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19676100000023

第23章 时局走你也走,成功永远和眼光做朋友(2)

因此,任何已经驰骋或即将驰骋于生意场上的人,都不能恃强斗狠,认为自己的公司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自己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而忽视一些小细节去大胆行事。任何人做事必须要谋定后动,做到未雨绸缪,而这种未雨绸缪的获得就需要生意人具备准确的眼光。有了准确的眼光,就能看到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再顺势而行,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刚开始的时候,任何公司要想在商海中鼎足而立,就必须要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否则,那些已经存在的公司凭借着它们长期的经验,一定能吃掉后起之秀。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于已经发展壮大的公司,准确的眼光就不重要。应该说,要想在商海中拥有立足之地,任何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要能准确定位市场。

向来人们过多地强调独特的眼光,而忽略了眼光的准确。诚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创新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策略被提上了日程,但准确这个“老生常淡”是绝对不能被忘记的。

那么,市场的眼光如何做到准确呢?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下大商人胡雪岩。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清廷对太平军进行严打,因此许多太平军将士都在私底下盘算着自己以后的出路,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把手中的私财存放到钱庄里这条出路。胡雪岩是个“久经商场”的老将,他明白事态的走向,知道太平军必然走向灭亡,那么那些太平军将士为了养老问题,就一定会将自己的财物存进钱庄,如果自己这时候在钱庄开通这项服务,那么绝对刚好赶在时候上。因此,他和张胖子细细盘算后,开通了这项业务,从而获得了大笔的收入。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准确的一个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

准确的眼光有的时候是非要和政治局势联系到一起的,因为只有明白了商场发展和政治的必然联系,然后进一步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和应对策略,才能先人一步抢得商机。

曾经,对于商人而言,做商人就必定要与官场打交道。因为只有获得了官场作为保护,才能行事顺利,并且有了官场的人员,商人能探知很多政治消息、经济消息等,而这些消息当然给商人经商提供了方便。因此,聪明的胡雪岩将他的眼光伸到了政治生活中去。他觉得要获得生意的成功,除了找对方法做好事之外,在官本位的封建时代,还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官场靠山。而事实证明了胡雪岩的眼光不仅是在商场,就是在官场定位上,也非常准确。

有一天晌午,当了跑街的胡雪岩收回了一笔差点成为烂账的款子——500两银子,心情十分高兴,就去茶楼喝茶听说书庆祝一下。这时,对面有人冲他作揖,很客气地问是否可以共用一桌。

胡雪岩不是一个拘束的人,所以当即点头,顺便用他老练的识人眼光打量了这个人。当然,来人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正是后来成为了胡雪岩第一贵人的王有龄。只是那时候的王有龄看起来虽然年龄和胡雪岩相仿,却一脸憔悴之色,但即使憔悴,也掩盖不了他的气宇轩昂。胡雪岩是个看人的高手,所以他主动和那人攀谈起来并成为了朋友。

几句简单的交谈之后,胡雪岩知道了原来王有龄他是福建侯官人,还是个秀才。有意思的是,听完书后,王有龄准备起身告辞,却嘱咐店小二说胡雪岩的茶钱由他来付。胡雪岩原本对他是个读书人又气度不凡很有好感,这会儿他来这么一招君子之为,让胡雪岩更是觉得此人虽然落魄,但是一言一行不失为名士风范,而且礼数规矩也是做得漂亮。于是,善于交际的胡雪岩展开他的交际手腕和王有龄攀谈起来。当了解到王有龄是因为捐官未果而郁闷时,不禁问道:“王兄,恕我鲁莽,敢问是个什么缺?”王有龄看胡雪岩也很耿直,就直言道:“浙江盐运使,不过恐怕不属于我了。”

盐运使?胡雪岩的眼睛亮了起来。因为他是商人,而且是个对一切都很关注的商人,所以他知道盐运使不但是个实缺,而且是个大大的肥缺!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背景知识: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候,历朝历代都实行的是盐铁官营制度,也就是说,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盐它是国家所有,并且实行“专卖”。胡雪岩他知道这些封建官场上的事情,所以对王有龄已经感兴趣,加上他片刻的交谈之后觉得王有龄是个有魄力、有能力的人,最后,胡雪岩二话没说,就拿出仅有的公款500两银子资助王有龄捐官。

而事后的事实证明,胡雪岩的眼光非常的准。王有龄不仅捐官成功,还感恩图报,对自己生意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帮了很大的忙。

正是长期在官场中与官员打交道的经历,胡雪岩逐渐变得为人四海。也正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商人生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和官员的协助与否,官员是否有能力帮自己忙有关系,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官场中找着自己的靠山。而让人佩服的是,不论是哪个靠山,只要是胡雪岩找到的,那个靠山都对他的生意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胡雪岩借助于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一步步地走上了红顶商人的位置。

当时,胡雪岩的好友王有龄还没有因为杭州失守自杀殉国的时候,胡雪岩就盯上了王有龄的老上司何桂清,并对他一阵巴结讨好。当时何桂清在苏浙的时候,为朝廷出了不少的力,所以他在那一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当何桂清成为胡雪岩的靠山之后,不仅让胡雪岩的好点子有了市场,何桂清的“商业”也有了依托。

等到何王集团土崩瓦解之后,胡雪岩因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识人经验和生意上的需要,他开始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商业保护人。而这一次他的寻找又再一次证明了他眼光的准确,他找的这个靠山正是清朝大名鼎鼎的重臣左宗棠。事实也不辜负胡雪岩,它证明了正是凭借着左宗棠,胡雪岩才得到了红顶商人的殊荣,让自己的事业走上了高峰。

左宗棠在位的时候,胡雪岩为了讨好巴结他成为自己的靠山,曾经费力地为他筹粮筹饷、购置枪枝弹药,购买西式大炮,购运机器,兴办船厂,筹借洋款等。虽然这些事耗去了他大部分精力,但是胡雪岩却乐此不疲。因为做这些对于他来讲是非常有赚头的。

首先,他帮忙办的那些事本身就是商事,他可以从中盈利;其次,只要左宗棠有了这些东西,他才能安心平捻西征,兴办洋务,成就功名大业。而左宗棠这个英才一旦成就了功名大业,依靠他的胡雪岩能不得到商业上的好处吗?

幸运的是,左宗棠又恰恰是晚清一位正直仗义的官员,所以胡雪岩才有了朝廷赏赐的红顶戴,赏穿的黄马褂,才有了和洋人做生意的机会,才有了将自己的生意做到普天之下,将自己的招牌让国人尽知的成功。

商场气候复杂多变,除了目光长远还得眼界开阔

做生意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在生意场上,很多人经常会有的一种感觉就是“某某人,某某公司眼光怎么如此长远,居然能在复杂多变的商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将公司发展得如此之大”。其实,这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不可学的本事,他们能获得成功只是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除了看到当下,还看到了未来,并且在未来的蓝景中他们的眼光不仅仅是狭隘的,而是宽阔无边。

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人们总是这么说。所以如果鼠目寸光,那就如同只看见局部,看不见整体的糊涂将军一样,一定会打败仗。胡雪岩的经商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商场上,任何时候都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当初,清朝政府为了对付太平军,正忙着筹措军费粮饷;而刚好那时候太平军又占领了江南的富庶地区,大清国的财政本就非常拮据,这会儿就不得不通过发行纸钞来弥补赤字。而这种官票它只是一种可以上市流通的银票,它可以兑换现银,也可以代替制钱“行用”——用它抵交应按成缴纳的地丁钱粮和一切苛捐杂税。所以,很多的钱庄看到这种现实后就认为:如果他们接受了“认购官票”这一措施,那肯定对自己的生意会有阻碍作用。

原因是:一方面因为太平军和官军打仗,不知道赢家是谁。另一方面,很多钱庄老板都觉得如果认购了“官票”,自己的流动资金不仅会出问题,而且一旦那些官票卖不出去,那自己就得赔个底儿朝天。

但眼光开阔的胡雪岩却不这样看。原因是:首先,由于他频繁地和官场中的人在交流,他已经了解政治局势,认定了太平军必然被官军镇压这个结局。其次,他有这样的思想:一桩生意能不能做,关键是生意人自己的眼光,和外在的很多客观条件并没有很多很直观的联系。而且他还认为乱世之中生意越难做,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于是,他看准了这点,就指示掌柜大量买进官票。当然,结果是他还真的因为自己眼光的准确而赚到了。

那个时候,太平军不仅被官军镇压掉,而且政事已经开始向着有利于官军的方向发展。政府在镇压太平军这个当口上,自然要对为朝廷出了力,分了忧的胡雪岩有所表示,以此来激励民众向政府靠拢。所以,不论是在名声上,还是生意业务上政府都大力地支持他,给他提供方便。

所以说,生意人要精明,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商业眼光,而且这种眼光不仅要看得准,还得看得远。也就是说,生意人在为自己发现财路或商机的时候,一定不要被眼前的形势外表迷乱了双眼,而看不到事情发展的趋势,因为这样的代价是预测不到未来的发展。就像胡雪岩说的:“做生意怎样算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一个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

胡雪岩这里谈到将眼光放宽。他的意思也就是做生意不要仅限于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省份,而应该本着将生意做好、做大的目标做下去。联系实际,时下就有很多做生意的人抱着“够吃、够喝、能挣钱就行”的心态做生意。这种态度已经预示着他的生意要么就不会一帆风顺,要么顶多也就能换得满足他日常简单的吃喝而已。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应用到生意场上也是这个道理“不想做大生意的商人不算是商人”。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人将眼光放宽、放远,他才能制定出一系列强有力的计划和措施,从而也才能够将生意做大、做精,将公司发展壮大。胡雪岩正是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办钱庄的时候,前卫地用到了办分号的形式,将自己的钱庄从一个地方发展到一个省,再从一个省发展到另一个省,继而发展到了很多的地方。并且他除了开分号来扩大自己的生意外,还将触角伸到别的领域,这表现为他不仅做自己熟悉的钱庄生意,还涉足到生丝、军火、药店、典当等领域的生意,从而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商。

那时,胡雪岩送王有龄到湖州上任,刚好雇请的是他熟识的老张家的客船。湖州又恰好是江浙一带有名的蚕丝产地,产出的蚕丝号称“天下第一”,连洋人也十分看好。这两点有利的条件当然挑动了商人胡雪岩的心思。他虽然不懂丝业,但想把生意做大,所以想到了利用故乡是湖州的老张夫妇来涉足生丝行业,扩展自己的生意。

于是,在船上和老张的老婆聊了一路之后,胡雪岩决定,由他出资,请老张出面做“丝主人”,然后在湖州开一家丝行,自己做“丝客人”。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胡雪岩将做生意的好处让给了老张家夫妇,但实质上远没有这么肤浅。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的眼光很长远,他有很长远的打算。第一,自己的好友王有龄已经被派任湖州知府,而他和王有龄的特殊关系差不多已经是众所周知,所以涉足生丝行业他要悄悄进行,尽量避嫌;第二,他之所以要当“丝客人”,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阜康钱庄代理的湖州公库的资金来买丝,然后再在杭州将生丝“变现”后再解往“藩库”,这样做,就等于是移花接木,做无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