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19673900000052

第52章 崩溃!(1)

哎呀!防不胜防!

洋鬼子对这个价格不满意。现在大家是平等的生意谈判对象,我们暂时给他们起个荣誉称号,就叫外商吧。外商当然不同意购买了,因为1000万两已经几乎达到他们可以承受的极限了。如果1200万两白银成交的话,他们生意就白做了。大老远地跑到大清国来,抛家舍业的,图个啥啊!过了数日,再托人向胡雪岩申买,胡雪岩坚持咬定1200万。

其实,这帮外商最担心的倒不是200万两的差额,大不了就当这趟白跑了。但是,他们怕从此这个生丝原料仅操纵在胡雪岩一人之手,将来交易,唯其所命。后面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市场操控呢!他们怎么获利?所以,谈判就僵在那里了。

但是谈判僵持不等于大家都僵住了。外商不买胡雪岩的生丝,不等于不做生意了。所以他们决定兵分三路出击。首先,密切监视胡雪岩,不能让他把这批生丝卖给其他厂家,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再次组织谈判。其次,与其他生丝原料供应商谈判,寻找其他原料供应。要知道,大清国或者是大中华,这个商业联盟是最脆弱的。有钱不挣岂不有违经商宗旨?再次,就是万不得已的话,就等待次年新丝出来再说。到时候提前下手,让你胡雪岩的生丝烂在手上。

这边胡雪岩也没有闲着。他知道英国那帮洋鬼子在找其他生丝供应商呢。表面越是平静,内部就越是激烈。根据市场情况来看,绝对没有其他大的生丝供应商了,但是不排除零星的小生丝供应商。这些小蚂蚱数量多了,也可以咬倒青草的。尽管胡雪岩认为这个不足为惧,但为了彻底断去洋鬼子们的幻想,迫使他们接受1200万两的价格,胡雪岩决定来个釜底抽薪。于是,胡雪岩在庞云曾的帮助下,邀请丝业同行举办了个高峰论坛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共同收尽各地生丝,不单独卖给外商。迫使外商出高价收购,在合适的时机统一销售,这样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千万不要上鬼子的当。

可惜,这次高峰论坛没有给胡雪岩的事业带来高峰。因为国内丝商未能团结一致,甚至可以说是无一人响应,新丝仍为外商所收。

胡雪岩这一次开始觉得不对劲了。他是天生的商人,知道商人的本性。一边是外国高价收购,换到手就是真金白银;一边是自己这边的价格联盟,号召统一销售,你会如何选择?很明显,在可预见的利益面前,理想与承诺往往都会被抛弃。

甚至还有人说:“他胡雪岩财大气粗,又不是靠卖生丝活着的,就在那说风凉话。我不卖我吃什么啊?”

甚至还有人说:“现在生丝比去年还贵呢,我得赶紧卖了啊。”

甚至还有人说:“他胡雪岩是要囤积居奇,让我们帮他抗价,凭什么啊?他垮了我才高兴呢!”

甚至还有人说……

这就是民族不能团结的悲哀!可以说,如果这个时候大家都捧一把的话,胡雪岩可能真的就能把生丝高价卖出去了。他自己固然受益最大,但对每个生丝生产者、销售者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可好,大家各顾各的,胡雪岩垮了,后面谁还肯为了大家、为了民族出头!

有了零零散散的新生产生丝供应,外商决定将第二条策略贯穿到底。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靠着那些零零散散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外商需要。除非他们准备一直等到明年再继续收购。但是,这足以让他们有信心玩下去,不再着急去找胡雪岩买生丝。

胡雪岩开始着急了。本钱压在手里,各钱庄纷纷告急。好在胡氏产业向来重视信誉,所以现在运行还良好。但是,一旦出现变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幕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胡雪岩的行动,胡雪岩已经料到了,也告诫自己要防备,但还是没有防备住。等自己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那就请挨第一刀!

李鸿章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盛宣怀已经看明白胡雪岩垄断生丝市场,控制生丝价格的意图了。越依靠某种东西时,就越受制于它。盛宣怀决定从生丝入手,发动进攻。

所以,盛宣怀秘布密探,掌握着所有胡雪岩买卖生丝的情况。一明一暗,盛宣怀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在胡雪岩大量收购的时候,盛宣怀也在大量收购,然后再向胡雪岩客户群大量出售,帮助胡雪岩完成囤积,让胡雪岩将大部分白银转化为生丝,从而缺乏流动资金。因为盛宣怀非常清楚,只要给胡雪岩喘息的时间,他就能活下去。这也是为什么胡雪岩的囤积工作做得那么好、那么快的一个原因。只是当时形式太顺利,胡雪岩和庞云曾都没有注意到。

当洋鬼子一次次上胡雪岩家谈判的时候,盛宣怀也在跟洋鬼子们谈判。他收买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并不停地说胡雪岩的货物不是很多,他盛宣怀可以帮助洋大爷搞到生丝货源,而且价格只是正常价格,只是有一个前提是他们不能买胡雪岩的生丝。洋鬼子们奇怪地看着盛宣怀表演。当他真的弄到生丝上船的时候,所有人都发出惊呼,他们开始相信盛宣怀能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来,就苦了胡雪岩,致使他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当盛宣怀发现了胡雪岩在外国银行贷款的事情后,知道打倒胡雪岩的机会来了!于是,紧跟着,盛宣怀开始了“釜底抽薪”,打胡雪岩现金流的主意。

他与上海道台邵友濂一起,秘密商定了办法,想在洋债还款这件事上打击胡雪岩一下。

胡雪岩经手的、尚未结清的借款,还有两笔。

第一笔是光绪四年八月所借的商款,总计350万两。这笔借款的条件是:月息一分二厘五;期限7年;连本带利分14期拔还;每期6个月;由浙、粤、江海、江汉四关出票,按期偿还。

这个借款与众不同的是,它不是官款,而是商款!

为什么放着官款不借,去借商款呢?这与西征军当时的军情有关系。其时,西征军一路高歌,左宗棠率军自乌鲁木齐南进,敌人望风而逃。但是,攻到吐鲁番的时候,叛军首领白彦虎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竟然与西征大军打了个平分秋色,战争进入拉锯状态。本来想速战速决的左宗棠,这时候才发现粮饷预备极为不足,只好马上向胡雪岩求援。

胡雪岩接到求援信,当时就懵了。因为他跟左老头有约在先,要是需要粮饷,提前几个月说,不然洋人也来不及!他心里暗暗将左宗棠全家女性问候了个遍,然后上窜下跳想办法。

官款是来不及了,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还真有,就是借商款,由汇丰银行出面,筹集上海洋商的流动资金救火!但是商款不比官款,除了利息重以外,还有个附带条件:如果借方耍赖,三个月内关票不到,则担保人胡雪岩罚银15万两!

第二笔就是我们在上文中详细介绍过的,进北京走关系,千辛万苦才借到的400万两银子。

这两笔款子的风险,都在胡雪岩一个人身上。

第一笔350万两的商款,自光绪五年起分期拔还,几乎已还了一半,每期本息约10多万两银子,邵友濂和盛宣怀都知道,难不倒胡雪岩。

要刁难他,只有在二笔款子上,也就是400万两。这笔款子实收于光绪七年四月,年息九厘九毫五。前两年只付息,不还本,第三年起每年还本100万两,分两期给付,光绪九年四月付第一期、十月付第二期,每期各50万两。

以前各次洋债,虽由胡雪岩经手,但如何偿还,不用他来操心,因为各省督抚加了印的“关票”、汇票于海关后,税务司还要签押负连带责任,如果各省的“关票”不能兑现,税务司可以截留税款,代为抵付。

但是这次却不相同。我们前文介绍过,借款的时候,正值东太后慈安殡天,政局不稳,下手趁早,所以左宗棠近乎专断独行,大包大揽,并依照宝鋆的建议,仿照丁宝祯当皮箱的故事,用陕甘的印票作保证。原文是这么说的:“本银如期由上海转运局经手交还,如上海无银,应准其向户部如期兑取。”

左宗棠这个大包大揽,无形之中,将全部风险都加在了胡雪岩的肩头上,如果陕甘总督杨昌浚不能按月给足还款,每期50万两的饷银,就要由胡雪岩来担当了!

但是,胡雪岩和杨昌浚都是左宗棠的亲信,而且胡雪岩借款,除了自己的私利外,主要是解杨昌浚的急,杨昌浚肯定不会恩将仇报,难为胡雪岩。

所以,胡雪岩担当的,按理说是个没有风险的风险。

但是果真没有风险吗?有!为什么呢?因为杨昌浚从陕甘总督任上调走了,陕甘不归他管了!

继任的是谁呢?非常不好意思,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他跟左宗棠是冤家,他管理陕甘,即使有银子,也说没有。

那么,是谁把杨昌浚拉下马,进而保举曾国荃当上陕甘总督的呢?不用想也知道,是李鸿章的人。

既然陕甘总督没有钱,胡雪岩最后一个出路,就是向上海道台要银子。而上海道台是谁呢?是邵友濂。

于是,胡雪岩同志,您就每月从自己腰包里掏50万吧!当然了,曾国荃闹几个月,肯定会见好就收的,但是这几个月胡雪岩垫付给汇丰的银子,还能要得回来吗?

一个月50万,你不是财大气粗吗?好,先撑几个月,交个几百万再说。

你不仁,我不义,盛宣怀想的这一招,真是毒辣!

政治上相互倾轧就是如此,会无所不用其极,还是那句话,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你给我一刀,我给你一刀,谁先失血过多而死,谁倒霉呗。

盛宣怀就是这么想的,他要一刀一刀地割死胡雪岩!

但前提是必须把胡雪岩弄出去,这样办事就方便多了。所以当胡雪岩去江宁会见左宗棠的时候,盛宣怀让李鸿章的亲信、上海市市长邵友濂想办法把胡雪岩再调到上海。本来上海道台就欠胡雪岩银子,邵友濂说话自然好使。这样胡雪岩就需先到江宁,后到上海。

胡雪岩在江宁的熟人很多,又是“财神”,这趟去自然东西是东西、银子是银子,个个要应酬到。银子还可在江宁阜康支用,土仪却必须从上海带去,整整装满一船,连同胡雪岩专用的座船,由长江水师特意派来的小火轮拖带,经嘉兴、苏州直驶江宁。

当此时也,李鸿章亦以密电致上海道台邵友濂,要他赴津一行,有要事面谈。上海道台是地方官,不能擅离职守,所以在密电中说明,总理衙门另有电报。关照他先作准备,等总理衙门的公文一到,立即乘船北上。

胡雪岩在通都大邑都置有公馆,但一年难得一到,江宁因为左宗棠的关系,这年是第二次来住。这个公馆的“女主人”姓王,原是秦淮“旧院”钓鱼巷的老鸨,运气不佳,两个养女连着出事,一个殉情,一个私奔,私奔的可以不追究,殉情的却连累老鸨吃了人命官司,好不容易才无罪被释,心灰意懒再不愿意吃这碗“把势饭”了。

既然如此,只有从良一途。这个王鸨,就像《板桥杂记》中所写的李香君的假母那样,虽鸨不老,30出头年纪,风韵犹存,要从良亦着实有人愿量珠来聘。

但秦淮的勾栏中人,承袭了明末清初“旧院”的遗风,讲究饮食起居,看重骚人墨客,她看中的,温文尔雅,却不免寒酸;而看中她的,腰有万金之缠,却身无一骨之雅。因而空有从良之志,难得终身之托。

这是三年前的事,江宁新换来一个档手,名叫江德源,此人是由阜康调过来的,深通风月,得知有王鸨这么一个人,延聘她来当“胡公馆”的管家,平时作为应酬特等客户的处所,等“东家”到江宁,她便是“主持中馈”的“主妇”。当然,这“主妇”的责任,也包括房帏之事在内。

王鸨见胡公馆的饮食起居舒服,且又不受拘束,欣然同意。那年秋天,胡雪岩到江宁,首先就看中了她的裙下双钩,纤如新月,一夕缱绻,真如袁子才所说“徐娘风味胜雏年”,厚赠以外,送了她一个外号叫做“王九妈”。南宋发生在西湖上的有名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的故事,其中的老鸨就叫王九妈。

王九妈已得到邵友濂亲信江德源的通知,早就迎合胡雪岩的喜好,除饮食方面有预备以外,另外还背下了许多新闻,作为陪伴闲谈的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多拖延胡雪岩时间。

江宁这边,胡雪岩被拖住了,而上海那边,盛宣怀正在筹划着给胡雪岩致命一击。

他通过内线,对胡雪岩调款活动了如指掌,知道他现在一时半会不能转过来。但他还需要给胡雪岩制造点儿麻烦。盛宣怀打听到,此时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筹借的80万两借款已到期。这笔款虽是帮朝廷借的,但签合同的是胡雪岩,外国银行只会向胡雪岩要钱。这笔借款每年由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照理说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但今年,盛宣怀觉得可以做点儿手脚。

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让他迟一点把银子交给胡雪岩,大约拖20天左右,邵友濂自然照办。

对盛宣怀来说,20天已经足够,他已事先串通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将他在阜康银行的钱调出80万两银子,先补上这个窟窿。他想,协饷反正要给的,只不过晚到20天。

这下子就中了盛宣怀的圈套了!

应还洋商借款的第二期本金,期限即在10月底。派去的宓本常10月初就不断到上海道台衙门去催问,所得的答复是:备省尚未汇到,无银可出。

胡雪岩决定自己去趟上海,去拜访上海道台邵友濂。结果邵友濂仍然是答复如旧,不过邵友濂多了一句话:“老兄请放心,我尽力去催,期限前后,总可以催齐。”

“只能期前,不能期后。邵兄,你晓得的,洋人最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