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67

第67章 后世遗风(2)

而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在湖南老家默默地为曾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直到死去。曾国藩死后,家人把他与欧阳夫人一起合葬在了湘西平塘伏龙山。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经常逛书店的人一定特别熟悉一本书,那就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他繁琐峥嵘的一生当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处理一些大事。可是,曾国藩却从来没有忽略过对自己家属和子女的教育。曾国藩的这一个好习惯估计应该和他的爷爷分不开,因为在本书里我们已经介绍过,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为了让自己的后人有出息,十分重视后代的教育。曾玉屏出身小地主阶层,由于经济原因,他并没有完全摆脱耕种劳作。为了教育后人不忘本,曾玉屏将自己的发家经验总结成了“八字,三不信”。

其中,这8个字分别为:考、宝、早、扫、书、蔬、鱼和猪。这三不信是指: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

这后“三不”,大家估计还能看出是指不信僧人、迷信和医药的意思,而前八字,让人看了却一头雾水。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曾玉屏所总结出来的这8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考,其实就是指要记得虔诚地祭祀祖先;宝,是指要注重和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早,就是指每天早早地起床;扫,是指打扫房屋和院落;书,很显然一定是指要多读书,多积累学问了;蔬,就是指要学会自己种菜;鱼,就是说要注重养鱼;猪,肯定是要注重养猪了。

从曾玉屏的这八字家训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家在曾国藩以前都是比较注重劳动和生产活动的。怪不得,曾国藩后来做了一品大员却依然保持着农夫的气质。

曾国藩算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要是换了别人,做了大官以后,谁还会教导自己家的孩子要懂得养猪、养鱼,种菜等农活呢?可曾国藩就偏偏喜欢这些活计,他在北京复习考试的时候还时常托人从老家带咸菜吃呢。

曾国藩成家以后,经常给妻子和女儿们布置家庭作业,她们的作业内容就是每人每个月要缝制几双布鞋,曾国藩有时常抽样检查。

看来曾国藩对家人的教育也是相当费心的,其中最费心的一定是教育儿子了,因为曾家的儿子将来一定要做大事的嘛!

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他常年在外打仗,两个儿子大多时间都要和妈妈一起生活,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地域的问题放松对儿子们的教导,曾国藩经常往家里寄信教育儿子们。

后来人们把曾国藩寄的家书编成了《曾国藩家书》,也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卖得很火的一本书。

人们之所以争相购买《曾国藩家书》,主要是因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不仅细致入微而且非常行之有效。大家都想通过学习曾国藩的教子方式,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一代大家。

曾国藩家书总共有1000多封,保存到现在的只有330多封,经后人整理以后,把它们分为了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10大类。

其中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劝学类和修身类。在劝学类中,曾国藩指出,做学问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读书做学问,首先要以明理为目标,不要以升官发财为目的,不然,一个人的内心就会太过功利,就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其次,曾国藩指出,读书学习要有方法。如果学习不用方法,那么一个人就很难在某个领域得到突破。

再次,曾国藩指出,学习要有志向、有恒心,能吃苦。曾国藩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这就跟他爷爷的遗训不迷信是一致的。曾国藩这么说的目的也主要是告诫儿子们,不要因为做学问没有太大的收获就怨天尤人,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当然曾国藩不仅是这么教育儿子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该算是做得比较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后来都成了大家。

在修身类中,曾国藩指出首先做人一定要谦和、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儿成就或是出身就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优越的样子,这样很可能会招来麻烦。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从小在北京长大,由于当时,曾国藩正受到道光帝的赏识,经常升官,所以曾纪泽就染上了一些纨绔子弟的习性。曾国藩发现以后就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其次,曾国藩指出,在生活上一定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浮夸。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此外,曾国藩的家书行文自由,语言平和中肯,非常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不仅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曾家后来的人才也层出不穷,比如,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曾孙子曾宝荪、曾约农也分别成为了教育家和学者。

由此看来,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的确有两把刷子,《曾国藩家书》更是非常值得一看。

从曾国藩给家里写的这么多封信当中,我们猜想,曾国藩一定很喜欢写字。而且事实上,曾国藩在毛笔书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曾国藩的书法

曾国藩的一生,虽然有很多时间不能自己自由支配,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练字,他在教导儿子“读书之法”时指出,做学问就要“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其中,“写”也就是练字,也就是指书法。

曾国藩不仅注重教导儿子练书法,他自己也常常练习书法。曾国藩不仅在写奏折的时候,写字十分用功,就连他平时写日记的时候,或是往家里写信的时候,都是用楷体或是用行书来练字的。

由此看来,如果没有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和毅力,曾国藩不一定能够练得一手好字。看来,书法在于勤练,没有勤奋打下基本功,一个人想要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应该说是很难的。曾国藩的书法正是得益于他的勤练,但是,练习书法不仅要勤下工夫,还要方法得当。正如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所说的那样,做学问首先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对,那么你就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曾国藩在回忆自己练习书法时说:“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虽然,曾国藩在小时候练书法时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曾国藩的书法并非如他自己所说的“无所成”。

事实上,曾国藩的书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笔画沉着有力,运笔挥洒自如,起笔雄奇有力,收笔淡远自然,用笔严谨规范,又不失活泼,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曾国藩指出,想要练好书法,首先要学会拿笔,他说:“作字大约握笔宜高,能握于管顶者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习,若握近毫根,则虽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

当然只学会了用笔,还要学会结体,所谓结体就是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曾国藩指出:“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曾国藩练习书法时,最初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当然也是最传统的练习毛笔字的方法。

但是,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光学会用笔和结体还是远远不够的。曾国藩指出,我们还需把古人结体的方法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用他的话说就是:“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同时曾国藩还指出:“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看来书法一旦和实践结合以后,很快就可以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就拿曾国藩来说,从性格上来分析,曾国藩是一个个性稳重、心思巧妙的人,而他的字则是“刚健”和“婀娜”的统一体。这刚好和曾国藩的品性相匹配,真是字如其人。

此外,曾国藩在书法方面还非常注重墨色,他在教曾纪泽书法时说:“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最后,曾国藩认为,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只有勤奋练习一条路可走。

他曾告诫子弟:“习字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经受一段“手愈掘,字愈丑,意兴愈低”的折磨,但是,只有坚持下去,“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看来,学习书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现在就开始学着曾国藩临摹字帖,然后,按着曾国藩的指导循序渐进,那么最后你的书法一定会取得一定的突破。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虽然打仗占据了曾国藩大半的时间,但是,在曾国藩的骨子里,他更希望人们把他当做一个文人来看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文人,否则,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

所以,曾国藩的一生都十分重视做学问,哪怕是带兵打仗,他都不忘时时读书做学问,曾国藩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例如:《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曾国藩日记》《奏议》《曾国藩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为学之道》《五箴》《挺经》《冰鉴》等。

其中,《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大都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写的。这两本书真实地记载了曾国藩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曾国藩与家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内容,因此它们就成了现代学者们研究曾国藩和清末历史的重要依据。

《曾国藩日记》记载了曾国藩做学问所经历的过程,它对研究曾国藩的文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家书》主要记载了曾国藩在打仗过程中与家人的书信来往,其中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在前文讲得很清楚。

著名学者唐浩明曾称赞说:这本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由此看来,它的收藏价值和学习价值都非常高。此外,曾国藩的著作《挺经》和《冰鉴》也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备受人们的关注。

《挺经》也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完成的,有人说它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看来这是一本非比寻常的著作。

曾国藩在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几经沉浮之后总结出来的为官之道,后人常说的一句话:“为官要学曾国藩”,就应该是从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

那么,《挺经》这本书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发现,“挺”就是指用精神来克服困难的意思,《挺经》一书从字面意思上讲也就是克服精神困难的经典著作。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曾称赞《挺经》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

后人更是把他视为做官的指导手册,对之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冰鉴》则是一本相术书,《冰鉴》意思是以冰为镜,能察秋毫的意思。

曾国藩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看相理论。

《冰鉴》全本书短小精悍,却句句经典,对人本质的把握非常精准,是每一个学习相术的人的必读之书。

曾国藩的这些著作不仅从内容上讲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从文字表述上来讲也很具有文采。

除此之外,曾国藩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历史学者曾把曾国藩称作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