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58

第58章 尽心章句上(7)

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还得自己去走,没人可以替代你,没人可以帮你。苦与乐,只有自己去体会了,才是自己的人生。正像坎贝尔所说:每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必须追求的是体验他独一无二的潜能,是体验别人从来不曾也绝无法代替他去体验的事物。

世间最可依赖的不是父母兄弟,不是亲戚朋友,不是情人伴侣,不是金钱、势力和地位,不是上帝,不是外界的一切。世间最可依赖的是自己,是自恃自助的能力。

四十三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①,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②,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①滕更:赵注云:“滕君之弟,来学于孟子者也。”

②故:赵注释为“故旧之好”。

[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门下时,似属礼待之列,可您不回答他的询问,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显贵而询问,倚仗能干而询问,倚仗年长而询问,倚仗有功劳而询问,倚仗老交情而询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其中,滕更就占了两条。”

[延伸阅读]

孟子告诫世人要诚心诚意。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

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为什么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已经说过:“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万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四十四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①,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注释]

①已:赵注释为“弃”、朱熹释为“止”,译文从赵说。

[译文]

孟子说:“把不可抛弃的东西抛弃了,就没有什么东西不抛弃了;该厚待的却薄待,就没有什么不薄待了,前进猛烈的人后退也快。”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大道是不当弃和不可薄的东西,失去了这个根本,虽速成必骤失。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大道,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走在大道之路上,一位哲人说:“圣人看重大道,君子把守大道。”还有人说得更妙:“智者为人处世没有不推崇大道的。”为人处世恪守大道,就合乎人情,合乎大道,没有过失。当然,恪守大道这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宋代朱熹说:“自从孔子去世后,世道衰微,人心衰微,他对宋代萎靡的社会风气感慨万千。”

为人处世符合大道的原则,就能秉承天下大公、居处天下大善、征服天下大众、成就天下大事,就能急流勇退,成方成圆。

四十五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却不仁爱;对于民众,仁爱却不亲近。(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延伸阅读]

君子对于万事万物的用心虽然一致,但表达方式却因对象的亲疏远近而有所不同。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也会因为事物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人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关注、认同和推崇,或为了向他人推销和兜售自己,有时不惜哗众取宠,竭尽自我鼓吹和自我炫耀之能事,大谈当年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的勇气,却矢口不提碰霉头、崴脚踝、掉链子的困窘;大谈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豪壮,却从不提败走麦城的狼狈。卖弄自己之能,吹嘘自己的风光之事和得意之事,固然能赚到一些艳羡,却也会招来一些妒忌、反感甚至厌恶。所以炫耀自己之能,不如鼓吹他人之功,把荣耀给身边的人,把风光给同行的人,也许会赢得更多称许和美誉。

当你事业有成或取得令人艳羡的职位和荣誉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飘飘然。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地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而得以自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辉煌之举:面对地位和资历不如自己的同事或下属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甚至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浅薄的,没有见识的人。所以,人前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和风光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这也在情理之中。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意识。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比如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合时宜,不妨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你再徐徐道来,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说出来让我们听听。”诱使对方谈谈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有过类似有趣的经历。”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总之,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之中尽量少谈自己风光的事,实在要谈,也要看对象和场景,切勿给人造成出风头、强显自己的印象。

四十六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鳃、小功之察①,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②,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①缌、小功之察:缌、小功都是古代丧服的等级,按礼制规定,前者应服丧三月、后者应服丧五月。为父母服丧,必须三年,所穿的丧眼远比缌、小功为重。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却在服缌和小功上讲究,则是不知大体。

②放饭、流歠(chuò):《礼记·曲礼》云:“毋放饭,毋流歠。”放饭,把屹剩的饭放回饭器。流歠,犹今言狼吞虎咽。前者不清洁,后者不文雅,都属于失礼的行为。齿决:《礼记·曲礼》云:“干肉不齿决。”即不在宴席上啃干肉,应用手折断后送入口中。朱熹谓,与放饭、流歠相比,齿决干肉只算是“不敬之小者”。

[译文]

孟子说:“智者无所不知,把当前的要务作为急切;仁者无所不爱,把急于亲近贤者作为要务。尧舜那样的知而不遍知一切,是急于首要的事务;尧舜那样的仁而不遍爱世人,是急于亲近贤者。不能服丧三年却去讲求绸麻、小功,放回剩饭、进食狼吞虎咽却去细究不用牙咬断干肉,这就叫不识大体。”

[延伸阅读]

施行大道有一定的次序,应该把急切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

有些人认为,同事是自己在公司里的竞争对手,是职场上互有戒心的同行者,是对外保持一致而对内各怀心事的搭档,唯独是不值得信赖和学习的伙伴及不可以推心置腹互相借鉴的知己。

如果同事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在职场中,你就不会有和谐、舒心的感受,有的只是怀疑、不安、紧张和愤懑的情绪。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就是你身边最好的老师,也是让工作变得美好的关键人物。你为何不能放低姿态将同事视为“良师益友”呢?

向同事“拜师学招”的意义其实是聪明地、适度地示弱,这样容易使得趋于戒备和紧张的同事关系得到缓和。在逞强争胜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职场中,灵活地示弱更容易感动别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同事好为人师的心态也会因你的行为得到满足。一旦同事向你支招,友谊的花朵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盛开,彼此之间一种惺惺相惜的轻松氛围也会形成,你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善。

向同事学招,看看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是怎样化险为夷、拨云见日的,这样还可以帮你提高自身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你可以找一找同事的优点,然后对他说:我要拜你为师,请多多指教。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会发现,同事并不像你以前所认为的那样“面目可憎”。

在公司里,要想做事少碰钉子、失误少,最聪明的办法也是多参考同事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常常是他们付出代价换来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