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19673900000053

第53章 崩溃!(2)

邵友濂却早已得到了盛宣怀的指教:“我晓得,不过钱不在我手里,我也无可奈何。”又说:“雪翁,50万两银子,在你算不了一回事,万一期前催不齐,你先垫一垫,不过吃亏几天利息。”这句话听起来没有什么,实际上大有问题。这是盛宣怀精心布置的一个陷阱。将胡雪岩的资金再占用一部分。一正一反,相当于100万两现银不能使用了。果然这一句话将胡雪岩堵得开不出口,只得讪讪告辞。

出来后,胡雪岩和古应春商量:“他的话没有说错,我垫一垫当然无所谓,哪晓得偏偏就垫不出。唉!不巧是巧,有苦难言。”

何为“不巧是巧”?不巧的事凑在一起,成为巧合,便是“不巧是巧”。细细想去,不巧的事实在很多,第一是市面不景气,银根极紧。第二是囤丝囤茧这件事,目前局面正在走向不明朗,胡雪岩想摆脱,但却一时难以出手。第三是左宗棠先为协赈借了20万两银子,如今又要拨付王德榜25万两,虽说是转运局的官款,但总是少了一笔可调度的头寸。最后就是窗本常私下借客户的名义,提取存款去做南北货生意,大概是10万两银子左右。

古应春却从他的同乡晚辈中另获有很机密的消息,说是李鸿章正在设法打击左宗棠。因而想到,邵友濂对胡雪岩有意留难,是别有用心。但这个消息未经证实,告诉了胡雪岩,反而会生出是非,所以委婉建议只有让左宗棠出面,措辞严厉些,带着警告的意味,让邵友濂心生顾忌,在期限之前拨出这笔代收的款子,了却胡雪岩的责任,最为上策。

但胡雪岩又何从去了解他的用心,他仍旧是抱着在左宗棠面前要保持面子的用心。在江宁时,左宗棠曾问过他,有什么事要他出面,意思就是指上海道台代收“西饷”这件事,当时如说请他写封信催一催邵友濂,是很正常的回答,左宗棠不会想到别的地方去。如果已经回答没有什么事要他费心,而结果仍旧要他出面,这与垫不出50万两银子的表示是一样的。因此,他这样答道:“不必劳动他老人家了,既然各省都快到齐了,我去催他。”

胡雪岩一向沉得住气,这一次因为事多心烦,竟失去了耐性,气冲冲地再次去找邵友濂。门上回答:“邵大人视察制造局去了。”吃了个闭门羹,心中越发不快,回到制造局,命文案师爷写信给邵友濂,措辞很不客气,有点打官腔的味道,而且暗示,邵友濂如果不能如期付款,只好请左宗棠自己来料理了。

这封信送到江海关,立即转送邵友濂公馆。这下邵友濂看了自然有些紧张。因为“不怕官,只怕管”,自太平军被平息后,督抚权柄之重,为清朝开国以来所未有,左宗棠是现任的两江总督,如果指名严参,再有理也无法申诉,何况实际上确也收到了好几省的“西饷”,靳而不予,也是件说不过去的事。

因此,他很不情愿地作了个决定,将已收到的“西饷”开单送交转运局,为数约40万两,这一来胡雪岩只需垫10万两银子,便可保住他对洋人的信用。

但就在写好复信,正待发出之际,来了一个人,使得他的决定整个儿被推翻。

这个人当然还是盛宣怀!胡雪岩在明,他盛宣怀在暗,他始终没有与胡雪岩正面交锋,只是不停地做胡雪岩的情报收集工作,所以胡雪岩前脚刚走,盛宣怀就猜到会有信件到邵友濂公馆。所以信件刚到,盛宣怀也就到了。他估计信件的内容应该是拿左宗棠来压邵友濂,这样邵友濂自然就顶不住。这个时候,他盛宣怀就必须出场把事情说明白了。此番他是衔李鸿章之命,到上海跟邵友濂来商量,如何“救火”的,又怎能眼看着让胡雪岩将现银提走?

“救火”是盛宣怀形容挽救眼前局势的一个譬喻,这也是李鸿章的说法,他认为由越南危局引起的中法冲突,他有转危为安的办法,但主战派的行动却如“纵火”,清流的高调则是火上浇油。但如火势已灭,虽有助燃的油料,终无所用。意思就是打消了主战派的行动,清流便不足畏。

那么,谁是“纵火”者呢?在李鸿章看,第一个就是左宗棠,第二个是彭玉麟。至于西南方面如云贵总督岑毓英等,自有办法可以控制,即使是彭玉麟,倘无左宗棠的支持,亦可设法让他知难而退。换句话说,擒贼擒王,只要将左宗棠压制住,李鸿章就能掌握整个局势,与法国交涉,化干戈为玉帛。

于是,晚上,邵友濂公馆,盛宣怀慢慢地说着:“筱村兄,你不要看什么‘主战自强’、‘大奋天威’、‘同仇敌忾’,这些慷慨激昂的论调高唱入云,不过是听得见的声音,其实,听不见的声音,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声音,中堂如果不是有这些听不见的声音撑腰,他也犯不着跟湘阴作对——湘阴老境颓唐,至多还有三五年的富贵而已,何必容不得他?反过来说,如果容不得他,就一定有非去他不可的缘故在内。筱村兄,中堂的心事,你先要明白。”

筱村兄是邵友濂。中堂是指李鸿章。

盛宣怀的辞令最妙之处就是,他将李鸿章对左宗棠的态度,说得忠厚平和,一片恕辞。但在邵友濂听来,是非常明白的,李、左之间已势不两立,非拼个你死我活不可了。

“是的。”邵友濂矍然警觉,“我明白。不过,我倒要请问,是哪些听不见的声音?”

“第一是当今大权独揽的慈禧皇太后,她辛苦了大半辈子,前两年又生了一场死去活来的大病,你想,50岁的老太太,有几个不盼望过几年清闲日子的,她哪里要打什么仗?”

“既然大权独揽,她说个‘和’字,哪个敢不奉懿旨?”

“苦就苦在她什么话都好说,就是这个字说不出口。为啥呢?洪杨戡定大乱,自古以来,垂帘的太后,没有她这样的武功,哪里好向廷臣示弱。再说,清流的论调又是如此嚣张,只好表面上也唱唱高调,实际上全不是这么回事。”

“我懂了,这是说不出的苦。”邵友濂又问,“第二个呢?”

“第二个是当政的恭王,他一向主张跟洋人打交道,以和为贵,如今上了年纪,更谈不上什么雄心壮志了。”

“英法联军内犯,恭王主和,让亲贵骂他是‘汉奸’,难怪他不敢开口。”

“可是,醇王一向主战,怎么也不作声呢?”邵友濂又问。

“这就是关键所在。如今的醇王,不是当年的醇王了,这几年洋人的坚甲利兵,”盛宣怀停下来笑一笑说,“说起来倒是受了湘阴的教,西征军事顺手,全靠枪炮厉害,这一点湘阴在京的时候,跟醇王谈得很详细。醇王现在完全赞成中堂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正在筹划一个辟旅顺为军港、大办海军的办法。醇王对这件事,热衷得不得了,自然不愿‘小不忍而乱大谋’。”

“嗯,嗯,有这三位,中堂足足可以择善固执。在下已经明白中堂的意思,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邵友濂说道。

盛宣怀告辞后,便开始了准备好的计划。

大挤兑

首先是,计算好胡雪岩调动的银子出了阜康银行,趁阜康银行正空虚之际,托人到阜康银行提款挤兑。

自有银行以来,天下所有的银行最怕的词语莫过于“挤兑”了。无论哪个银行,实力有多强,一旦遭遇挤兑,基本就完。即使实力巨大的银行,也莫能免。因为,什么事情都怕跟风,一旦出现了挤兑的现象,不出两天,必定是人心惶惶、满城风雨。大家都怕手中的银票、存折变成了一张废纸,于是,所有的人都会上门取钱。正常的银行运作都会有一定的负运作率,就是带出去的总量比手头的流动资金多,存进来的总量没贷款额、现金额多。一旦发生挤兑,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即使银行有分行、有支持单位,也极少能挽回败局者,因为各地分行也会遭遇挤兑的局面。而支持单位也往往看到无底洞后,拒绝再施以援手。

阜康钱庄仿佛在顷刻间就遭遇挤兑的问题!

首先来提款的都是大户,少则数千两,多则上万两。但盛宣怀知道,单靠这些人挤兑,还搞不垮胡雪岩。他让人放出风声,说胡雪岩囤积生丝大赔血本,只好挪用阜康银行的存款,如今,胡雪岩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白银,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尽管人们相信胡雪岩财大气粗,但他积压生丝和欠外国银行贷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快,人们由不信转为相信,纷纷提款。

挤兑先在上海开始。盛宣怀在上海坐镇,自然把声势搞得很大。上海挤兑初起,胡雪岩正在回上海的船上。胡雪岩星夜赶回上海,让总管高达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发下协饷。邵友濂却叫下人称自己不在家。

此时的胡雪岩没有办法了,他经商几十年,一看这阵势就明白后面来头大着呢,只能求助左宗棠了。于是叫高达赶快去发电报。我们前面说过,电报局就是盛宣怀一手筹办的,因此他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自然是毫不费力的事情。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这才真急了,亲自去上海道台府上催讨。这一回,邵友濂再次去视察制造局,溜之大吉了。

这下子,胡雪岩着急了。

怎么办?不想风潮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银行门前人山人海,银行门槛被踩破,门框被挤歪!

胡雪岩四处游走借钱,可是谁能填补胡财神的无底洞?

只有生丝生意了。但是这个时候生丝已经卖不上价了。这一年,欧美经济陷入低谷,本身就生产过剩,对生丝的渴求已经没有那么迫切。偏偏这年意大利的生丝获得了大丰收,而且质量尽管比“辑里丝”低劣,但也可以满足使用,还可以减少巨额的运费。这就大幅减少了丝织品的商品价格,更符合经济危机下的市场需求,外商对大清国的生丝需求就更是减少了,所以生丝的价格一路下跌。当年新生产的生丝,胡雪岩已经没有钱收购了,大家都争着降价卖给外商,成交价格已经比胡雪岩去年收购生丝的价格低了不少;加上胡雪岩手中的生丝都是旧丝,受欢迎程度就更小了。

这还不算,在华的洋商更是有意报复胡雪岩垄断,达成“今年不贩生丝”的同盟。由于当时海上的交通不通,只许外商进入,不许国人出境,胡雪岩囤积的大量生丝几乎没有买主。迫于经济压力和钱庄挤兑的现象,胡雪岩只能忍痛低价贱卖,亏损了1000多万两白银。但是好在回本了1000万两白银。只是这些钱仿佛一进入银行就被挤兑一空,1000万两并没有支撑多长时间。胡雪岩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生丝,希望能够挺过挤兑风潮。

可惜,这只是个希望。

你想,本身就处于破产传闻之中,你贱价卖丝卖房子卖地,给大家的信号是什么?阜康钱庄真的要黄了,胡财神也没有钱了!

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这就是胡、盛争斗的缘由。盛宣怀击溃胡雪岩的案例非常精彩,他采用直击要害的手段,使胡雪岩的财富大厦在短时间内轰然倒塌。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些问题。尽管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还是想:如果……那么……我们还是不太明白,这么一个富可敌国的胡财神,怎么就破产了呢?文人是一个很牛的角色,可以用杜撰的方式来记述历史,也敢将自己拙劣的分析呈于大雅之堂。下面,我们就用俗不可耐的历史教科书式方法分析一下胡财神破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