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全书
19673400000062

第62章 损兑法灵蓍

【原文】

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机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⑤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⑥,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溪。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注释】

①灵蓍:蓍,草名,古人常以其茎作占卜之用。

②机危:同“机微”,细微,常指细微的征兆。

③合于事:核对某种事物。

④兑者,知之也:兑能增长知识,加深认识。

⑤辞不烦:辞要简单而得要领。

⑥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圆者、方者,指计谋。如果施展巧妙的计谋,即使圆形物也不转动,四角物也不停止,所以能打破对方的一切计谋。

【译文】

要知道事物的损兑吉凶,可以效法灵蓍变化之法。所谓“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有些事在一定情况下很合乎现实,有些事会有成有败。那些微妙的变化,不可不细察。所以,圣人以无为之治对待有德之治,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事物变化的发展。所谓“兑”,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所谓“损”,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如果对其减抑,对其说解,事情仍不顺利发展变化,圣人也不会讲明道理。因此聪明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排斥他人的言论,辞应简明,而心中充满自信,意志不乱心无邪念。遇事根据其难易程度,然后进行谋划,而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则是其根本。(现实中)圆的计谋实施不利,方的谋略就无法停止,这就是大功告成的前提。不论是增益其辞,还是减损其辞,都可以言之成理。用分散实力的权谋,就要发现增加威力之后所显示的危机,并做出决断。所以善于掌握损益变化的人,就像在千丈的大堤上决堤,又如在万仞山谷中转动圆石,运用自如。而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是形势变化的结果。

【延伸阅读】

本篇主要指出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原则。“兑”就是能够用心、眼来观察外物的人;“损”就是能够是排除不利而行之。“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即便是最微小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察。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而要达到减损杂念、心神专一的目的,就需要效法灵验的蓍草。万事有成有败,也有偶然巧合,之间存在的隐微变化,不能不仔细观察,而观察言辞要与事物结合,了解事物要做到心神专一,行动果断就要减少杂念。因此,圣人用合乎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对待所得知的情况。

当外界不赞同你的说辞时,圣人也不会强加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解,由此看来,智慧之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他人的主张,因此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毫不烦琐,能够保持心静而思不乱,坚定志向而不被其动摇。

要能够适应事物的难易程度,为其制订策略,同时顺应自然之道来实施。策略的增减变化,都要经过仔细地讨论来判断得失,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状态,了解事物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总之,那些善于减损杂念且心神专一的人,处理事物如同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一般,又或者像在万丈深渊中转动圆滑的石头一样,能够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而果断迅速地进行决策。而仅仅通过观察对方的容貌声音,也能做到见微知著。

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朝的时候与管仲谋划如何攻打卫国。退朝之后走进内室,夫人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

桓公说:“我没有对卫国怎么样,你为什么要请罪?”卫姬回答说:“我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脸色,这表明要攻打卫国啊。”

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请他进来。管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桓公说:“仲父您是如何知道的?”管仲说:“您上朝的时候作揖很恭敬,见到我面有愧色,我是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仲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了。”

桓公用不说话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意图,夫人却凭着走路的气质敏锐地察觉到了。可见,观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以小见大,以事物本身规律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陷入一切片面和假象之中,从而获得真实、全面的结果。

吕布是三国时期以勇著称的战将,但是由于他屡屡更换门庭,认贼作父,终而死于非命。吕布被擒,表面上死于曹操之手,而实际上死于刘备之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争城掠地,互相兼并。当时,刘备占据了徐州,但吕布却趁刘备部将张飞的一时疏忽,袭占了刘备这个根据地。刘备势弱,只好逃驻小沛。表面上虽仍与吕布和好如初,但无时无刻不在准备“报仇”。曹操一向爱才,他素知吕布骁勇善战,武艺天下无双,刘、关、张曾经三战吕布,也只打了个平手,于是便有收降吕布之心。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为人却苟且贪生,当他被绑到曹操帐前时,便有意试探地说:“缚得太紧了,请稍松一点。”曹操回答说:“一点都不紧。”吕布却对他说:“你所顾虑的不过是我,如果有我辅佐你,天下何愁不定。”一句话正中曹操的心思,便有宽免收用之意。这时,吕布见刘备立在曹操身边,又恳求刘备能替他说句好话。可惜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生死关头的那一刻,刘备只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话,便结束了他的生命。当时,刘备对曹操说:“难道您不知道吕布是怎样服侍建阳和董卓的吗?”刘备的话立刻提醒了曹操。当初吕布曾是丁建阳的部下和义子,他投靠董卓时,就亲手杀了义父丁建阳。后来为争貂蝉,吕布又杀掉第二个义父董卓。于是曹操立刻命令刀斧手把吕布推出斩首。

刘备进言斩吕布,既为自己报了夺地之仇,又避免曹操收降吕布为大将而增强势力,可谓一举两得。刘备的成功之处就是暗中观察吕布的短处,暗中利用这些事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考察是识别和衡量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的手段和方法。我国早在汉代就确定了刺史六条,用来监督和考察百官的政绩与行为,并将它立为百代不易的良法,可见,对人才的考察由来已久。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以后又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可以说忠心耿耿。可是汉景帝在选择辅佐少主的辅政大臣时,周亚夫并没有入选,原因何在呢?

在古代,每个皇帝年老之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每个皇帝都会费一番心血,汉景帝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当时太子才刚刚成年,需要辅政大臣的辅佐,为此,汉景帝对周亚夫进行了一次试探。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宴席上为他准备了一大块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看了,很不高兴,于是回头向主管筵席的官员索要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给你这么大一块肉,难道你还不满足吗?还要筷子,真是一个讲究的人啊。”

周亚夫一听,赶紧将帽子摘下,跪下向皇帝谢罪。

汉景帝说:“起来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样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为止吧。”

周亚夫听后就向皇帝告退,快步走出了宫门。汉景帝目送他离开,并说:“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实在不是辅佐少子的大臣啊!”

汉景帝试探周亚夫的方法可以说是很巧妙。辅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是稳重平和、任劳任怨的人。因为少主年轻气盛,万一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妥当,只有那些具有长者风范的人,才能容忍这些过失,一心一意的尽职辅佐。

而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就连皇帝失礼的举动他都无法忍受,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往后又怎么能包容少主的过失,进行好好地辅佐呢?汉景帝赏赐的肉,尽管食用不便,但从汉景帝的角度看来,周亚夫也应该二话不说、毫无怨言地吃下去,这是作为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举动,在汉景帝看来就是非分的做法,如果真的让他辅佐少主,就难免不会提出更多非分的要求,这是汉景帝不能不防的,因此汉景帝果断地放弃了周亚夫。

如果将汉景帝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察人术”引申到现代的职场上,就是要求我们多注意细节,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细节往往能够决定事物的成败,它也同样适用于人才的选择,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学会从细节之处考察人才。

此外,领导者在考察员工、选拔干部时,还应从平时的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因为,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有所隐瞒,但是从他平时的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便可以显示出他的真实本性。要从生活细节上去观察、识别一个人,往往会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要时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察觉他人不易发现的特点,能够在短暂的言行中发现对方最隐蔽的特征。但在考察员工的时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单从一件事上下结论,要善于从事物的多方面来分析问题。

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会从外到内去认识人的本质,也就是从外在的容貌、神色、声音、举止等观察其内在的心声。只要加强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处处留心观察,就能练就一双辨别人才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