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19675800000032

第32章 宁远城永不陷落(2)

调查过后的孙承宗也有了发言权。他把王在晋找来问话。

他们之间的这一段对话堪称经典!

孙承宗首先问道:“王大人,你的新城建好之后,你是想从旧城调四万人过来守城吗?”

王在晋以为孙承宗认同自己的计划,很高兴,赶快回答道:“不是啊,我打算另外派四万人过来。”

没想到孙承宗听到这个答案以后态度立刻转变。

他立刻连续追问道:“这么说,这八里之内就有八万军队驻守了是不是?”

“一片石(长城上一个重要的关隘)的西边就没有兵驻守了是不是?”

“八里之内有两个关口,新城和旧城靠得这么近,旧城前面埋的地雷、陷马坑是给敌人准备的还是给我们的新兵准备的?”

“既然新城能够守住,为什么还要守旧城?”

“如果新城守不住,军队退下来,你是打算把城门打开让他们进来,还是打算把城门关上,让他们在城下被敌人杀死?”

王在晋立刻傻眼了,他要是能想到这些事情,也不至于拿出那么一个可笑的方案。憋了半天,他好不容易冒出来一句话:“关外面还有三个关口可以让他们进来。”

孙承宗立刻追问:“既然都是打败了逃跑,为什么还要建新城?”

王在晋还想争辩,他回答说:“我这就在山上建三个寨子,部队打败了可以到这三个寨子里面避一避。”

孙承宗彻底怒了,他质问道:“仗还没有打你连逃跑路线都准备好了,你是不是很希望我们打败?我们的军队知道进入那三个寨子,敌人难道就不知道也进去?你现在不想着收复国土,只知道躲在关内自守,有你这样的人,国家将永无宁日!”

王同学无语了,原本认为一个很完美的计划现在被人脱得一丝不挂。

一丝不挂也不要紧,王在晋小朋友还是辽东经略使,你孙承宗只是来视察工作的,辽东还是王在晋说了算。

孙老师口水浪费了一吨,嗓子哑了十次,可是王同学就是不听。

不听?

孙大人有的是办法,他可是当今皇帝最喜欢的老师!

孙大人赶快回朝,趁着给皇帝上课的机会,他直接对天启皇帝说明了东北的情况,然后说这个王在晋能力太差,不能让他当领导。

天启皇帝听了老师的话,就撤了王在晋的辽东经略使的官职。然后,孙承宗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再次前往辽东,为国效力。

天启皇帝曾经拒绝让孙承宗出任辽东首长,一是喜欢听他上课,另一方面估计也是明白这个辽东经略使的下场都不怎么好,万一老师去了,被大臣们批判,自己想救也没有办法救。

但是大明朝这个时候已经无人可用,天启皇帝只好同意了孙老师的请求,让他出任辽东经略使。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他给了孙老师前所未有的权力,孙承宗有权处置北京以东地区的一切事务,而且天启皇帝亲自给他送行。一群大学士(正副总理)送至北京的崇文门外,另外还有国库80万两黄金的军费。

这是明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决定,一个大学士(国务院总理),当今皇帝的恩师亲自前往辽东镇守那么危险的地方。

但是,布置东北的防御已经刻不容缓!这一年是1623年(明天启三年)。

孙承宗会防守

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孙承宗签发了自己作为辽东经略使的第一份文件。

这是一份人事任免书。

江应诏制定军队制度,袁崇焕建设军营,李秉诚训练火器,善继管理后勤,杜应芳维修装备,孙元化筑炮台,宋献管理战马,万有孚准备木材,祖大寿辅助觉华岛防守,陈谏前往前屯帮助赵率教,鲁之甲安置难民,李承先训练骑兵,杨应乾招募辽民当兵。

人说,一个优秀的统帅能够“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孙承宗还没有上任,就已经做好了长期防御的准备。

孙承宗明白,不管是主守还是主战,首先,都必须要守住。

如果守不住,哪里来的阵地进攻?

如果守不住,大明朝甚至有可能灭亡。

孙承宗也不想防守,可是不防守,他怎么进攻?

在东北亲自调研并听取了包括袁崇焕在内的一批前线将领的意见之后,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防御计划的雏形。

事实上,在孙承宗回到北京城以前,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已经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回京只是为了获得皇帝的支持,他也曾和皇帝详细介绍过这个防御体系的具体构想。

当然,这个构想距离日后坚若磐石的关锦防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孙承宗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他对皇帝提出来的构想,这个想法太小了。

获得了皇帝的支持,孙承宗回到山海关,这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就已经开始建设。

当然不能是死守山海关,这是绝路。

建立防线之前,孙承宗还有一件事要做:练兵。

练兵

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人,打的是兵。没有人,建立防线有什么用?谁去守?谁守得住?

王在晋当辽东经略使的时候,可能是吸取了前面袁应泰等人的教训,认为士兵不能要关外的人,说不定人家就是叛徒。所谓“辽人不可用”,就是不能相信辽东的士兵。

孙承宗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内地来的士兵才是没有战斗力的,大家都想早点回家搂着老婆抱着孩子,谁愿意拼命死战?

相反,辽东人就不一样,他们也是明朝人,也是汉人,都是逃难逃到山海关来的。他们的家在辽东,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今都被努尔哈赤烧毁;他们的土地在辽东,被努尔哈赤占领;他们的亲人在辽东,变成了奴隶。

他们有着强烈的反抗努尔哈赤的情绪,如果能够加以利用,打起仗来将是一支很可怕的军队。

为此,到了山海关以后,他立刻开始整编军队。当时山海关有军队七万人,都是前线逃跑回来的,战场上敢逃跑,胆色自然不小,到了安全的山海关,立刻暴露了流氓的本性。军纪?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这两个字。

不但不遵守军纪,他们还冒领军饷,反正那个时候混乱,谁也不知道谁死了没有,孙承宗仔细检查后发现,7万人的军队居然领着10万人的薪水。

孙承宗立刻开始整顿军纪,他首先抓了一百多个逃跑回来的将军,然后遣散一万多河南等地的士兵。还重新编制,5人一房,600房一营,5营一部。当时一共有三部,士兵45000人。

同时他还整编了7000人的难民,编制成军队。这些从辽东逃难回来的人对后金有着很深的仇恨,战斗力极强。他把这支军队派往当时最前线的前屯,靠近宁远城。而正常招募回来的辽人士兵就派往宁远守城。

这样,孙承宗就建立了一支山海关以内地人为主,宁远以辽人为主的军队,即使辽人反叛,也不会威胁到山海关的安全。

有了军队,防线就可以建设了。这条防线上,宁远是桥头堡,也是中心。

宁远

防御的核心在宁远,宁远在今天辽宁省的兴城市附近。

为什么选择宁远?

这个地方袁崇焕曾竭力推荐,并且他到了这里以后就和宁远干上了:我这一生要死就死在这里,我哪里也不去,就认准这宁远城了。

而根本的原因是宁远的地理位置极佳。

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就是迎战努尔哈赤的最好战场。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里的地方,处于辽西走廊的中部。锦州与山海关之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的南面是大海,东面是首山,西面是螺峰山。两座山之间仅有一条宽一百米的通道。努尔哈赤如果想进攻山海关,必须经过宁远城,要想经过宁远城,必须从这条路走。

有些人对军事上所谓的必经之地感到不能理解。还有必经之地的说法?我不走还不行?大不了我绕道走。

的确,是可以绕道,比如马奇诺防线,德国人绕过了防线。

但是有些地方,你无法绕过去,比如宁远。

我们说过,这里是辽西走廊,西北面是蔓延几百公里的高山,东南面是渤海。辽西走廊是进入关内的唯一通道,当然,除非你绕过大兴安岭,从蒙古高原往下攻打北京城,而且你绕过宁远也有问题,你绕过去了,宁远的军队难道不会从你背后攻击你?

有人说,宁远不是靠海吗,努尔哈赤从海上打过来不行吗?

的确,敌人会从海上来,但是敌人首先要有海军才行。后金军队没有海军,无法从海上进攻,一百米宽的路是努尔哈赤仅有的通道。

而且你能想到,孙承宗也能想到,他还有拱卫宁远的地方。

海上,距离宁远城15里的地方,有一个岛屿,叫做觉华岛。

觉华岛

这个岛屿一向是明军的后勤基地,也是宁远防御的一部分。为什么?

明朝的经济重心在南方,而敌人却在北方,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物资从南方运送过来。走陆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走海路却既快又省。何况明朝的京师在北方,为了维持北京的消费,几百年前的海上运输就非常发达。

这么多年和努尔哈赤交战,靠近前线的觉华岛早就被建成了一个巨大的仓库。明朝人知道努尔哈赤没有海军,所以很放心地把后勤中心建在这个岛上。

袁崇焕敢于死守宁远,大半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觉华岛,他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粮草、武器、火炮……

光是一个后勤基地还不行,孙承宗还打算把觉华岛建成了一个全能基地,既能提供后勤支持,又能独立地完成进攻或者防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拱卫宁远城。

努尔哈赤没有海军,明朝有,这个岛屿,退可以自保,进可以充当奇兵,孙承宗没有理由放弃。

有了觉华岛还不够,现在的人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有了宁远城,有了觉华岛,还差一个地方,这样就可以“三点一线”,形成三足鼎立,可以互相支援。

这个地方叫做前屯。

前屯

前屯在宁远的左边(努尔哈赤的右边),是孙承宗规划中“三点一线”的左端点。就当孙承宗以为前屯是一片废墟,特意派人去修建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这里已经修建得非常完善,甚至还有军队上万人。

修建前屯的人叫做赵率教。

这个人很奇怪,因为他曾经逃跑过好几次。

1621年后金进攻辽阳,赵率教眼看打不过,就逃了。

本来是要处斩的,可是赵大人走了狗屎运,没死,还是当着原来的官。

1622年王化贞丢了广宁逃跑,赵率教也跟着跑。

这就跑到了山海关,长期的逃跑生涯使得赵率教大名远扬,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这个逃跑将军的。

可能是长久受白眼的日子太难过了,赵率教决心要洗刷自己的耻辱。

等到王在晋来到山海关以后,赵将军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出关,收复失地。

这个时候的关外兵荒马乱,谁也不知道努尔哈赤什么时候会打过来!

但是谁都知道,关外一直到广宁几百公里的路线上,是没有军队的!因为努尔哈赤即使想占领这条路线,他也没有那么多人。

大家知道那里没有敌人,可也知道那里敌人随时会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出关,太危险了。

赵率教突然转了性子,他要出关。

出关就出关吧,王在晋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有一个不怕死的人要去闯关东,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总算是自己手下的人。

可是有两件事让王在晋惊讶不已。

第一是他要收复的地方叫前屯,前屯在宁远附近,谁都知道努尔哈赤是到了宁远的,谁也不知道努尔哈赤是不是走了。你去,找死啊?

第二是他要带的军队只有三十八个人。这三十八个人还不是军队,是他的家丁,当然,家丁比普通军队还厉害一点,可是你三十八个人能干什么事?给人塞牙缝都不够。

可是赵大人居然就找到王在晋提出了这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而王在晋也不知道哪根神经不对,居然还同意了赵率教的计划,说:你去吧!

赵率教就带着这三十八个人出了关,他的目的地是前屯。可是当他走到前屯不远的地方发现,这里虽没有努尔哈赤,但是有蒙古人,蒙古人占领了前屯。

只有三十八个人的赵率教没有头脑发热冲上去大战一场,他在距离前屯很近的地方——中前所停下来,开始修建防御,收留难民,种田养马,训练军队。

第二年,孙承宗来到辽东,他知道前屯对于宁远防线的重要性,也知道赵率教在那里,他还知道这个赵将军当时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个人,他以为现在的赵将军过的是原始人一样的生活,于是就派了七千难民过去帮助赵率教。

这七千难民一到,赵率教的实力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他立马跑到前屯把蒙古人赶走,然后又开始修建防御,收留难民,强壮的当兵,老弱的种田养马,干得热火朝天。

孙承宗虽然派了七千人过去,却一直放心不下前屯,于是亲自跑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堡垒后面是成片的农田,堡垒上站着无数的士兵。

他赶忙把赵率教找来汇报工作。

赵率教回答道:我这里现在有流民六万,军队一万,武器粮食很充足。

原本还在苦思冥想该怎么守住前屯的孙承宗高兴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他一高兴,把自己来的时候坐的轿子送给了赵率教,骑马回了山海关。

这样,很早就修好的觉华岛和刚刚修好的前屯加上还没有开始修建的宁远城,孙承宗完成了他第一步防御计划的核心:关宁防线。

这个防线的最前线是三个互为掎角的据点:前屯、宁远、觉华岛。

只有这三个据点还不足以阻挡努尔哈赤,防御体系也不能只是一条横线,还要有纵线,沿着狭窄的辽西走廊,孙承宗布置了大量的工事和武器。

等到第三年宁远工事彻底建好之后,关宁防线全线竣工。

这个防线是一个“丁”字形的防线。

前屯、宁远、觉华岛就是最上面的一横。宁远就是横线与竖线的交会点。竖线就是沿着辽西走廊布置的一系列防御工事,竖线的最下端,就是永远不能丢失的山海关。

宁远城与关锦防线

关宁防线的核心在宁远,所以宁远的修筑最为重要,因此当其他的据点都相继完工之后,这个地方还在加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