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19673900000063

第63章 附录三(4)

这是怎么回事?余修初仔细研究之后,终于发现了胡雪岩的老辣。那些压价竞争的药店不是一家子,而是20多家分散、相互独立的药店,大家心是不一样齐的,没有人会因为叶种德堂的一顿饭就放弃了自己的饭碗。为什么要降价呢?降价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是的,他胡庆余堂用了一些另类的经营手段,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反正我就这么大的客流量,就是附近这些人来我的药店买东西。你叶种德堂要做大做强,你怕胡庆余堂抢了你的生意,关我们什么事!

但是老大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毕竟你那儿货全,有些东西还是要去你那里才能进到的。所以不能得罪你,名义上这价格还是得降的。但实际上我这钱还是得挣的,不然我怎么养家糊口,我拿什么给我的小二、小三,我上哪里旅游去!于是,缺斤短两、以次代好、假冒伪劣等种种物不所值的手段就浮出水面了。

这一来就便宜胡庆余堂了。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物不所值,我就不去!于是低价联盟的药店反而门可罗雀,而胡庆余堂却是顾客盈门。“真不二价”之匾也就从此高挂于胡庆余堂营业大厅之上。“真不二价”反过来也可读为“价二不真”,提醒消费者不要为所谓“拆房价、血本价、跳楼价”而骗,尤其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更来不得半点马虎。

胡庆余堂再一次赢得了胜利。兵不血刃,不用附加成本,除了要制作一个牌匾。当然,这个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2000年前,战国七雄中有六国联合起来,组成反秦合纵队,勒马函谷关,要一举消灭秦国。秦王没有匆忙迎战,而是“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2000年后,20多家本地药店联合起来,组成价格联盟,要将新生的胡庆余堂扼杀在摇篮之中。胡雪岩只是挂了一个牌匾,便大获全胜。不一样的级别,相同的策略!一大一小,同样的笑看风云,我自横歌向天笑!

六国合纵失败后,秦王一扫六合,虎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降价联盟失败后,胡庆余堂迎来了新生之机,奠定了百年基业!

是乃仁术

也是合该胡庆余堂要火。在它开业的第二年,湖州城发生了瘟疫。这话说得有点不人道,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幸灾乐祸的感觉。但是,不可否认,这场瘟疫的确让胡庆余堂壮大发展起来。原定的第三年盈利的规划,因为这场瘟疫,在开业一周年的时候就回本了。同时,还为胡庆余堂的百年基业彻底打下了基础。因为,很多药方、制药器械,都在这个时候完善起来。

有关瘟疫的惨状咱们就不介绍了。因为在古代,即使是晚清时期,医疗水平也是很有限。面临瘟疫,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靠念“阿弥陀佛”来求生存的。医生们(中医)即使发现了问题,都难以控制事态。历史上少有能公布药方、救难民的医生,因为这是发瘟疫财的绝佳时机。

别说古代了,就是现代,医疗水平比过去不知道要先进了多少倍,全球人民联合起来,新发现、新技术高度合作,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疯牛病……还是横行无忌,需要一年半载的才能控制住。在当年就更别提了。

刚开始,所有人都没太注意。关键这场瘟疫来的时间有些蹊跷。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瘟疫都是地区性的。因为古代人口流动没有今天这么频繁,所以一般瘟疫就是在某个城市或某几个城市蔓延。而且很少有城市这么倒霉,能在10年、20年之内连续爆发两次。很不幸,湖州就有过10年内爆发两次瘟疫的经历。

整个清王朝时期,也就是公元1644~1911年间,江浙周边一带虽出现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疫病,但浙西山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这个地区的宁静。苏浙地区作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使得即使是偏远的山地也不可能成为人民的避难所。如地处浙西丘陵山区的严州府,便是太平军与清军多次厮杀之地。由于战争持续时间太长,加之灾荒和饥馑,死亡人数太多,死人太多,瘟疫就很容易流行。但是这场瘟疫实在太大了。这场大疫始自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达到高潮,同治三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渐趋平息。史书上这样评论:“它是清代江南波及范围仅次于嘉道之际的大疫,是疫死率最高的瘟疫,致使数百万人罹难。”

同治元年,这场瘟疫由安徽传播到浙西地区。看看史书上是怎么描写这场瘟疫的:

“同治元年,四月间,嘉兴有吐泻等病,不及一昼夜即死。娄县、上海、川沙、南汇,夏五月大疫。上海霍乱大流行,死者数千人。五月,嘉定大疫。金山、张堰夏五月大疫。金山夏秋之间大疫。夏五月,江浦大疫。嘉善正月大寒,人多冻死,夏大疫。石门,夏大疫。青浦、蒸里兵乱,田多不治,夏大疫。夏秋之交,吴县大瘟疫。夏秋以来,常熟时疫流行,无家不病,病必数人,数人中必有一二莫救者。间有子午痧,朝发夕死。吴江时疫流行,日死数十人,名吊脚痧,无方可治,不过周时。临安夏秋疫,时大兵之后,继以大疫,死亡枕藉,邑民几无孑遗。昌化夏秋大疫,徙死相望于道,黎民几无孑遗。六七月,孝丰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乌程、归安难民均病泻痢,秽气逼人,死者日二十余人。绍兴六月大水成灾,七月,疫大作,加以穷饿,民死者益多。秋八月,江南大疫,南京军中尤甚,死者山积。溧水大疫,时寇乱方剧,民皆乏食,死者无算。秋八月即望,昆新淫雨十昼夜,河水暴涨,斗米千钱,道馑相望,疬疫大行,有全家病殁者,琐尾流离,至斯为极。闰八月间,驻海宁之太平军瘟疫大发,死者无算。”

“同治二年,春二月,娄县、奉贤、上海、川沙、南汇城乡鬼啸,大疫。五月,嘉兴疫。时天热亢旱,酷热,盛川死疫者经掩埋局收管,三日间计死二百余,余镇亦每日各有数人,皆半日病而已。诸暨、山阴二月淫雨,夏旱,大疫。六月常熟疫气大作,病者只半日不治。海宁自四月下旬,旱灾严重,七八月,复遭潮灾,米价腾贵。又遭时疫(原注:吊脚痧),亦伤无计。八月,吴江各处时疫流行,死者甚多。新阳、信义,大乱初平,继以大疫,乡间无槥可售,尸骸枕藉。嘉定大疫,夏,河水生五色虫。孝丰疫疠盛行。富阳大疫。镇海秋疫。”

湖州地区自然也不能幸免。上面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孝丰县,在同治《孝丰县志》卷八《祥异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同治元年六七月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可见瘟疫肆虐到什么程度。这次瘟疫在同治四年基本上就平息了。到同治十四年,已经过去10年。所有的人都想不到,瘟疫再一次降临湖州。幸运的是,这次没有上次那么严重,但也是全城性的。

由于刚过去一场大瘟疫,湖州人没有人太注意第二场瘟疫的到来。好在这场瘟疫不大,没有死很多人。只是全城人都感到恶心、头晕、乏力。然后就是出痧。出痧没处理好,就会在皮肤上留下疤痕。如果严重,会发高烧,一直脱水而死。不分男女,不分老少。

到药店咨询、买药吃的人多了,胡庆余堂就注意起来了。他们在仔细研究过发病范围、病者所在区域分布以及人数统计之后,得出了结论:瘟疫又来了。要不要上报政府呢?胡雪岩和余修初商量起来。商量的结果是:不做瘟疫袭来警报,只做建议性备忘录。由于胡庆余堂已经研制出化解的丹药,就由自己来承担配置、发放任务。

于是,胡雪岩派伙计到水陆码头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费赠送痧药。店内职工对胡老板如此大方赠药颇为不解。有一次,这员工见到余修初,就问为什么,不正是挣钱的好时机吗?经理余修初只是笑了笑:“是乃仁术!”

是的,仁术!这就是仁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博爱。是对生命的尊重!医者父母心,以父母之心面对患者,面对世人,而不是苦苦追寻利益,大发瘟疫财。

是的,商人的本性就是追逐利益。“无利不起早”是天经地义的,这没有什么。胡雪岩在一生中也是在追逐利益,也曾发过战争财。甚至在瘟疫时期免费散发丹药也有为营造声誉、长远利益考虑。但,这些手法起码是温和的,是在维护生命的尊严。

我们不是在说所有的医者都要像胡雪岩这样,这个难度太大。我们只是希望,当面对灾难的时候,当人类的生命遭遇危险的时候,商人们能够拥有起码的人道主义。当洪水把家园冲散、亲人离失之时,他们接到手里的温暖不是黑心棉;当疾病肆虐、所有人抢购药材的时候,不会出现假药冒充真药出售的现象。

要知道,“商人”的后缀是“人”。人是要讲良心的!

不久,又有一件事情,让胡庆余堂大大地出名了。不过这次不是危机再次来袭,而是胡庆余堂自己找的“危机”。有一家境贫寒的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榜上有名,谁知因大喜过望引发癫狂。不过这名书生并不叫范进。不过可以说他跟范进是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版本。或者说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几十年后的真实演绎。我们先不讨论这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不讨论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单说这种“疑难杂症”。按理说,这病应该属于心理疾病,在今天要治愈也不太容易,更别说在当时了。所以,他家人带他四处求医均遭拒绝。余修初听说这事后,跟胡雪岩商量了一下,就接纳了这个病人。

这事听起来也是有点匪夷所思,感觉好像是天方夜谭。就是说现在,你的村子里或者小区里有一个考试考成神经病的人,到处看医生也没人给治,你是一个开药店的老板,你会不会主动提出给医治?

当时,大家也以为胡庆余堂是跟这个举子有亲戚。但是经过某闲人仔细分析“范进二代”的亲属关系,包括其七大姑八大姨的亲属关系之后,大家不得不承认事实:他们确实没有什么关系。除了“范进二代”的小舅子的二奶奶的小叔子的表妹妹的侄媳妇的外甥女的表妹妹的表弟在胡庆余堂做导诊。

看来是胡庆余堂自己给自己弄了个挑战。这有点匪夷所思,好好地开你的药店呗,没事给自己找什么事啊!一般做医药生意的,最是怕事。因为跟人命息息相关,弄不好就会出人命。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医生,一看病人,就说自己忙,你去张三医生那儿吧。张三医生一看说,你去李四医生那儿吧。李四说你去王五那儿,还没等到王五那儿,人就过去了。也就不用去了。谁都不愿意有病人砸在自己手里。何况,你胡庆余堂只是个药店,你又不是医院!

叶种德堂的叶掌柜听说后,挺高兴。他挺愿意看着胡庆余堂在风口浪尖的。你就浪吧,我看你早晚把自己浪下去!

胡庆余堂何尝不是知道自己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当胡雪岩跟余修初第一次讨论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但是,他们决定做。于是广邀名医坐堂会诊,甚至将远在广州的名医黄飞鸿请到胡庆余堂。后来二十几位名医联手开出了药方,并且取名“龙虎丹”。这是一种新药,尽管经过二十几位名医研究,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胡庆余堂决心试制。于是特地组织店员用了十几天时间研制出了这个对症药“龙虎丹”。经过悉心调制,终于在三个月后,将这个新科举人的癫狂症治愈。可以说,为治疗这个病人,胡庆余堂做的是亏本买卖,但胡庆余堂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反而店誉蒸蒸日上。在当时,没有电视,没有广播,但口口相传更具可信度。一来二去,胡庆余堂在民间都快被说成神了!生意自然就红火起来。

这次专家会诊对胡庆余堂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除了在名望声誉上的影响外,还有结构体制上的变化。

发展壮大

给这个“范进二代”会诊的时候,胡庆余堂邀请来的名医、中药业商人还借机开了个会。会议上分析了当时的国内经济形式,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了胡庆余堂的经营方针,做出了创办大规模药店的重大决定。大会决定,胡庆余堂需要自创品牌,自制药品。这个自制药品是在原来自制丸散膏丹的基础上,进行档次提升。也就是说,通过聘请各地名医、搜集古代验方药方,结合一些土方偏方,试制成药。

这是胡庆余堂经营模式的一个提升。从此,胡庆余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药贩子”式药房,而是加重了科研比例,走科研、深加工自产自销路子。为此,胡庆余堂专门设置了制丹丸大料部、制丹丸细料部、切药片子部、胶厂,以制造成药。

先说这个胶厂。这个不是说胡庆余堂产业链扩大到橡胶业了,更不是说开始生产“杜蕾斯”了,而是驴皮胶。什么叫驴皮胶呢?驴皮胶又名阿胶,原产于山东阿县。系用阿县井水熬煮黑驴皮制成的,故有此名。是全国闻名的传统补品。

关于阿胶的来源与功效,我们可以先看个故事。

话说唐朝时,山东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娇(此阿娇非彼阿娇),两人靠贩驴过日子。田铭和阿娇成亲5年后,阿娇有了身孕,并且顺利分娩。可是阿娇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后来田铭听人说驴肉能补,或许让阿娇吃些驴肉,她的身体会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这可不得了了,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