

可见,经营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将公司发展壮大,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需要真正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重要的是还要敢于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只有时刻不忘人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记得在恰当的时候回报他们,记得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一个公司才能得到不同能力的各种人才,也才能使人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公司也从而才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若想用人之长,就得容人之短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根据他人的才干,授予他适当的事情,则不会失败。根据他人的能力,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则能少犯错误。

俗话也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老天爷是公平的,一个人在有强势、优点、特长的同时,必然也具备着劣势、缺点。

所以,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讲,想用人所长,就必须要有容人所短的肚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这篇唐代韩愈的名篇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千里马,只可惜因为遇不到好的伯乐而错过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世界就是由伯乐和千里马组成的,“伯乐”们为了国富民强,为了公司发展壮大,为了创造财富,总是不断地在擦亮眼睛,巴不得尽量用自己的慧眼识出更多的“千里马”;而“千里马”们也是尽自己所能地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希望能得到“伯乐”的赏识,然后不遗余力地拼杀疆场。

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这种情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很多“准”伯乐修炼不够,不能完全地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赤足”这个道理。他们对于千里马,巴不得使尽浑身的解数,拿着放大镜去照它,将它身上所有的特点都放大开来。自然而然地,一匹匹千里马在这种选择条件下被挤死在“龙门”那里。

现实中,一个好公司、大公司要招的人是何其多,所以每个公司都会设立“面试”这一道坎,也就是相当于“相马”。但是,奇怪的是,现在的人们在相马的过程中,更多看中的是“马”的长相何如?是不是很高大,是不是很威猛,是不是曾获过什么奖,是不是有什么证书,而对于他们是不是真的具有千里马的潜质,考虑的很少。

现代社会在“相马”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造成了为什么找工作的人初试就没通过这个现象。因为,在现实社会上,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或者没有过人的考试分数,却有一身厉害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的人没有很高的学历,却极富创造性;有的人没有很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然而由于相马的条件因招聘人而异,所以,也许在一个人的眼里他是一匹“驽马”,而在另一人眼里他就是一匹“千里马”。

其实,在伯乐辨识“千里马”的过程中,现实与理论存在了偏差。千里马不会在表面上留下我就是千里马的标签,它能跑千里的能力只能是内在的一种潜能。所以现实的偏差在于:本来选择千里马对于伯乐的眼光要求很高,却被现实扭曲成了伯乐对千里马的过分挑剔。也许马毛不正宗,也许马身不健壮,也许马尾巴有点翘,也许马的腿有点太长等,但只要它具备了行千里的潜能,就应该断定它是一匹千里马。关于它的外观,它的品行,这些后天的调教可以改变。总之,现实中的伯乐不能再按找一匹“无瑕马”的标准去行事。

那些只看重表面的行为是“准伯乐”的行为,或者说是名义伯乐的行为。而真正懂得识人才,挑选人才,用人才的“大家”,肯定不会将“马”的缺点无限放大,相反,他眼中看的是马的才华,马的能力,马能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