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19675200000057

第57章 尽心章句上(6)

[延伸阅读]

“践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像个人的模样,反之就是衣冠禽兽。

我国传统文化中,由孔子首倡的儒学是一门修养之学、圣贤之学,它最关心的是做人的人格问题。儒学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现实生活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识别并不容易,不过吕新吾和宋瑾在对人才进行了细致审视观察后,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做了比较准确的划分,相信这种划分对实际识人工作有比较实用的帮助。

吕新吾说:“君子的容貌敦厚忠诚,小人的容貌浅薄琐屑;君子的性情平易,小人的性情乖戾;君子诚实,小人奸诈;君子谦恭礼让,小人喜好争斗;君子很少修饰,小人大多故作姿态。君子的心地光明正大,小人的心境暧昧邪恶。君子的言谈淡雅朴实,只是为了讲清自己的意图,小人的言辞甜美柔和,其目的是为了迷惑取悦他人。君子与人亲近但不狎昵,体谅别人但不姑息对方的过失;小人与人交往亲押而备至,阿谀奉承取悦别人,并且大多纵容对方的缺点。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对天盟誓,即使是亲情骨肉也毫不徇私;小人行事接世态人情好恶为准则,即使是昧于事理也毫无顾忌。君子遇到义不容辞的事时挺身而出,惟独考虑的是天下、国家、人民的利益,并不计较自己的祸福毁誉;小人遇到义不容辞的事时瞻前顾后,首先考虑是否对自己的性命、家庭、妻儿有利,而把国家百姓的利益生死置之度外。君子对待上级,礼节上不敢不恭敬,很难让他违背道理;小人对待上级,身不由己,毫无主见,处处追随别人。君子对待下属,既防止他们有邪恶的念头,又能体察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小人对待下属,只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忘了对方是否有同样的要求。君子奉行节俭、恬淡的生活方式;小人崇尚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君子亲近、爱护贤明的人,并且喜欢谈论别人的优点;小人嫉妒贤明有才能的人,并且喜欢谈论别人的缺点。像上述描述的这些方面,君子和小人都完全不同。”这是吕新吾眼中的君子小人观。

三十九

[原文]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朞之丧犹愈于已乎①?”

孟子曰:“是犹或珍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注释]

①朞(jī):一年。

[译文]

齐宣王想要缩短服丧时间。公孙丑说:“服丧一年还比不服丧强吗?”

孟子说:“这好比有人在扭折他兄长的胳膊,你叫他姑且慢慢地扭,也是在教导他孝顺敬爱罢了。”

有位王子死了生母,他的师傅替他请求服几个月的丧。公孙丑说:“像这样的事怎么样呢?”

孟子说:“这是王子想服完丧而做不到。即使多服一天丧也比不服丧强,是针对没有什么禁止却不守丧的人而言的。”

[延伸阅读]

齐宣王与某王子虽然都没有服完三年之丧,但意义却有所不同。齐宣王的服丧,没有外界因素限制,他自己想缩短丧期;某王子的生母出身低微,为礼制所限制而不能服完丧期,所以主动要求再增加几个月。因此,孟子对后者加以肯定,而对齐宣王表示不满。

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孝行的伦理原则已焕发出新的生机,但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孝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必需的。为人处世中凡嫌弃父母的逆子,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凡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必将受到人们的赞扬。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四十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①,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②。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财:通“材”。

②淑:通“叔”,拾取;艾(yì):同“刈”,取。也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延伸阅读]

在这里孟子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虽然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之间逻辑关系不严密,而且其性质也只是列举。

我们在前面已经听孟子说过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孟子还说过:“教亦多术矣。”但他并没有说“多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现在,他又列出了五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经逐一探究了孔子、孟子把这五种方式运用在不同学生身上,比如说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路、子贡就是“达财者”;而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则是“答问者”。至于“私淑艾者”,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实,在《离娄下》里,孟子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他认为,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解释。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据学生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如果不是当做系统做理论研究,而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它们引入教学实践,那么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仍然有极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四十一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挛挛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于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

公孙丑说:“道是崇高的、完美的,几乎像登天一样,似乎不可企及,为什么不使它成为能够攀及而让人每天孜孜地去努力呢?”

孟子说,“大匠不因为拙劣的徒工更改或废弃成规,羿不因为拙劣的射手改变开弓的标准。君子拉开弓却不发眈让箭在弦上跃动欲出,在道路中央站立,有能力的就跟随。”

[延伸阅读]

君子不因为受教育者的才能高下而改变准则,教育者固然要因材施教,而受教育者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有成功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我们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使自己具有广博知识的唯一之路就是要从各种可能的途径吸取各种知识。只有那些能通过各种途径吸取知识的人,能从他人的知识中获益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为广博和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为开阔,使自己的趣味更广泛,也更能使自己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是只有校园里的教育才是学习。毕竟校园里的教育,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学校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你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上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奠定一个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不代表你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也不代表你的工作能力。

还有人认为,只有青年时期才是用来学习的,成年以后,已经不再是学习的时期了,到了晚年更不可能再去学习了。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我们不应该让这些机会白白地溜走。只要能寻求机会,能够尽量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努力学习,全神贯注地学习知识,就能够补充你没有受教育的不足,甚至能让自己学富五车,成为真正的大学者。我国古代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说。是说早上明白了道理,就算晚上死去也值得。立志读书也是一样,只要能立下正确的志向,就算晚一点,只要能按照自己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实现它,你的人生一样会有意义。

四十二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①;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②。”

[注释]

①以道殉身:此处的“殉”是相始终之意。

②殉平人:言迁就他人,未熹《集注》云:“以道从人,妾妇之道。”

[译文]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用生命捍卫道义。从未听说过以道来迁就世人的。”

[延伸阅读]

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准则,与大道相始终,而决不能放弃准则来迁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