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9673200000006

第6章 找对山头站好队,适当距离不可少(1)

曾国藩曾说:一个人要想发达,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命中的贵人,即那个勇识千里马的伯乐,但是,在依靠别人的同时,也要适当保持距离,不然就会成为别人“东窗事发”的陪葬品。

单打独斗,难成大事

单打独斗是无奈之选,否则,莫单打,莫独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将一把筷子与一根筷子相比较,其结果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只有合伙做事,才可众志成城。

曾国藩曾说过:成就大事,单靠自己,往往显得力量太单薄;光依赖别人,也会显得自己太无能,所以,聪明人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抓住机遇,靠别人的一臂之力,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在官场上,最忌讳单打独斗,因为一个不合群的人是迟早会被人排挤的。当你处在被排挤的情形中时,你还怎样做成大事,恐怕是连官帽都要保不住了。纵观历史,有多少官员是因为单打独斗而落得悲惨结局?然而,他们总是用“原则”在替自己做借口,说是做人做事得有原则。殊不知,原则与单打独斗是两回事,单打独斗并不意味着是在坚守原则,而是愚昧固执的表现。试想,一个愚昧固执的人,又如何在官场上生存呢?然而,我们的历史中也不乏寻求靠山的官员,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于外力,才能让自己青云直上。

曾国藩当年在参加会试时,担任考官的正是清朝大臣穆彰阿。

考试完毕,往考场外走时,曾国藩向考官打了一声招呼,又深深地鞠了一躬,穆彰阿看在眼里,觉得他是个忠义之人,于是特地调阅了他的试卷,等到上呈给皇上时,又在皇上面前将他的文章美言了几句。就这样,在穆彰阿的极力推荐下,皇帝觉得曾国藩简直是难得的人才,于是便提前录取了他,这让曾国藩自己都感到吃惊。之后,曾国藩去拜谢穆彰阿,又主动谈了自己对当时内政外交的一些看法,这下,更让穆彰阿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穆彰阿一再提携他,而且,就连他与皇帝的第二次会面也是穆彰阿安排的,而正是因为这次会面,才博得了皇上真正的好感,遂把他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二品。

所以说,要想在官场上得势,单打独斗是万万不可的。不寻求外力,就好比是没有左膀右臂,迟早会被排挤出局的。读者试想,如果不是穆彰阿发现了曾国藩,多次给他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又如何成为“晚清第一名将”?所以,熟悉曾国藩的读者都知道,他平生最忌讳“吃独食”,他认为联手做事,才能做成人生大局,他常对部下讲:一个“助”字,关系到谋取胜局的快慢。在曾国藩看来,官场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利益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影响同僚间融洽相处的关键因素,所以,一定要善于联起手来做事。曾国藩在去世的前一年,曾和心腹幕僚赵烈文有过一次长谈,其中谈到了成功之道。他说,湘军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军是因为湘军的将领之间十分团结,而“吃独食”者,都有褊狭之心,害怕别人与自己抢夺利益,故不能与别人联手做事,殊不知,最后毁的却是自己。

这正如一句名言: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谁;你有多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帮你;你现在几岁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花在谁的身上。这其中说的就是成功与一个强大团队有关。

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他力大无穷,自称可以吞山河。按照平常的道理来说,这是一个无人能比的巨人,没有人能够打败他。可是,历史却恰恰相反,最后西楚霸王遇到十面埋伏,从而上演了“霸王别姬”与“乌江自刎”一幕。结果让方方面面来讲都不如他的刘邦取得了天下。

有人曾这样说过项羽:“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空生两膂,学书学剑两无功。”意思就是说,他有两个瞳孔,却看不到两个能臣范增与韩信;他有两个脊梁骨,却不勤于读书练武。然而,他的克星刘邦就不同了,当民众问他是如何战败项羽的,他说,我的力气和智谋都不如项羽,但是我有三宝,那就是韩信、张良与萧何。这三个人当中,带兵打仗就数韩信,运筹帷幄张良第一,筹集粮草萧何最爱。他们提出的意见我用心参考,比起项羽一个人,这是多么大的优势!难道谁曾有过三头六臂吗?

的确,刘邦的反问问住了所有人,如果你没有三头六臂,就不要学威风凛凛的“钢铁侠”。相信“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始终是对的,错的可能是还没有找对人,这也正是许多官场之人所抱怨,但不能因此就选择单打独斗,如果不是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很可能永远爬不起来,所以,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别人一个机会。其实,不止刘邦如此,号称“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亦如此。

成吉思汗在刚征战中原的时候,没有什么资源,但是他有四个弟弟。这四个弟弟在他发展起来的时候,对他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后来他又有了四勇、四杰、四子、四养子。正是这样的关系,让他不断地按家庭分为千户、万户、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从而在根本上加强了自己的力量,他之所以能够在有生之年灭掉那么多的敌人,就是这种有血缘关系的军队在起作用。而且,有史书记载,藏獒也为成吉思汗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战斗开始的时候,藏獒都一起冲上去。当时一户人家就有10条藏獒,正是在这种猛兽的护驾之下,成吉思汗更是所向披靡。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藏獒随着主人到处拼杀,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吉思汗知道单打独斗意味着什么,所以连藏獒都拉了进来,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它的领土几乎囊括了整个亚洲与欧洲。他最崇拜的动物是狼,狼的行动法则是协作并进。他带领一个少数民族走上神坛,这是他无上的光荣,光荣的背后,依旧秉承互助精神。这也让人想到了汉人刘备,人们都说他无才,唯有德,殊不知,德也是才,大胜还要靠大德。

当年毛主席提出的战略与战术也涉及到这一点,战略一定要正确,德是战略的准绳,无德便无民,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治国安邦,失了民最可怕。刘备用小德就赢取了众人的相助,何况是大德。

那些苦于单打独斗的人不妨学学。还有,不要以为单打独斗是本事,当能力与权力有限的时候,还是摒弃这种想法吧。或许还有人会说,单打独斗是为了清廉,免得被人拉下水,这显然是个愚蠢的借口,官场不可能都是些“臭豆腐”,擦亮你的眼睛,用心找吧!

与同僚合作,才是好官

不合作者,最易遭人嫉恨,此乃成功之大患,不得不慎。

置身官场,最忌讳一个人独干,这不仅会被冷落,还容易遭到同僚嫉恨,所以,这是每个为官之人必须要记住的,与同僚合作才是好官。

与同僚合作,即与你的同事合作。这一点,在官场上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想法与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同事一起磋商才会让自己进步得更快,做起事来也更有效率,从而才能做成大事。对此,曾国藩深有体会,他平时最忌讳“吃独食”,他认为联手做事,才能做成人生大局;他还常跟朋友说:一个“助”字,关系到谋取胜局的快慢。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混迹官场一辈子,始终风光,不像其他官员,总会在半路上或巅峰处掉下来。那么,这其中肯定是有诀窍的,而这个诀窍就是善于找人联手做事。

曾国藩在去世的前一年,和他的心腹赵烈文谈过一次话,涉及的便是成功之道。他说,湘军最大的特色就是团结,不然总会败在太平军手下。说到这里,他提到一个人,胡林翼,因为胡这个人很重视培养湘军的团结精神。

用下人的话来说,主子胡林翼是个很有实力的人。他出道的时候没有曾国藩官大,但他一步步地爬,最后做了巡抚。他与满人贵族官文经常走动,官文又是管钱粮的,不时地拨给他一些,他又转拨给湘军,建立了大讲堂,讲一些有关团结合作的事情,士兵耳濡目染,获益不少。

他同意曾国藩的一番话:“湘军起兵五年,转战南北,虽取得一定成功,但军心涣散,又分支太多,顾了这头没那头,其薄弱处总为敌军所乘。如果能把湘军力量合在一起,并谋皖北、皖南,或许能开创一个新局面。古人说得好:‘兵聚而气易固,将聚而兴稍浓。’这才是东征大局的关键所在。”所以,他对曾国藩说: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今日战功,破敌为大,复城镇为下。

古人围城必四面无敌,又兵法谓“十则围之”。如果我军困于一隅,贼必以弱者居守,而旁软横扰,乘我于不及之地。此危道也。

曾国藩听后全盘采用。于是,获得了“安庆胜战”的结局。

还特意上折为他请功:湘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赞画决策,商议于臣及官文,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

只是,当时的胡林翼已在弥留之际,领奖的第二天便随风而去。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对待国家一片忠心,对待朋友一片赤心,弘扬团结一片苦心。有此三心者,无可匹敌!

曾国藩与这样的人合作,取得成功也是意料之中的。他不愿看到手下有谁自立门户,也与此有关。他称那些人是“误入迷途”者。给他机会改过,还不行就是“亡命之徒”了。这种人是不能轻易放过的,以怨报德的往往就是他们。曾国藩心里清楚,所以一旦遇到,便要铲除,虽然不是要他的命,但是要让他无法东山再起。

曾国藩一生中也打过不少败仗,为此还自杀了好几次,朋友李元度耐心安慰,方起死回生。后来,清廷革了曾国藩的职,又是李元度冒死上奏,为他申请了“专奏权”,才得以接通与主子的联系。为此,他发誓“三不忘”,即写给李元度的信中所提:足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意专在护卫水师,保全根本,二不忘也;樟树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

信中所言,实在令人感动,估计当时的李元度也是潸然泪下。

但是,没过多久,两人闹僵了,李元度想单干,他没想到曾国藩会震怒,警告他最好不要这样做。但是,一个念头往往会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1858年1月,李元度因功升任道员,同年2月,浙江军情紧急,湖北巡抚胡林翼上《密陈浙江紧要军情请调员防剿疏》。于是李元度奉命带着部队进入浙江剿匪,受浙江巡抚王有龄统辖,没过多久,王有龄又授他为浙江温处道道员。王有龄与曾国藩有很深的过节,这次之所以授予李元度温处道道员,目的是笼络李元度,达到分化湘军的目的。而李元度浑然不觉,把自己所带领的平江勇3000士兵交给王有龄统率,自己回湖南另行招募平江勇。为此,曾国藩责怪李元度不该如此轻率。但李元度听不进去,当曾国藩把他调到皖南任道员时,也是怏怏不乐。之后,曾国藩命他率领平江勇进驻湘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略要地徽州,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逃到了曾国藩祁门大营。曾国藩对此十分气愤,便上疏弹劾李元度道:“甫经到徽,竟不能支持数日以待援师,实堪痛惜。”为此,李元度被革职。但就在这个时候,王有龄乘虚而入,派人跟踪李元度,又百般笼络,企图再次把他拉过来。

对于王有龄的用意,胡林翼是看得很清楚的,作为朋友,写信对李元度说:“我知道你很难受,你的3000兵士还没有训练好就被曾国藩调到徽州作战,所以吃败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他的失误,与你没有关系。我写信给你是因为你是人才,忠诚之心可嘉,但只有一点,你不善于识人。近来王有龄极力拉拢你,你为什么不拒绝?难道是真的动心了?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痛快而背了千古的骂名。希望你还能像以前一样与我们合作。”

然而李元度去心已决,想独立发展,没有再回到曾国藩的身边。曾国藩对此越想越生气,便再次参劾他,致使李元度被革职。

对于这个结果,曾国藩是不愿意看到的。他曾对弟弟曾国荃等说:

“李元度的事情,你劝我劝得极是,这都是我的过错……我平生交的朋友当中,唯有对不起李元度。我多次参劾他,也是希望他能回心,不受王有龄所惑啊。”

可见单打独斗不仅做不成大事,还容易遭到别人的嫉恨。既然如此,我们做官的朋友就该引以为戒。在官场上最主要的就是与同僚合作,不然就会遇到重重阻力,影响你升迁的步伐。

借力升迁更快捷

借中有精意,然基于一点——敢借。敢借者,亦善借。

常言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天下最重要的“借”是什么?不是借钱和借物,而是借力!那些高官并不是生来就与众不同,关键在于他善于借助外力。这正所谓是王者以“借”取天下,智者以“借”谋高官。

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并非有利于双脚,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于舟楫的人,并非不善于游泳,但是可以渡过长江大河;有才能的人,并非生来与常人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其实,这话说得太正确了,“借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立身之本,不懂得“借力”,生存都是个问题,又如何得以笑傲官场呢!所以说,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正所谓:借可借之人,借可借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