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63

第63章 尽心章句下(5)

但另一方面,人又确实不能为金钱所役,譬如钱是人造的,钱是人赚的,钱是人用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正道,所得便可喜,用之正道,钱财便助人成就好事。假若做了守财奴,嗜财如命,甚至为了钱财忘了义理,为一得一失不惜毁了容颜丢掉性命,那也就是为物所役,难得快乐了。

二十九

[原文]

盆成括仕于齐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注释]

①盆成括:赵注云:“盆成,姓也;括,名也。尝欲学于孟子,问道未达而去,后仕于齐,孟子闻而嗟叹。”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丢掉性命了!”

盆成括被杀,门徒问道:“夫子怎么知道他将会被杀。”

孟子说:“盆成括为人小有才干,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道理,这就足以招致杀身之祸了。”

[延伸阅读]

大道是人们的立身之本。世间万象、人生百态,都是一个人思考和判断的素材。有的人、有的事,唤起人们由衷的尊重景仰。也有一些人和事招致鄙夷、怨恨或者嘲弄。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准绳。它就是——大道。

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君子之大道”呢?

2000多年前,孟子讲过这样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正义》又说:“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面事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

“明足以察奸”和“智足以成事”都是必要的,小聪明做得到,大聪明的“君子”也应该要做得到,简言之,聪明和敏感都是不错的,关键在于处理的方式大有讲究。所谓“仁义行之”,“谦顺处之”,就是要有所涵养,有所藏敛,小事上容得下,放得开,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必一个钉子一个眼,有时候甚至要睁只眼闭只眼,“糊涂”一点才好。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大雅风度,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行“君子之大道。”从政者尤其需要如此。

三十

[原文]

孟子之膝,馆于上宫①。有业屦于牖上②,馆人求之弗得③。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瘦也④?”

曰:“子以是为窃屡来与?”

曰:“殆非也⑤。夫子之设科也⑥,往者不追,未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注释]

①上宫:前人对此有多说,赵注释为“楼”,朱熹释为“别宫”,焦循则谓是上等的馆舍。

②业屦(jù):屡是草鞋,赵注云:“织之有次业而来成也。”

③馆人:管理馆舍的官吏。

④廋:此指隐匿。

⑤殆非也:俞抛《古书疑义举例·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谓“曰殆非也”乃孟子自问自答,下文均为孟子之语。

⑥夫子:据赵注,此处之“夫子”乃“夫予”之讹。译文从之。朱熹《集注》则以此为馆人之言,夫子乃其对孟子的尊称。设科:赵注云,“设教授之科。”

[译文]

孟子来到滕国,住宿在上官。有双未织完的草鞋放在窗台上,馆人找不到了。有人问孟子说:“是不是随从您的人藏起来了呢?”

孟子说,“你认为他们是为了偷草鞋而来的吗?”

那人说:“恐怕不是。先生订了规章条例(接收学生学习),走了的不追究,有来的不拒绝。只要凭着求学愿望来的,就接收他罢了。”

[延伸阅读]

在这里可以看出孟子教授门徒的态度。

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不断地学习。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只有读万卷书,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成就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业。

有一句话说得好:能忙世人所闲事,方能闲世人所忙事。这里所谓的闲事,就是学习。喜欢学习,就等于把生活中平常的时光转换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学习,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使人的情感更细腻,举止更优雅,气质更深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非读书学习不能达到的。学习为人生带来了最美妙的时光,沉浸于书的世界中的人,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三十一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①,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②,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③;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注释]

①穿逾:犹言穿穴逾墙。

②尔汝:朱熹《集注》云:“人所轻贱之称。”

③餂(tiǎn):同“舔”,赵注释力“取”,朱熹《集注》云:“探取之也,今人以舌取物曰话,即此意也。”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心之处,把它推及自己所忍心之处,就是仁;人都有不去做的事,把它推及自己所去做的事,就是义。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之心,仁就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挖洞跳墙之心,义就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扩充不受人轻贱的行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不合乎义了。士人不可以言谈的却与之言谈,是用言谈来诱取利;可以言谈的却不与之言谈,是用沉默不言来诱取利,这都是挖洞跳墙之类的行径。”

[延伸阅读]

看完此章,让我想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生活中,许多人奉行的原则是“你满足我的需要,然后我才满足你的需要”。这种方式很少能发挥效果。一个人这么渴望别人付出感激之情,相对的他也会努力希望获取别人的接受和赞同。但是这个过程中,这个人难免会痛苦、悔恨、甚至变得没有自信。也许你几句感激的话或一点感激的行动,就能使一个人活得快乐、自在,你何乐而不为呢?

有这样一位妇人,她辛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却从未得到家人的任何感激。

有一天晚上,她问她的老公:“老公,我在想,万一我有一天死了,你会不会花一笔钱买花向我哀悼,你会吗?我只是在想,其实到那时候,二十块钱的鲜花对我已经一点意义也没有了。但是在我活着的时候,有时候只要一点鲜花,对我却很有意义。”

媳妇的感叹,不也正是我们周围每个人内心深处呐喊的心声吗?“有时只要一点鲜花”,便能带给别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喜悦。

你还等什么呢?你还要等到他的心无法再爱,眼睛永远无法再睁开,耳朵也永远听不到,才肯行动吗?

为什么人类总是隐藏他们感激的心情呢?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摧毁了他们感谢的心,或相互的伤害抹杀了彼此的和气,也可能是他们习惯了没有感激的日子,自己也不懂得。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是吗?如果大家都能推己及人,将关怀放到无限大,仁义就会充满世界,用之不竭了。

三十二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①,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②;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苔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

①指:同“旨”。

②不下带而道存:朱蕉《集注》云:“古人视不下带,则带之上乃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意深远的,是善言;所奉行的简约而施惠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谈,内容常见却含有大道;君子所奉行的,修饬自身而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在于放下自己的耕地而去锄他人的耕地,要求他人负重而自己承担轻的。”

[延伸阅读]

孟子要求人们对自己需严格要求。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是什么?是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他依靠的是自己的顽强拼搏而非其他人的荫庇提携;就是因为他要甩开别人的搀扶,自己的路自己去走!

靠别人安身立命是没有出息的。常言道:“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锻炼意志和力量,需要的是像小仲马那样的自助自立精神,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影响力,也不能依赖他人。

有人说人生实际上活的就是一份感觉,这句话不无道理。这种成就感,这种自强奋斗的快乐,绝不是父母、爱人、朋友的赠与所能感受到的,也不是靠轻而易举地交换自己的青春美貌就能获得的。没有经过奋斗就享受,靠别人的创造来装扮自己、追求享受,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假如只是将洋房、汽车看做是生活的目标,这样的人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悲哀。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活着,才活得踏实,虽然这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三十三

[原文]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①,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②。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③。”

[注释]

①经德不回:朱熹《集注》云:“经,常也。回,曲也。”

②正行:指为了端正品行而去“正行”,赵注释此句为“非必欲以正行为名也。”

③行法:赵注云:“行其法度。”朱熹《集注》云:“法者,天理之当然者也。”

[译文]

孟子说:“尧、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汤王、武王的仁德,是(经过修身)回复到本性。举动、仪容无不合乎礼的,是德行深厚到了极点。哭泣死者而悲哀,不是为了活着的人;恪守德行而不违背,不是为了谋取爵禄;言语必须诚实,不是为了端正行为。君子依法度行事只是用以期待命运罢了。”

[延伸阅读]

君子的修养,是不以功利为目的。

生活中某些人在自己狭隘的天地里专心于各式各样的戏剧性表演。他们的虚张声势和小题大做只会使人感到可笑。人生所有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一旦曝光在平心静气、朴素淡雅的心情之下,立刻就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心底宽宏旷达的人,对眼里的一切,是喜怒哀乐也罢,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给予淡淡一笑。如果过于现实,城府太深,对所有的事情都脱离不开利益恩怨的算计,这种人便毫无快乐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陈规陋见,胸怀自然清新坦荡。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而言,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犹如一粒尘埃,地球上的任何生物与无边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怜;就漫长绵延的无限时间而言,我们的生命只不过犹如短暂的浪花泡沫,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如果和万古无尽的时空相比,真似过眼烟云。因此,一个人能够乐天知命,守住自己的本分,则无处不逍遥;一个人能够以达观的态度看世界,则无处不潇洒。

三十四

[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侧①,榱题数尺②,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③,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④,驱骋出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①堂高:焦循《正义》云:“经传称堂高者,皆指堂阶而言。”

②榱(cuī)题:赵注云:“榱之抵檐处为榱题,覆以瓦,雨水自此下溜。”

③食前方丈:喻饮食丰饶,朱熹《集庄》云:“馔食列于前者方一文也。”

④般乐饮酒:赵注云:“般,大也。大作乐而饮酒。”

[译文]

孟子说:“向显贵进言就要藐视他们,不要顾及他们高高在上的模样。殿基高数丈,屋檐宽几尺,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面前的食物摆满一丈见方的地方,侍奉的姬妾几百个,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饮酒狂欢,奔驰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乘,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有的都是我所不屑的,我所有的都合乎古时候的法度,我为什么怕他呢?”

[延伸阅读]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孟子所主张的,颇近于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使自己在进言时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

一间屋子如果没有窗户,明媚的阳光就无法照进来,新鲜的空气也不能飘进来。人也是一样,“心窗”没有打开的时候,就会感到气闷;“心窗”打开了,心才能通达,心灵的空间也就豁然开朗,对于一些事情也能看得更透彻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诚然,不管是“失去”或是“丢弃”,都表示丧失了自己的东西,但是,意义与影响却全然不同。想成“失去”时,自己的意志并没有反映在它身上,亦即属于未经料到之事,因此,苦恼油然而生;当做无用之物而“丢弃”,亦即属于已经料到之事,因此,心无惦记。

三十五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①,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注释]

①存:此处是存其本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