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全书
19673400000026

第26章 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

【原文】

非至圣人达奥①,不能御世②;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③;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④;忠实无真,不能知人⑤。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注释】

①奥:高深,这里指事物深层的规律。

②御世:驾驭天下。

③原事: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④兵:这里指军队。

⑤知人:了解他人。

【译文】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就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延伸阅读】

“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是说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首先要自我估量,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所在。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进退自如、淡然若定。

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明确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乃至做什么能成功;一个人只有对所要交往的众人有清晰而全面的了解,才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才能正确决断自己的去向,才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如果不了解对方就草率从事,往往会落得怀才不遇、明珠暗投的下场。所以,在做出决断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了解对方。

西周姜子牙就是一位自知而知人的大贤之人,他辅佐西周、讨伐商纣便是得益于此道。

姜子牙,吕氏,名尚,字子牙,尊称太公望,西周开国的功臣。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兼军事家。他的先人是地方部落的大首领,“四岳”中的一位,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吕地(今河南新蔡县),子孙从其封姓。因此,姜子牙又叫吕尚。到姜子牙时,家道早已衰落,他曾在朝歌当过屠夫,在孟津开过饭店,但他不精此道,生意折本,穷困潦倒。后来又到朝廷里做了个小官,因不满殷纣王的胡作非为和残暴无道,便愤然而去,到各国游说,已70岁高龄仍怀才不遇。

后来,他听说西伯文王贤能,便去投奔,在渭水河磻溪一带钓鱼,过隐居生活。一天,周文王打猎偶然遇上了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他颇有见地的看法和富有哲理的分析,使文王十分惊奇和佩服,立即请他坐上自己的车,同车而归,封为太师,掌管军政大权。他博才多闻,用兵有奇计,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同时,他还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武王即位后,被尊为师尚父,他帮助武王讨伐纣王,决战于牧野,大获全胜,奠定了武王统一中国的基础,为西周的建立做出特殊的贡献。后来被武王封于齐(今山东临淄),建立了齐国。姜尚在治理自己的封国时,顺应民俗,革除陋习,大力发展工商渔盐事业,人民都归顺到齐国,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他著有兵书《六韬》。

姜子牙深知自己不是经商的材料,所以没有在不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做顽固的坚持;他深知商纣昏庸无道,所以愤然离去;他得知周文王乃贤德之主,并且礼贤下士,便去投奔,所以终成大业。

这个道理最适合于当今最热门的话题——求职。兵书上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求职应聘,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成功地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让自己的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一家外贸公司想要招聘一名搞贸易的人才,并且招聘单位要求此人会外语。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知道后喜出望外,马上赶到那家公司应聘。一到公司她才知道,已有几名比她外语还出色的应聘者被淘汰了。

女大学生立即调整了思路,在回答完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的同时,又主动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我对经济贸易很感兴趣,因为我上高中时,对世界地理的学习特别用功,所以对各个国家的地理概貌、矿产资源都比较了解,我可以用英语介绍美国西部地区的情况。同时,我也可以用日语介绍一下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情况。我曾在商业部门实习半年,颇懂一些经营之道,如果你们能认真考虑我的条件,我想我可以胜任此项工作。”这位女大学生恰到好处的“画蛇添足”,说到了考官的心里,最终她被聘用了。

这位女大学生之所以成功,在于她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而这个优势又恰恰符合招聘单位的需要,成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谨记这条重要法则:“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即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就是求职者要了解自己,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专长、爱好、学历知识背景、工作背景,既能认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并且尽量扬长避短。但是在用人单位面前,“扬长”要适度,要实事求是,切不可张扬甚至刻意炫耀,“避短”并非刻意回避,有意掩饰,而是顺其自然、客观对待,若用人单位问起,则说,不问,则不提,只要确定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完全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所要应聘的岗位即可。

所谓“知彼”,就是求职者要了解招聘单位。要做到“知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招聘单位整体情况进行了解。招聘单位的名称、行业属性、产品或服务的大致类型是求职者必须要了解的。在此基础上,求职者还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招聘单位的规模、行业地位、发展态势、企业文化,等等。

其次,是对应聘岗位的了解。求职者要了解应聘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位置、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工资福利、待遇,等等。

再次,是对面试官的了解。面试官代表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进行考查。面试官往往影响着应聘的成功率。所以应聘者应避免那些过于个性化的装扮,如怪异的发型、奇装异服,等等。此外,应聘者还可以有意识地去了解面试官在招聘单位的职务,特别是面试官的职务与自己所应聘的职务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面试官的性格、爱好等也是应聘者应该有所了解的。

总之,“知己知彼”的根本目的在于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人生定位,所以求职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切勿操之过急,以免入错行,耽误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

“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还有另外一层现实意义,就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