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67

第67章 我有三宝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②,二曰俭③,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④;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⑤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⑥将救之,以慈恒之。

【注释】

①肖:像,相似;人不贤,道不美。

②慈:柔慈。

③俭:俭朴。

④广:宽广,宽裕。

⑤器:万物,在这里比喻人。

⑥天:上天,天道。

【译文】

天下都说我“道”大,和具体事物大不相似。只因为大,所以和具体事物不相似。如果和具体事物相似,那早就是很细小的了。我有三个法宝,永远保持着它们:第一叫作柔慈,第二叫作俭朴,第三叫作不敢走在天下事物之前。因为柔慈,所以能让将士勇敢;因为俭朴,所以能使财政宽裕;因为不敢走在天下事物之前,所以能做天下事物的领袖。现在舍弃柔慈,但要将士勇敢;舍弃俭朴,但要财政宽裕;舍弃谦让,但要成为领袖——这就必然会覆灭!柔慈这一法宝,将它运用于攻战必定能取胜,运用于防守必定能坚固,上天要成就谁,便用柔慈来保护谁。

【延伸阅读】

老子既有哲学家深邃的目光,又有政治家博大的胸怀。他把居于柔慈的地位、爱惜将士及在一定情况下作必要的让步,作为用兵打仗的原则之一。他又把节约开支、生活俭朴和控制消费,作为财政管理的原则之一。实行前一个原则,可以攻则必胜,守则必固;实行后一个原则,不会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老子将俭朴作为“三宝”之一,自有他的道理。崇尚俭朴,必定要反对奢侈。因为奢侈既会耗尽国家的财力,也是亡乱的征兆。过奢侈的生活,必定要有奢侈品。这些奢侈品如《淮南子·齐俗训》所云:“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大量生产奢侈品,既费时,又费工,使大批农业劳动力流失;大量销售奢侈品,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逐渐会形成崇尚侈靡的不良社会风气。老子提倡俭朴,在一定程度上批评并抑制了侈靡之风,对当时物质财富很不丰富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利的。

老子既把俭朴作为一个“法宝”,不仅仅因为这一“法宝”能够抑制侈靡之风,它还关系到事业成败及修身养性的问题。中国历来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观念,勤俭往往促使成功,奢侈常常导致失败。勤俭又是一种美德,有助于人净化德操,使人清正、廉洁、寡欲。所以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传家集》中,引用张文节的话说:“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这番话,正是提醒人们要时时注意节俭,以免有朝一日陷于“不能顿俭,心致失所”的尴尬境地。

老子将节俭作为财政管理的一个原则,这是不错的;但如果仅仅节约开支,而不注重发展生产、广开财路,那节用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光知节用而不知生财,难免财源枯竭、坐吃山空;只知生财而不知节用,必然财富流失、入不敷出。所以说,生财和节用,两者缺一不可。儒家典籍《大学》中,对生财和节用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就是说,生财要又多又快,食用要又少又慢,才能积累起财富,使国库得以充盈。

古代以发展生产为主,基本上就是农业生产。因此,古代的生财主渠道是农业。以农为本的思想,在我国是有传统的。早在西周末年,卿士虢文公批评周宣王废藉礼,指出“民之大事在农”,认办在春耕时节,“王事唯农是务”,明确地将农业生产放在一切事情的首位。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变法,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中,“重农”是一个重要的步署。他强调“农伤则国贫”,因而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以保证重农政策的实施。此后,商鞅、管仲等政治家,都有关于以农为本的论述和实践。

我们还是把话题拉回来。老子说的“三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无论是柔慈,还是俭朴,现在都没有过时,都有继续遵循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