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46

第46章 知足之足恒足

【原文】

天下有道,却①走马②以粪③。天下无道,戎马④生于郊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⑥莫懵于欲得。故知足⑦之足,常足矣。

【注释】

①却:退下来。

②走马:善于奔跑的战马。

③粪:施肥,肥田;引申为播种、耕田。

④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争。

⑤郊:国都之外五十里以内的地方,城外名郊。

⑥咎:过失,罪过、灾害。

⑦足:满足。

【译文】

天下人都理解了“道”,实现了和平,那就可以赶着战马去种田了;天下人都不理解“道”,兵戈相见,战马只能在沙场生小马了。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失没有比贪欲更大的了。因此,知道满足为满足,便会永远满足。

【延伸阅读】

老子细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总结出这些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就必须“知足”。如果天下有“道”,人们能知足、知止,无求于外,专修其内,那么就不会发生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了;如果天下无“道”,人们贪得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那么就会兵戈四起、战火连绵了。

老子的处世哲学,真是充满了智慧!他指出,有些人为了谋私利,便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结果是两败俱伤,不仅违背了“道”,而且还败坏了世风。老子冷眼旁观,认为人们争斗的根源,是因为贪欲引起的。而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尽的,有时为了一丁点儿的蝇头微利,有时为了蜗角虚名,也会不择手段,甚至杀人害命。

《古今小说》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写一个箍桶匠偶尔路过树林,见一个人倒在地上,身旁有一只可爱的画眉,便起了贪心,伸手提起画眉笼便要走。正巧发病晕倒后的沈小官此时醒来,看到箍桶匠要拿走他心爱的画眉,便大声骂道:“老王八,你竟敢偷我的画眉?”箍桶匠听到沈小官的叫骂声,心想:“这小乌龟,骂人也太刻薄了。我便拿去,他倘爬起赶来,我反倒吃他亏。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他得了。”想到这里,便从桶里取出一把工具刀来,按住沈小官的头一勒,那刀十分锋利,他用力又猛,沈小官的头一下子就滚到了一边。箍桶匠怕被人撞见,抬头看到旁边有一棵空心杨柳树,连忙将那头提起,丢在树中。这个案件在后来发展演变成牵连到七条人命的大案。

箍桶匠的贪婪导致他谋财杀人,这种手段是丧心病狂、令人震惊的。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箍桶匠杀了沈小官后回到家里,对老婆讲了杀人的经过、销赃的收入(他杀人后转手就将画眉卖了),不但没有恐惧或不安,还对老婆说:“谋得这一两二钱银子,与你权且快活使用。”夫妻俩面对这带着血腥味的一两二钱银子,居然“欢天喜地”!他们的人性,可以说完全被贪欲淹没了。

贪欲可以使箍桶匠杀死一个毫不相干的无辜的人,贪欲还可以使儿子杀死自己的父亲。还是在这篇小说里,有一个穷老头黄老狗,竟然让两个儿子将自己的头割下来,冒充沈小官的头去骗取赏金。而他的两个既愚蠢又贪婪的儿子,竟然按照父亲的办法,果真割下了父亲的脑袋去领赏。这种贪欲和愚蠢,导致了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败坏,是社会的倒退、人类的耻辱!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奢者富而不足,因为他挥金如土,永远填不满欲壑。野心家“不知足”,篡权夺位,最终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这话是极有见地的。只有知道满足,才能永远感到满足。身居高位要满足,做个普通百姓也要满足;春风得意要满足,处于逆境也要满足;腰缠万贯要满足,身无分文也要满足……满足本身是一种满足、一种幸福。这就叫“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