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9673200000025

第25章 智囊成团,无往不利(3)

有一天,曾国藩曾经问李鸿章:“少荃(李鸿章),你现在任直隶总督,外交事务可一定要办好,你与洋人打交道,想到了什么好的方法吗?”李鸿章回答:“我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我想与这些洋人交涉,不管哪方面,敷衍了事应付过去就行了。”曾国藩听后,很严肃地给他指出:“依我看来,还是诚心诚意地对待洋人比较好。如今国弱兵微,也没有实力跟洋人较量。无论你如何逞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的,还不如一开始就老老实实,推诚相见。”后来,外交事务越来越频繁,曾国藩又写信给李鸿章,问他洋人最近有没有生什么事端?要他告诫各位将士以“忠”、“信”、“笃”、“敬”四个字为主。哪怕有再大的委屈也要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志气,外表上也要十分和让。反复告诫他对待洋人要讲究诚信,不要因小事而酿成大祸。

我们都听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的成语典故。

最早,吴国大将吕蒙,以胆气著称,但少有谋略。有一天,孙权对他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进一步教育他说:“难道你以为我想要你钻研儒家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自己要处理许多事务,有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也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才让你读书的。”于是,吕蒙听其劝告,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勤奋。后来,据说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这天,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刚开始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却发现吕蒙不乏真知灼见,鲁肃很是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谦虚笑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世人往往为吕蒙的改变惊喜,却忽视了最早向他提议的孙权。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和强将的教导有关,孙权没有放松对手下重将的教育,其远略更让人佩服,所以后来曹操曾发出“生子当生孙仲谋”的慨叹。

反观蜀国刘备,就没有孙权这样睿智的作为,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飞、关羽之死和刘备“不重教”脱不了干系。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照理来说,刘备对他的两位义弟应该非常了解才是。然而,刘备纵容、放任他们多过于真正意义上的“教”。

关羽的最大性格缺点是“刚而自矜”,骄傲轻敌,不服管教。

最典型的一次是当曹操与皇帝围猎之时借皇帝宝雕弓不还的时候,关羽不顾周围曹操的大将有数百员之多的不利局面,提刀就想杀曹;还有很关键的一次是当孙权派诸葛瑾去跟关公提亲以试探其心时,关羽竟大怒拒绝:“俺虎女焉嫁犬子?”摆出一副不畏强势的姿态。而且恰恰因为这一次,直接造成了吴蜀联盟的瓦解,惹得孙权大动肝火,派吕蒙趁机夺了他的根据地,这样如同在刘备兴盛的时候推倒了第一块衰落的多米诺骨牌。最后关羽战死,也和他恃功傲上,不服管教有关。

张飞,最大性格缺点是鲁莽,勇有余而智不足。张飞可谓死得很冤枉,没有死在战场,却被两个降将在其睡梦中用剪刀插胸而死。而这两个降将为什么投降,为什么杀张飞?答案就是因为张飞行事鲁莽,从不知道善待下属以收买人心,动不动就鞭打士卒,导致下属怨声载道,最后感觉实在活不下去了,你不让我活,我就让你先死。

刘备只重用关、张二人,而不重教,其他人更不能说些什么,所以才造成后来的局面。

所以,英明的领导者,除了会用人才,还要会教,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才能如虎添翼。

用人唯贤不唯阶

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在四海皆准,何止于官场!

现在人们用人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几年前,工作单位注重学历,毕业院校来头越大越好,学历越高越好。然而近些年,要求能力经验,胜过学历。发展到现在,有时候有学历和能力有的还是不被重用,为什么呢?现在注重用人的性格、品行,不是对用人的要求高了许多,而是更务实、更现实一些。其实本应如此,用人唯贤,学历不代表能力。

《国史大纲》(钱穆著)中说:“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网罗人才,提倡风气,注重学术文化,而幕府宾僚之盛,冠绝一时。”

曾国藩有识人之术,能够慧眼识人,是一个看重人才的伯乐,所以很多“千里马”比如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黎庶昌、郭嵩焘、薛福成等非常优秀的官员,还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等科技人才都聚集到幕府,可以说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人才之精华。

很多人都知道撒大网广揽人才,但并不是有才就万事大吉,真正能用的好人才其实不多。因为用人和识人不一样,你知道这个人有才华,然而并不一定就重用他,为什么呢?

曾国藩虽然广揽人才,但在人才的使用上就非常谨慎。他善于从细节上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德行,从而对人才形成全面的判断。

曾国藩识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重能力不重学历,重素质不重资质。

根据这些原则,曾国藩任用、举荐了很多人才。

曾国藩在任两江总督时,很多以前的乡亲好友前来投奔他,但他都是给足盘缠要他们回去。曾国藩说:好马劣马不能同槽喂食,否则好马也会变劣马。我的两江总督府是一个人才府,如果平庸之才也进了人才府,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因此而寒心走人。

薛福成,虽然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也考中秀才,后来由于家庭变故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说没有功名。但他确实是个人才,无论治国、治军,还是经济等方方面面他都能够畅谈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独到的主张。曾国藩要到北方去剿捻的时候,曾到处张贴广罗人才的告示。薛福成认为曾国藩是当时独树一帜的大家,觉得自己如果能够跟随曾国藩,应该是自己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机会,于是他就写了一万言的有关治理国家等方方面面的书信。曾国藩读了薛福成的这封书信,不由得心中暗喜,这个青年才俊不仅确实有观点而且有自己的主张,并没有因为他没有参加科举而小瞧他,于是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幕府中。

后来薛福成成为清末的一个外交官,他曾一度出使英、法、意、比四国,而且在有关今天云南和缅甸的谈判等一些涉外事务中做过很多工作,在清朝的外交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成为很有影响的一位人物。

曾国藩也排除了很多有才但德行达不到要求的人。曾国藩认为很多时候人的名声和德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少数特例,就是才高德薄之人。曾国藩的原则是,你有再高的才能,但是你的德行和名声不好、口碑不好,我是绝对不会任用你的。

曾有一位富有才华但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在曾国藩帐下谋得一份差事,终于吃上了饱饭。此后,他在吃饭前必定要先仔细地将饭中的谷粒皮儿挑出来丢在地上,然后才吃饭。曾国藩偶然发现后立刻通知账房要此人结账走人。

很多人不解,就请教他为何这样。曾国藩说:“此人先前受苦吃不饱,刚吃饱没几天就忘了根本,变得如此挑剔,将来一旦位高权重,那还得了?他根本不会考虑黎民百姓的利益。”

此外,还有一个就是金安清。

金安清又称金眉生,《清朝野史大观》对他有比较细致的描写,说这个人确实在某些方面极具才华,特别是理财的能力极强,且其书法相当不错,可以说是一绝。而且金安清本人特别擅长钻营,再加上口才极好,文笔又好,所以当时也能够谋得比较重要的官位,后来曾负责过转运钱粮这样的任务。但金安清名声相当不好,那就是特别贪恋女色。传言此人周围的亲戚、朋友,包括乡邻里党的寡妇,没有不被他沾染过的。

据说金安清曾主动去见曾国藩,但是曾国藩七次拒而不见。

曾国藩不见他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曾国藩曾在家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说金安清其人的计策虽可用,但是金安清其人是不敢用的,因为用了他无益于我,他的不好的名声会牵连到自己,而且让其他人有意见,对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不敢用他。

用人唯贤,并且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才能真正“网罗”到人才。上世纪学贯中西的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积极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原则,因而使文化界很多人才,比如鲁迅、钱钟书、梁漱溟、熊十力等等,出现在北大讲台上,这是很可喜,也很幸运的局面。然而现在,无论大学还是职场、官场,很多人太偏重学历这方面了,反而没有了以前开放、融合的兴盛局面。

曾国藩用人的标准很简单,也很实用。但是现在的人很少能够像他一样慎重、明智。有些高层自我主观意识比较强,选人中难免根据自己的喜好,过份以貌取人,或者以学历取人。按照曾国藩的标准,用人唯贤,又不拘一格,选出来的人才至少能保证你用得放心,也用得长久。

朴实之人最实在,浮华之人居无久

唯用人极难,然似有一法,即朴实之人最实在,浮华之人居无久。

懂得如何用人,并不容易,那么用什么样的人呢?一般来说,朴实之人最实在,浮华之人都是外强中干的草莓族。

何谓“草莓族”呢?他们外面光鲜夺目,而且表层看起来也疙疙瘩瘩挺有个性,然而实际上却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整个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和他们相处拿捏要十分小心。

高层管理者身边,不乏有一些“草莓族”,即使他们真的有才,也很难尽展其才。他们处事圆滑,多野心勃勃,然而不知谦虚,不甘心受他人驱使,而且经不起挫折、压力。

曾国藩的一生,坚持朴实为人,而且在识人用人上,也以“朴实”二字为标准,而且他最不喜欢浮华之人。他曾说:“带勇之人,但求有忠义之气的朴实血性男子,万不可用浮滑虚饰之辈。”也就是要选择那些朴实之人,认为浮华之徒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曾国藩在官场中经过多年的磨砺,不再像当初刚出道的时候那么锋芒毕露,待人办事也渐趋于圆通,但是始终以“朴实”二字要求自己,因而他处世圆而不滑,变而不浮。他在给帐下幕僚孙衣台的信中教导说:“如今人心浮躁,崇尚浮华,对国对家都没有好处。坚守‘朴实’才能成就大事。”

因此,曾国藩曾提出了“崇实黜华”的用人原则,尤其是在自己选取将领、给朋友推举人才上,更是以“朴实”为标准。

邹汉勋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舆地学家、舆地学奠基人。邹汉勋是当时著名学者,为人朴实可靠,学问渊博,“宏识远略,可谋大事”。咸丰三年(1853年),邹汉勋的弟弟邹汉章追随湘军被太平军围困于江西南昌,为了解救弟弟,邹汉勋在曾国藩的极力推荐下,他毅然投笔从役。后江忠源到安徽任巡抚,组织地方武装抵挡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藩向他推荐了好几个人,其中就有邹汉勋。

邹汉勋得到了江忠源赏识,留幕参赞军务。同年与江忠源战死于安徽庐州。曾国藩曾挽以联曰: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与岷樵同死,日月争光。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给同年毛鸿宾推荐吴应昌,说此人“朴实也很聪明,做事机警,没有什么不好的习气”,请毛鸿宾放心重用此人。第二年,他又在给王茂荫的信中推荐侍讲学士宋滋九,说他“朴实耐劳,心地善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去年,我与他一起共事的时候,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此外,曾国藩在招募军队和训练湘军上也是以朴实为原则的。

一方面曾国藩在自己的老家,大量招收当地朴实的乡民。所招收的这些朴实的乡民,没有沾染军营浮滑习气,所以比较容易训练和指挥。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湘军不受浮滑风气影响,曾国藩从编练湘军一开始就注重对士兵的教育,非常强调士兵对国家要忠诚,要有血性,要爱国。

曾国藩对待下属也是很严厉的,经常劝导、帮助他们。李鸿章虽然办事圆滑有余,但朴实不足,所以行事多有不顺。为此,曾国藩针对他的病症开出的对症之方,他说:“我并不反对处世采取技巧,但是做人要有根本,本不立,再好的技巧也无用,甚至还会反受其害。以‘朴实’为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李鸿章在听取了曾国藩的意见后,做事也很踏实了。

此外,曾国藩还曾经命令下属,清除军队中浮滑的将领。他认为,“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一个浮滑的将领会使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所以必须坚决地把这样的人从队伍中清理出去。吴国佐就是被清理出去的一个。

吴国佐当时很有志向,有些过人之处,然而他心高气傲。曾国藩命他与张运兰协同作战,但他狂傲自大,很看不起张运兰。

开始曾国藩有爱才之心,称许他的才干,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此君志气高迈,而办事不甚平实。”所以多次劝导、教育他,希望他戒躁戒傲,能脚踏实地,虚心向他人求教。

可是,吴国佐不知悔改,枉费了曾国藩的一片苦心。结果后来吴国佐在战斗中指挥失策,导致惨败,曾国藩对他算是彻底失望了,下令撤去吴国佐的职务,让他回老家了。

因而,识人用人方面,为稳妥起见,宁要朴实可靠之人,不选浮华的“草莓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