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19675800000030

第30章 努尔哈赤的统治危机(3)

后来努尔哈赤率兵攻打背叛自己的萨尔浒城主诺米纳,安费扬古身先士卒,率先攻打萨尔浒,并一举占领该城。

此后,安费扬古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很多战功。在努尔哈赤进攻哈达部的时候,有一次战斗不利,努尔哈赤逃跑,坐骑被杀,努尔哈赤眼看就要被敌军抓住,安费扬古奋勇赶到,救了努尔哈赤一命。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以后,把矛头对准了海西女真。这一次,几乎全部的战斗都是由安费扬古负责。说东海女真是被安费扬古一个人打下来的一点不夸张。

1618年,努尔哈赤攻破沈阳回师的时候,明将军张承荫率军追赶,努尔哈赤回击,安费扬古就是回击的主力军,他打败并且杀死张承荫。

在随后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叶赫之战中,安费扬古都随军作战。八旗制定以后,隶属于镶蓝旗。后金建立后是顾命五大臣之一,和额亦都一起主管军事。

1622年,安费扬古病逝。努尔哈赤评价他:“我们要是穿明朝人的衣服,安费扬古、劳萨打过来,谁能抵挡?”努尔哈赤手下大将如云,而最猛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安费扬古。日后顺治和康熙先后授予他“阿达哈哈番”(汉语轻车都尉)的爵位,位于“公侯伯子男”之后。

扈尔汗(1575—1623)。

扈尔汗也是随着父亲归顺努尔哈赤的。刚投奔努尔哈赤的时候,他才13岁,努尔哈赤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养。

扈尔汗长大以后,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旗手,旗帜是军队的心脏,可见努尔哈赤对扈尔汗的喜爱。扈尔汗很感激努尔哈赤的养育之恩,每次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每次都是前锋。

建州和乌拉曾经发生过冲突,扈尔汗带着三百人与乌拉一万军队对峙,为努尔哈赤调集军队赢得了时间。

在消灭渥集部、乌拉部和萨哈连部的战斗中,扈尔汗都是绝对的主力。

萨尔浒之战中,扈尔汗先跟随努尔哈赤围歼萨尔浒的明军,又马不停蹄地接连打败杜松和马林,最后还作为阿敏的助手参与了对刘綎的伏击战。

八旗建立以后,扈尔汗隶属正白旗。后金建立后,他是顾命五大臣之一,主管扈从,就是负责努尔哈赤的安全(国家安全部长),可见他和努尔哈赤之间的信任非比寻常,甚至超过了亲生父子。

攻打沈阳的时候,扈尔汗在城外击败明将军贺世贤,取得首战的胜利。后升迁至三等总兵官(这是一个虚衔,只有名称,没有官位,如果换算成实衔,相当于今天守卫北京城的第三十八集团军总政委)。

1623年,扈尔汗去世,努尔哈赤亲临他的葬礼。

何和理(1561—1624)。

何和理也是随着部落一起归顺了努尔哈赤,他是栋鄂部首领的孙子。何和理归顺努尔哈赤的时候已经27岁,算是一个大龄青年。为了表示对何和理的赏识,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大女儿东果格格(公主)嫁给了他。

何和理智勇双全。后金建立以后,事务逐渐增多,努尔哈赤开始让何和理参与处理政务,这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努尔哈赤来说,是最高程度的信任。

八旗建立,何和理隶属正红旗,后金建立后,被任命为顾命五大臣之一,主管行政(国务院总理)。

在萨尔浒之战中,有记录称,努尔哈赤的战略和战术就是何和理一手制定的。而在东路战场,为了延缓刘綎部队的行军速度,何和理派直属部队拼死抵抗,硬生生将刘綎困在长白山里,使他没有能够及时赶到赫图阿拉,为努尔哈赤消灭其他路线的明军赢得了时间。

攻打辽沈的时候,何和理一直伴随努尔哈赤左右。

1624年,在前四位顾命大臣已经很凑巧地相隔一年相继去世后,何和理也因病逝世。后来被追封“三等公”爵位,仅次于费英东和额亦都。

五位顾命大臣的去世给了努尔哈赤极大的打击,得到何和理去世的消息以后,这位杀人如草芥的豪杰痛哭不止。

努尔哈赤痛哭道:这几位和我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留下来陪我一起死啊?

五大臣几乎在同一时间走到努尔哈赤的旗帜下,又几乎在同一时间离开,他们的去世给处在艰难时刻的努尔哈赤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末日,他似乎已经感受到死亡的来临,他甚至有时候还会突然想到,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自己还会不会醒来。

在最后一位大臣兼战友兼朋友去世以后,努尔哈赤才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66岁了。按照汉人的说法,60岁是一个人的本命年。自己66岁,自己知道什么是一个人的本命了吗?自己的国号叫做“天命”,可是什么才是天命。

这些年,他的身边,无数的人来和去,有的被敌人杀死,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是被自己杀死。

他不但手刃过仇人,也亲手杀害过自己的弟弟、儿子。他手上的鲜血永远也洗不掉。当他回过头来审视这几十年的杀戮生活的时候,他突然感到无比的困惑。

他开始思考,他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经历沧桑如努尔哈赤,也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管能不能找到答案,有些事情努尔哈赤都必须要做。

历史的脚步走到1620年,当费英东去世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

他看到自己以及老一辈领导者的衰老甚至死亡,他看到后金国权力层里面许多蓬勃的野心,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的成长和越来越激烈的斗争。

他害怕,他担心,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死亡,他不知道他死了以后,他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不希望他一手缔造的国家出现分裂,他不希望他的儿子们钩心斗角,为了汗位乃至日后的皇位拼得你死我活。

以前,后金国的大小事情首先由顾命五大臣商量,重大的事情由努尔哈赤自己决定,小事由五大臣直接决定。

但是现在五大臣有人去世了,而自己的儿子们已经长大了。努尔哈赤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寻找他事业的接班人,然后平衡后金国的权力。

他的大儿子褚英的疯狂表演给了努尔哈赤很严重的警告。他决定,让每一个儿子都进入到决策圈,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大汗乃至皇帝,就看谁的表现更好了。

八王共理国政

当初努尔哈赤设立八旗是为了维护团结,而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八旗反而变成了孕育分裂的温床。他的几个儿子都有着卓越的战功,八旗的实力也都急剧膨胀。努尔哈赤没有死,一切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他死了呢?八旗听谁的?凭什么听谁的?大家都是平起平坐,而且实力相当,互相打起来怎么办?

而且自己的儿子中间,俨然已经有形成帮派的趋势。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以后,八旗的八个贝勒以地位、权势和功名的不同,称为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

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敏四个人,年纪比较大(皇太极1592年出生,那时已经24岁),战功多,实力强,称为四大和硕贝勒。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四个人年纪很小(多铎这个时候才2岁),虽然也是旗主,但是基本上都是受大人摆布的,称为四小和硕贝勒。

四大贝勒不用说了,大家都想当上努尔哈赤的接班人,肯定斗得你死我活。四小贝勒也不简单,虽然他们年纪小,可是他们背后的实力派年纪可不小,要是闹起分裂来,后金国恐怕要分成八份。

所以,努尔哈赤决定,在他还健康的时候,要改变后金国决策制定的方法。

他之所以想改变,还有更直接的导火索。

天启元年初,后金备战完毕,对于朝鲜是战是和的讨论,后金出现了分歧——代善主和,皇太极主战。努尔哈赤本身是一个战争狂人,可是不得不同意代善的意见,采取暂时与朝鲜王国讲和,先攻辽沈的方针。但是代善和皇太极之间的分裂却引起了努尔哈赤的警觉。

攻占辽沈之后,努尔哈赤提出迁都辽阳,八大贝勒之间又出现了纠纷。虽然最后努尔哈赤弹压了反对的声音,把都城迁往辽阳,但是内部的分裂已经很明显。

他不能容忍分裂扩大。

他采用了八王共理国政的办法——让八旗的旗主共同管理后金事务。

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月,努尔哈赤召集了掌握八旗实际权力的人共同盟誓(年纪大的贝勒亲自来,年纪小的贝勒派代表来)。誓词里面说,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和平相处,内部不能发生分裂,否则天诛地灭。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为了表示自己对四大贝勒并无亲疏远近之分,又将部分权力下放,安排四大贝勒分月值班,处理国家机要事务。这是八王议政的雏形。

1622年,后金占领广宁之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努尔哈赤抛出了自己已经考虑很长时间的方案:八王共议国政。

这个方案的核心有五点:

1.将原先四大贝勒共议国政改为八大贝勒共议国政;

2.努尔哈赤死后,新任国君从八大贝勒中选;

3.八个贝勒拥有推戴、废黜新君的权力;

4.八大贝勒有权力决定是否更换不称职的贝勒,前提是七大贝勒形成一致意见;

5.打仗得到的财物必须八家平分。

为了监督八个旗主,努尔哈赤还派了八个大臣到八个旗主的身边。

这是努尔哈赤为死后所设计的政治体制,规定以后推举的共主称国主,不称汗,八旗贝勒称王。原来强调一切必须听从汗的命令,现在强调国主必须听从八王的话,如不听从,可以更换。原来由父汗任命大臣,现在规定由八大王共同议定任命大臣。

这种体制的核心是在努尔哈赤死后,大大地限制汗位继承人的权力,提高八大贝勒集体共治的权力。

可是这种平均划分权力的办法,实质上还是原来的八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上级是努尔哈赤,以后的上级换了一个人。所以,八王共同议政日后一定会和八旗制度一样出现危机,而且出现的危机会更大。

因为日后,没有努尔哈赤了。

八旗制度有努尔哈赤这尊大神在头顶罩着,出现的分歧到了努尔哈赤这里就被消弭,可是努尔哈赤死了以后呢?谁有那么大的威望和实力能够维护八旗之间危险的平衡?

平衡才是王道,制约才是核心。

绝对平均只会导致更加激烈的权力争夺,因为大家的机会都一样;绝对平均只能使后金国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大大降低,因为大家的权力都一样。没必要一定听谁的,而且各旗都有自己的利益,相互掣肘之下,什么事情也别想办成!

但是努尔哈赤没有那么深的政治觉悟,他想不到那么多。他一心想让他的儿子们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平等而友好的关系,可是他这样想,不代表他的儿子们也这样想,即使有七个贝勒都和努尔哈赤有一样的想法,可是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种简单的平等就会立刻破裂。

努尔哈赤没有预料到,他的这种做法在他死后会使后金宫廷出现变故。

他没有预料到,是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这么快死,他虽然已经63岁,可是他觉得自己非常健康。

所以他没有选择继承人,他打算等到他打入关内,占领北京的时候再作决定。可是,他没有打到北京,他甚至没有打入关内,他率领的军队最远只到了宁远。

这个地方,他1622年曾经到过,当时的宁远只是一座空城,他本来可以越过它,然后一路往前,可是他没有,因为他没有饭吃。

而当他收拾好自己的后院,准备越过宁远的时候,他绝望地发现,他再也没法越过宁远一步。

努尔哈赤没有想到,是的,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次能够自己想到?

他击败过无数明朝的将军,他不相信还有人能够阻挡他。他不相信,偏偏就不得不信。

这个人叫做袁崇焕,一个令后世争论不休的传奇人物,一个让努尔哈赤悲伤绝望的人物。

是什么东西让你感到难以应付?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是什么人让努尔哈赤感到无比痛苦?

袁崇焕——我就在你的对面,你却拿我没有办法。

如果是周瑜,恐怕会死在宁远城下——吐血身亡。

袁崇焕的出场,需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空想主义者,一个是战略家。

空想主义者是王在晋,战略家是孙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