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19674800000023

第23章 成事智慧之道(5)

大沽到天津距离一百多里,骑马要走半天,这电报五分钟就到了,真是太神奇了,众官员惊叹不已。来送电报的差使便对众官员道:“路远更显得电报神速。天津距上海两千六百余里,距广州五千余里,发电报最多也不过十几分钟,如果是骑马驿递,日行二三百里,上海须十日,广州更须半月。如逢紧急军情,岂不耽误大事?若谁家中有事,电报片刻可到,若派人送信儿,待赶到家中,早已物是人非……”

李鸿章兴办洋务多年,对于办电报已经酝酿很久;今日终于试验成功,李鸿章自然按捺不住心中喜悦。他踌躇满志地对众官员道:下一步,先是要通南北两洋之气,然后再把电报线逐步架设到沿海各地,海防安危关系国家命运,非要使沿海军情瞬息相通不可,最后要通向全国各地。

电报试验成功了,李鸿章喜悦之后,心里却又感到了一种沉重。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如何筹资,如何持续不断地把电报办下去……诸多问题涌入李鸿章脑海。他深知稍有一丝疏忽,必会像五年前因循迄今而无成就。若要电报办成功,最最重要的是必须用一套全新的办法和选择最得力的人去管理。经过反复的思量,最后他认定:唯有盛宣怀能担此重任。

盛宣怀,字杏荪、幼勖,清末的一个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此外他有很多别号如次沂、补楼等。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有交。盛是六兄弟之长。1870年4月,湖广总督李鸿章帷幄需才,无锡杨宗濂京卿写信给盛宣怀,招他入李鸿章幕府。李鸿章本来和盛康即为好友,一见盛宣怀更是深为器赏,派委行营内文案,兼任营务处会办,像机要秘书一样随侍李鸿章左右,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敛手推服。不久,天津教案发生,外国以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调李鸿章率部开往河北备战。盛宣怀随行,每日与淮军大将郭松林、周盛传等讨论军事,历练日深,声誉日起。接着即被奏调会办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处。盛宣怀以议叙主事改候选直隶州,其从军才一年多,即保升知府,升道员,赏花翎二品顶戴。1871年畿辅大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至淮河南北劝募集资,购买米粮,由上海运往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办理赈务之始。1872年5月,盛宣怀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鸿章于是札委盛宣怀会办轮船招商局事宜,兼管运漕、揽载,这是盛宣怀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秋,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湖广总督李翰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札委盛宣怀督办开采湖北煤、铁矿务,仍兼理招商局事,这是盛宣怀办理矿业之始。1879年盛宣怀建议李鸿章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之,又命盛督办,这是盛宣怀办理电报之始。

十年前,盛宣怀入淮军追随李鸿章,在开办洋务的第一个企业轮船招商局时,就显现了他经商的睿智才华。李鸿章曾评价盛宣怀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其所经办各事,皆国家富强要政,心精力果,措置裕如,加以历练,必能干济时艰,为国大用。但是盛宣怀当初考科举,毕竟是为了仕途,眼下刚刚做了三个月的天津道又要放弃,确实让他难以割舍。李鸿章知道盛宣怀的心思,但为了前所未有的电报事业,还是力劝盛宣怀,“在我看来,把电报办起来,通到天南漠北,东海西陲,其功足可载诸史册”。盛宣怀知道李鸿章欲效法外国以自强,而且兴办电报还是自己的建议,于是接受了李鸿章的劝说。

为了“通南北两洋之气,遏洋线进内之机”,他全身心投入筹办电报之中。拟规划、选线路、谈商约、购设备、写章程、筹资金……无不井井有条、细致周详。其间还成功地改革了电文方式。“从前传递电信,犹用洋字,必待翻译而知,今已改用华文,较前更便。如传秘密要事,另立暗号,即经理电线者亦不能知,断无漏泄之虑。”盛宣怀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使电报更长久地办下去。他首先提出“官”、“商”结合的经营模式,即“由官总其大纲,查其利病,而听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筹建时先由官款垫付,而后募集商贾经营。他认为:“惟此等有益富强之举,创始不易,持久尤难。尚非官为维持,无以创始;若非商为经营,无以持久。”

光绪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根据盛宣怀的建议,李鸿章正式上奏:

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泰西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以此用兵,飞行绝迹。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如由天津路陆循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旱线,即与外国通中国之电线相接,需费不过十数万两,一半年可以告成。约计正线支线横互须有三千余里,沿路分设局栈,常年用费颇繁,拟由臣先于军饷内酌筹垫办,俟办成后,仿照轮船招商章程,择公正商董,招股集赀,俾令分年缴还本银,嗣后即由官督商办,听其自取信资,以充经费……所请南北洋设立电报,实属有利无弊。

八月十四日,光绪皇帝批准了这一上奏,并谕旨:即著妥速筹办。并著两江总督、江苏山东各巡抚、漕运总督,饬令地方官一体照料保护,勿任损坏。将此谕知李鸿章、刘坤一、吴元炳、周恒祺,并传谕谭钧培知之。

此次谕旨不同于第一次,途经各省、大小官吏必须通力协作、竭尽全力。其力度,其规模,前所未有。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主持电报局工作。并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聘请丹麦人博尔森和克利钦生为教师,委托大北电报公司向国外订购电信器材,为建设津沪电报线路作准备。1881年4月,从上海、天津两端同时开工,至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1881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营业,收发公私电报,全线在紫竹林、大沽口、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立了电报分局。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

和当年主持轮船招商局一样,盛宣怀以“利商务”为原则,抵制了列强欲占中国利益的企图,成功地处理了清廷与丹麦大北公司在电报上的国际争端。他援引清廷关于海线不准上岸的规定,提出拆除丹麦大北公司吴淞线和它在厦门的上岸电报线。盛宣怀明白,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以后的麻烦将接踵而至,电报局将无利可图。经过盛宣怀几次交涉,最后丹麦大北公司基本上按盛宣怀的意见将吴淞和厦门的岸线一并拆除。为了阻止英、美在沿海各口岸架线,盛宣怀与英商大东公司进行了谈判,在合同中提出“所有沿海各处,无论已、未开口岸,一概不准添小线,所过口岸,亦不得设线端”。

盛宣怀主持的电报局对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日后的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电报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传递军事信息、发布作战命令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世上有不少人获得了成功的人生,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得成功的条件,那就是会用人。秦始皇能顺利统一六国,得力于一大批贤才的帮助,秦始皇不仅敢用人,而且善用人,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使得他手下的贤人们各显其能,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人的学问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李鸿章深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贵勇,而贵良”的道理,才能在关键时刻用对人助其成就大事。

如何选好人与用对人,里面确实有很多学问。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做事时不会感情用事,将值得信任的人弃而不用,却把自己的命脉交给让人怀疑的人。对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首先要学会用人,因为,只有首先用对人,才能最后做对事。用人不慎,就会导致事业的失败。用什么样的人呢?用朴实之人,而不能用那些浮华之徒。浮华之徒即使真的有才,也很难尽展其才。他们多野心勃勃,无自知之明,又怎么甘心受他人驱使呢!

人有缺点和不足不要紧,关键在于他做人的品质怎样,对所托付的事情是不是靠得住。用人就要用可靠之人。一个可靠的人,能够成为用人者的有力臂膀,总是会忠心耿耿、踏踏实实、不遗余力地帮助用人者做事。而一个浮华的小人,如果用人者对他失察、盲目地信任和放纵,那么,就有可能会影响用人者的事业、前途和个人命运。

8.不争则退,不争则败

争是通往胜利彼岸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不可能绕开。只有争,人才可能前进,不争就只有倒退了。

人人都想争胜,因为都有血气。但遇到强势的人,有人即使受到欺辱也不敢上前相争,只能望天长叹,泪水与鼻涕搅和在一起。虽然时刻与人相争并不是件值得称道的事,但是在自身受到欺辱的情况下,却可以争上一争,因为不争则退,不争则败。

19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国际纠纷,日本、英国、俄国都有占领或控制朝鲜的企图。1884年12月日本策动所谓的“甲申事变”,试图推翻当时亲清的朝鲜政府,替代清政府而成为朝鲜的保护国。英国为了防止俄国南下威胁其在华利益于1885年4月占领了朝鲜南端的巨文岛,结果遭到俄国和日本的反对而作罢。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借以展示清政府强大的海军实力,制止敌国可能的侵略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