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全书
19674700000038

第38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

道常无为①,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②。化而欲作,吾将镇③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①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不作为。

②自化:潜移默化,自然归顺。

③镇:镇伏。

【译文】

“道”顺应自然而“无为”,万物无不由此而治。侯王如果能坚守“无为”,万物就会自然地归顺他。万物归顺后有欲望发生,我就用没有名称的“道”来镇伏万物。用没有名称的“道”来镇伏万物,人们便不会有意见。没有意见就会平静,天下就会自然地安定下来。

【延伸阅读】

老子提倡“无为”,反反复复地讲述“无为”的意义。他所说的“无为”即自然,以自然产生万物、推动万物生长。因为“无为”,万物也会归顺自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

“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的,这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而这一思想不仅产生于中国,在西方也同样存在。

如古希腊的阿里斯底波、德漠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伊索格拉底、第欧根尼等人,他们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后,终于厌弃政治,独善其身,乐于安静,避世寂处。阿里斯底波认为,抛弃政治的烦累,才能过好个人的恬适生活。阿那克萨哥拉以一个克拉左美奈人侨民的身份久居雅典,晚年因渎神之罪被迫离开雅典,也不回故乡,一生都不参加城邦政治。德漠克利特宁可辞去官职,过闲居生活。伊索格拉底则干脆宣布,自己终生不担任官职。

然而,古希腊高尔告亚、普鲁塔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则持“有为”思想。他们认为,最优良的生活寓于政治活动之中:人生一定要有“善行”而后可以获致“幸福”,而一切“无为”的人们就没有“善行”可言。

苏格拉底曾劝导一心想逃避政治、归隐山林的阿里斯底波:

神明所赐予人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辛苦地努力才能够获得。你只有向神明虔诚地祷告,你才能获得神明的宠爱;你只有善待你的朋友,你才能得到朋友的友爱;如果你想在一个城市中获得荣誉,你就得使这个城市脱离苦难;如果你希冀因你的德行而获得全希腊的表扬,你就必须向全希腊做出有益的事情;如果你要土地给你带来丰盛的果实,你就必须耕耘这块土地;如果你决心想从羊群获得财富,你就必须好好照管羊群;如果你想通过战争来发展、壮大自己,取得力量来解放你的朋友并制服你的敌人,你就必须向那些懂得战争的人学会战争的艺术,并在实践中作正确地运用;如果你要使身体强健,你就必须使身体成为心灵的仆人,用劳力出汗来训练它。

亚里士多德批评“无为派”将“无为”看得过高,认为“无为”胜于“有为”的观点是一种谬误。他指出:善性的见于思想不如善德的见于行事,参与政治是公民的正当生活,所以应该提倡在世不说穷达而应“兼善天下”。无论是城邦的集体生活,还是人们的个人生活,都应以“有为”为最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所谓“有为”的生活,并不完全像有些人所说的,一定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能说人的思想只在指向外物,由此引起他对外物的活动时,才说他正在有所思想。思想如果纯粹是为思而思,只自限于它本身而不外向于他物,才是更高级的思想活动。

他还认为,我们当然应该做出这样或那样表现我们意旨的行为,但就以这些外观的活动为证,也充分说明思想为人们行为的先导。而思想既然本身也是一种活动,那么,在人们专心内修,完全不干预他人时,也是“有为”的生活实践。因此,独处而自愿与世隔绝的城邦也未必无所作为。

其实,老子的“无为”与古希腊的“无为”虽有相通之处,但差异却是很大的。他用“无为”来反映自然,用“无为”来表述天道,用“无为”来替代政治。老子的“无为”,使人们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多一点冷静,少一些急躁;多一点清醒,少一些冒进。

“无为”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智慧。如果借口“无为”,无所事事,一筹莫展,那只是懒汉、蠢才。如果借口“无为”,只顾个人舒适、安逸,不管他人生死、国家存亡,那将会为人们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