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全书
19673400000012

第12章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

【原文】

方①来应时②,以合其谋。详思③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④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

【注释】

①方:方法,道术。

②应时:合乎时宜。

③详思:详细地思考。

④揣切:揣量、切摩。

【译文】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延伸阅读】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是说向君主进言,应当应和时宜才能与君主的谋划相合,时机不当,就会因为触犯了君主的威严而很难成功。

《韩非子》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殷纣王曾做长夜之饮,即:大白天关起窗子、拉上帷幕、点上蜡烛,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结果搞得他神魂颠倒,以致忘了年、月、日。他问左右的人是何月、何日,左右也没有人知道。他只好派人去问箕子。箕子私下对家人说:“以天下之尊,居然不知月、日,这个天下可危险极了;举国上下都忘了月、日,我若独自清醒而知道月、日,我也危险极了。”于是,他对来者说:“我醉得厉害,人也迷糊了,什么日子我也记不起来了。”

假如箕子用“天下之尊,居然不知月、日,这个天下可危险极了”为进谏之言,劝谏纣王,势必会招来纣王的不悦,因为正是纣王不分昼夜的寻欢作乐、不务正业而导致了他不知月、日的荒谬结果,在这种时候向他进谏,显然是讽刺纣王是个无道昏君。“众人皆醉我独醒”显然不合时宜,会冒犯龙威。所以,箕子的做法可谓明智之举。

然而,历史上的臣子并非都像箕子那样明智。有的人虽然是出于一片赤胆忠心,对君主冒死直言力谏,但往往因为不合时宜、不识进退之道,结果不但起不到进谏的作用,反而白白断送了性命。这就是所谓的“逆鳞”。传说龙的脖颈下面有片鳞是逆着长的,叫做“逆鳞”,“逆鳞”是万万触不得的,因为稍稍一动,龙就会疼痛钻心,非得搅个海浪翻腾、地动山摇不可。当然,龙只是传说中的动物,并无真实性可考。但在现实生活中,长有这种“逆鳞”的人却为数不少,以皇帝或君主最为典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对于这种人,千万不能触动他们的“逆鳞”,否则是会招惹麻烦,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的。

唐朝的魏征以直言进谏而流芳后世,这主要是由于他运气好,遇到了像唐太宗这样的“明主”,如果他遇到的是像夏桀、殷纣、隋炀那样的无道昏君,不知道早被砍过多少次头了。然而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圣主,也曾对直言不讳的魏征动过杀心。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时,当着众多大臣的面,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了,想发怒,却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从谏如流的好名声,只好忍气吞声,强压怒火。退朝后,回到后宫,恨恨地自言自语道:“总有一天要把这个人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后,忙问:“陛下要杀谁啊?”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众臣的面侮辱我,使我实在难堪。”长孙皇后听罢,立即退了出去,换上朝服,走到唐太宗面前叩首道贺。

唐太宗十分惊讶,忙问缘由。皇后说:“我听说有贤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子。现在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皆因陛下贤明之故,我怎能不庆贺呢?”

倘若不是长孙皇后的巧妙求情,或许魏征真的就死于李世民的龙威之下了。

由此可见,下属向上司进言,若想让上司接受,又不致使自己遭受危险,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尤其不能当众批评上司或与上司争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公司中,一些人其实很有才干,但由于爱当面向上司提不同的意见,或当众顶撞上司,所以结果往往得不到重用。这是因为他们犯了一个职场中最大的忌讳,即不尊重上司或者说不给上司留面子。任何管理阶层的人,都想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当众批评,甚至顶撞上司无疑是对上司尊严与威信的损害和贬低,这和古代向君主进谏“逆鳞”的道理如出一辙。所以韩非子说:向君主进谏,最忌讳的便是当面触犯。

向人谏言如此,做生意也是如此,每一种商品都有其旺季与淡季,买进和卖出都各有各的时机,一定要顺势而行,不可逆势而动。

大自然的很多法则也都说明了这一点:播种和收获都各有各的时机,农民们不能在秋冬播种,在春夏收获;人们不能在格陵兰岛的冰山上栽种柑橘,也不能到热带地区的河里去取出冰块,因为季节、时间和地点不对,所以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