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官道曾国藩
19673200000014

第14章 筹码够分量,才能在朝中说得上话(1)

曾国藩说:朝中有人,不如胸中有才,以才服人,万事备焉。

为官需要借人借势,更主要的还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才能去争取,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有够份量的筹码,才能以才服人,才能在朝中说得上话。现在也一样,上上下下和里里外外的关系只是外部条件,关键还得靠自己,用自己的才华政绩说事儿。

做官者应以民为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为民者,民必毁之。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俗话说出了这样的为官为政之道:做官就要以民为天,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来,否则老百姓不欢迎、不拥护,自己做官也不会长久。

作为一方之长,要想造福于民,就必须以民为本,以人民切身利益为自身利益,放到现代化的今天,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苦还是不苦。

正确的政绩观是衡量一个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为人民做实事,处处为民谋利。这是正确的政绩观。有人则把做官当作挣钱的手段,这是错误的政绩观,这谁都懂,然而有几个人能做到?似乎在众人眼中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做官是为了捞钱,否则那些官员也不至于如此热衷做官,谁愿意去给别人做牛做马呢?可见,捞钱是人之所欲。但是,一名好的官员正是因为他能够克制住自己的这种欲望,所以才成了好官。民众喜欢这样的官,愿意让他多做几年,这是做官的成功之所在。

此外,还有一部分官员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政绩的幌子来鼓自己的腰包。下面,我们就看看具体的灰暗地带。

误区之一:有没有政绩,主要看经济。经济要上,其他都让。

有人把政绩同经济发展的指标简单划等号,这是最常见的关于政绩的错误看法。有的地方专门制定文件规定,凡是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乡镇书记和镇长可提拔为副县级,而产值增长率不到规定的标准则受降职处分。于是,“经济要上,其他都让”的口号喊出来了;于是一些挥霍浪费的腐败现象挂上了招商引资的招牌;于是,人民群众发出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慨,这与其说是为民造福,不如说是为民造孽。

可是,现实中这样的官真的不少,我们不禁要问了,这样的官是怎么做成官的?

误区之二:政绩不政绩,主要看统计。统计表上出政绩。

好多官员都是年初脑袋发热,提出一些好大喜功的经济指标,年底经济指标完不成,便想方设法虚报、瞒报,在统计表上做手脚,搞“上边要,下边报,准不准,天知道”的水分政绩。

想着都让人觉得好笑。这不明显在跟人民跟党捉迷藏吗!这哪是什么官,简直就是官油子、官老鼠。有些官员更是聪明到了极点,口袋里往往装着几套数字,汇报成绩时是一套数字,要钱要物时是一套数字,新闻宣传时是一套数字,上缴利税时又是一套数字,但奇怪的是不管怎么忙,都不会拿错。这一点倒是值得佩服,几经官场生涯,已经磨练得八面玲珑,一般人哪里知道。

误区之三:政绩不政绩,主要看任期。追求任期内政绩的显性效应,急功近利,不惜杀鸡取卵。有的在其位者,看到自己要升官了,或者是要下台了,就狠狠地抓几个大项目,反正做成便是英雄,做不成也走人了,犯不了大事。紧接着他的继任者又想“新官上任三把火”,于是同样来几个大工程,来几个面子工程,方才称得上自己那张脸。在这种“再创辉煌”的比赛中,急功近利不惜牺牲本单位或本地区的长远利益,搞掠夺性经营和生产,之后便拍屁股走人,包袱留给银行,责任集体承担,难题留给后任,这种行为与其说是政绩,不如说是劣绩。

所以,官员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决不能当“立项目时拍脑袋,批项目时拍胸膛,出了问题拍屁股”的“三拍”干部,更不能把党的“凭政绩用干部”的经念歪。要形成一种“为民造福才是衡量公仆政绩的硬尺度”的思想。

而且,好的政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而我们熟知的曾国藩就有着科学而正确的政绩观。

曾国藩在军事上对太平天国发动最后攻势的同时,也在努力恢复生产。曾国藩说:“大乱之后,不能不以务农为第一要务。”

他上任两江总督后,在辖境内着手恢复农业生产。当时的苏皖地区,大片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且土地归属关系混乱。因此,曾国藩定“清查田亩,为善后第一要务”。攻占安庆后,即令皖、苏各地建立“劝农局”,分别委派专员查核田亩。其无主荒田,由劝农局查明报县立案,招徕流亡,领垦耕种,同时,他还饬令各属官吏筹银采买耕牛种子,贷给农民。

对于手工业和商业,曾国藩也采取了一些促其恢复的措施。

如:曾国藩在攻占金陵后,即在各处张贴告示,招徕机户、典商等回城复业,“借商力以养农,借稍富之力养极贫之民”。并给予贩运缎匹者减免税费的优待,以尽快恢复江苏传统的丝绸业生产。

两江辖区的苏、皖、赣三省,历来是封建政府的财赋重区,也是贪官污吏的蝇营之地。太平天国起义前,这里的地丁、漕粮浮收高得惊人。当时米价约每石在2千文左右,而各地官吏所收价竟高达7、8千文,甚至数万文之多。浮收部分大多为衙役书吏、各级官员中饱私囊。从咸丰十一年起,曾国藩先后裁去三省地丁、漕粮的部分浮收,定江西、江苏地丁每两一正一耗收钱2千文,定安徽、江西漕折每石3千到6千文不等,且严令“力禁浮收”,“查有溢收分文者,立予撤任”。同治元年以后,曾国藩先后几次奏请减免安徽、江西二省因战争与灾害而历年所积欠的和当年应缴的正杂钱粮。

可见,曾国藩所采取的这些措施,的确是有利于恢复社会生产的。也可以说是他秉承的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即不无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情况,对于弊政陋规及时革除,对富人向穷人的剥削力加抑制……正是因为专注于民生,才让腐朽的清王朝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今天,当我们身处更为发达的政治环境中,应该怎样对待政绩呢?答案是:政绩要经得起考验,就不能为政绩而政绩,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不能只看GDP,政绩的衡量尺度不仅需要全面,而且要长远。今天看来是成就,到明天用不上了,那就可能是泡影、是易碎品。所以,为官者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充分把握发展的战略前景,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来建树经得起考验的政绩。政绩要经得起考验,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像曾国藩那样,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信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改变“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真正确立起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要遏制那种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的“政绩”,那种投机取巧的“政绩”,那种“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政绩”,要关切人民,杜绝虚假政绩,勤勤恳恳地做好事、做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官做好,才能笑傲于官场!

唯命是从者,难于立世

唯命是从者,难于立世。

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虽然这样不容易得罪人,但这是缺乏主见的表现,长期如此,便难于立世。

在官场上,最被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你的思想是否先进,是否有创造性,将从根本层面上决定你的政绩。而这其中,有主见是必不可少的。有主见应该是作为一名官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有主见就意味着有独立思考能力,而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你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施政方针。

曾国藩做事很有主见,一旦认准,就不为浮言所动,创水师、扎祁门、围安庆都是如此。但有主见与固执己见有天壤之别。主见是对事物发展趋向判断后的对策,当然不能朝令夕改,而要坚持实施;固执己见是一种认识偏差,带有性格上的不健全性。而曾国藩的主见就是经过对事物发展趋向加以判断而提出的。

1860年5月,清政府的江南大营再次被消灭后,咸丰帝只得把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委给曾国藩。在1860年6月8日,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8月10日又改为实授,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这意味着曾国藩手中的军权加强了不少,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湘军的实力,使其能更加疯狂地向太平军发动进攻。

当时湘军统帅曾国藩认为要平定江南太平军,“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因此把战略重点放在争夺太平军上游唯一的重要屏障安庆上。当时清政府的江南大营已被摧垮,为了保住粮饷基地,再三令曾国藩率兵东援,以“保全东南大局”。

但曾国藩自有主见,拒不从命,仍然全力以赴争夺安庆,最终取得了胜利,从而在根本上扼住了太平军的咽喉。

可见,在关键时刻,有主见是多么重要!如果曾国藩当初听了官府的话,丢下安庆,转战东援,后果可想而知,而中国的近代史也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了!所以说,有主见是为官者必不可少的技能,是为官之本。试想,你连怎样使国家长治久安,使人民安居乐业的事都想不清楚,那又有什么资格做官呢?即使做了,也会被大家轰下台的。

我们华夏的历史悠久,纵观历代朝制,在夏启之前都是禅让制,而从夏启时代开启了中国权力“家天下”的先河。秦以前都采用分封制,君权还不是很强盛,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一些人为了寻找自己事业的平台,穿梭往来于各国,甚至帮助别国攻打自己的国家,大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味道,官员的奴性还不怎么强。到了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真正意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统治的需要,对官员个性的约束也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核心忠君思想体系,到了清朝发展到自称“奴才”,官员的奴性化已到极点。然而这对社会是不好的。因为官员的奴性妨碍了政府平衡利益不同体的应变能力,有时反而加剧了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政治上的动荡,甚至出现改朝换代。所以,伴随着官员的奴性化的增强,王朝的寿命也越来越短。然而,曾国藩是个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使自己身处的王朝又继续存活了数十年。

他是个有主见的人。

当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奴性”官员还很多。有的一把手官员竟然拍着桌子对手下讲:“不换思想就换你。”结果那手下再也不敢提出什么建议或是意见了。做官,最讲究的就是无私,一个自私的人,心里没有别人的人,还怎么做官呢!尽管这样的官很多,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名好官的话,那么,就不要考虑太多私事,否则做官就等于做奴隶,一辈子被人骑着,倒不如做点别的。

打好底子,方能无敌

基础,乃建房之根本,做人处事如建房,夯实根基为必须。

官场上也不乏“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之人,然而,真要立身立命,必须有底子才可。

在晚清历史中,曾国藩可谓是清政府的顶梁柱!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顶梁柱,是因为他的基础打得好。这基础既包括学问基础,也包括“民心”基础,下面来看学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