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那些事儿
19673900000050

第50章 丝,死的谐音(1)

我不会用机器缫丝的!

其实左宗棠这次调任两江总督,尤其是对上海有了发言权后,胡雪岩在上海生意上的强硬程度,便大大加强了!

这个强硬,不是针对中国企业来说的,因为胡雪岩在中国商人中可以称为NO.1,没有人不买他的账。他的强硬,是对西方洋行说的。因为这10多年来,胡雪岩除了在军火方面同洋人打交道外,还在生丝、茶叶等货物上跟洋人有巨额的交易。洋人对中国商户各个击破、极力压价的手段,他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因而,胡雪岩还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想团结所有的中国企业,一起行动,跟洋人讨价还价,维护中国人的利益!而胡雪岩感觉自己可以做这个带头人。

现在,左宗棠来了,他还怕什么呢?于是,他谋划着向怡和下杀手!

英商出资的怡和洋行在华贸易发展得很快,跟胡雪岩亦敌亦友。比如说,胡雪岩为左宗棠采办军需,特别是西洋新式的军火,怡和出力就特别大;但是在生丝出口方面,怡和是胡雪岩的最大对手。

本来胡雪岩做生丝生意,是以怡和为对象。首先由胡雪岩的丝行下乡收购生丝,收齐后,胡雪岩再卖给怡和。

但是,那是洋人初进中国生丝市场,不熟悉情况,必须仰面求人。几年之后,怡和就撇开胡雪岩单干了。因为怡和认为,通过胡雪岩来买丝价格上太吃亏,不如自己派人下乡收购。而且洋人财大气粗,下乡收购的出价比胡雪岩高,养蚕人家自然乐意卖出。这样一来,胡雪岩的丝行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这一点还不是胡雪岩最头痛的,谁让人家的出价高哩!只是怡和后来的事情做得太过了,让胡雪岩大为不满。

两年前怡和洋行在苏州河边设了一家缫丝厂,从下乡购买生丝到缫丝,一条龙生产。你想,机器的效率多高呀,一部机器可以顶30个人,于是浙江农村很多丝户的生计几乎断绝了。而且,怡和缫丝厂财大气粗,可以大量收购生丝,存起来慢慢加工,然后就可以直接往国外运送加工好的丝了。而胡雪岩的丝行,不但下乡收购的生丝数量减少,收购了还要低价卖给洋人,这一进一出,差得太多了!

看到洋人赚中国人的钱,如流水一般,而且这对自己的生丝贸易有极大的损害,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胡雪岩非常着急。

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补救呢?办法其实是有的,古应春就曾经劝过胡雪岩,他是这么说的:

“小爷叔,如今不是天朝上国的时候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顺着潮流过日子。机器缫丝,不断不毛,雪白发亮,跟发黄的土丝怎么能比呢?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你不如直接办缫丝厂得了!”

“你说的道理我何尝不懂呢?不过乡下那些丝户,手里没有活做,你叫他们吃什么?”胡雪岩说。他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就是靠手工缫丝,才勉强养家糊口。对于乡下那些丝户,胡雪岩有特别的感情。

古应春当然不知道胡雪岩年幼时候的遭遇,看胡雪岩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说话,但是他心里暗暗想:“这是讲良心的事吗?做生意怎么能意气用事呢?跟潮流对着干,胡雪岩肯定是要吃亏的!”又考虑到胡雪岩已经卷入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政治漩涡中去,古应春不禁打个寒战。

他要重新审视胡雪岩,真要是有那么一天,自己就得考虑退路了。

古应春对胡雪岩开始貌合神离,我们暂且不提,接着回到胡雪岩和他的生丝买卖上。

以前,胡雪岩对怡和是无可奈何,但是,现在左宗棠回来了,形势就不一样了。

胡雪岩想的狠招,是加“茧捐”!这样一来,洋人的成本肯定要大幅度上涨,一旦无利可图,那就一定要关门大吉了。这一招儿对付洋商,确实很厉害!

胡雪岩虽然也带二品顶子,但是一介商人,没有实权,加“茧捐”不是他自己能办到的。现在,左宗棠来了,就大不一样了,加“茧捐”对左宗棠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如果自己声泪俱下地将陷入绝境的丝户的境况描述给左大人听,爱民的老头子肯定会批准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洋人吃了个不大不小的亏。

惊天豪赌,高价收丝

其实,胡雪岩经常自言自语地说:“I have a dream!”那就是联合所有的中国生丝行业,跟洋人斗一斗!一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二来,只要斗争取得了胜利,丝价上抬,自己手中大批生丝就能赚取巨额利润。

所以,有左宗棠撑腰,加“茧捐”只是打击洋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这一招居然成功了,胡雪岩非常解气,跃跃欲试打算进行下一步。

下一步他想干什么呢?他想豪赌一把,把中国大部分生丝的出口垄断到自己手里,然后跟洋人叫板。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他正在毁灭自己!

我们先不谈结果,先谈过程。

胡雪岩决定大干一番。

做生丝生意,胡雪岩需要寻找合作伙伴。以他的手笔,自然要考虑从“四象”中寻找了。这“四象”也是各有所长。民间的概括是“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2000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刘家四个儿子都在当官,刘镛本人也因儿子的及第被恩封为通奉大夫;他的大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一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可以说是有钱有势。“四象”中第二位是张颂贤。此人善经营,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

别外,顾家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

最后一个就是有“庞家的面子”之称的庞云曾。庞云曾是丝行业学徒出身,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在之前的生意往来中就曾与胡雪岩有过合作。他们曾共同做过军火生意,为左宗棠向洋商购买军火。为人也极好面子。

考察了一番,胡雪岩决定与南浔大丝商“四象”之一的庞云曾合作。由胡雪岩出资委托庞代为收购生丝,主收湖州辑里丝。

“辑里丝”是浙江历史悠久的传统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素有“湖丝遍天下”之称。当时的南浔镇是大清国最大的生丝集中市场。在道光二十七年到二十八年(1847~1848年)的两年里,中国出口的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浙江北部的三个府,即上海府、湖州府、嘉兴府。上述三府中,以湖州府的产量最多。湖州最大的生丝集散地有三,即南浔镇、菱湖镇、双林镇,其中以南浔镇为最大。南浔镇经上海出口的生丝数量极大,平均每年出口5420包。辑里丝在海外大有名气。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口通商,洋商聚集上海,上海成为新开商埠。它有优良的港口和广阔的长江腹地,又与长江三角洲著名产丝区域相距很近,因而具备了生丝出口的便利条件。由于从这些产丝地运货到广州比运到上海远10倍,利润要损失35%~40%,从上海出口到伦敦、里昂的生丝可大大降低运费,因此,鸦片战争后,上海很快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生丝的出口基地。当时凡长江流域包括浙江的生丝都要经上海转运至海外,辑里丝也正是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迅速向海外扩销。

对,就从辑里丝下手!

于是,胡雪岩与庞云曾联手,开始了浩大的收购工程。

这年,新丝一出,庞云曾就开始大量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要高出很多。“一斤一两都不要放过”,这是胡雪岩的指示。庞云曾不需要出多少费用,直接从胡雪岩的阜康钱庄走账。于是,日日夜夜,数以万计的生丝流到了胡雪岩、庞云曾的仓库里。到8月份,湖州生丝快要进入生产淡季的时候,胡雪岩手中的2000万两银子已经基本花没了,换成了几百万吨的生丝。

“洋”黄鼠狼拜年,好心难安

这可急坏了洋鬼子们。你想想,本来蒸汽革命后,西方国家大工厂机器日夜旋转,已经形成了对高品质生丝的依赖。现在想买一斤一两都成问题了,怎么办?远从英吉利、法兰西绕了半个地球开过来的大轮船,不能空着回去吧?

怎么办?

无可奈何。高价从胡雪岩手中买吧!最先决定谈判的自然是怡和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