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50

第50章 天国覆灭(4)

他们要坚决拒绝这支外援军。曾氏兄弟这么做是不是太霸道了?再说了攻打天京本来就不是湘军自己家的事,而是清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让谁来攻打,还不是清政府说了算?曾氏兄弟有什么权利干涉朝廷的决定呢?

可是,对于一个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的政府来说,它的决定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分量。在这战乱不断的年月,谁手里有兵,谁能砍死别人,谁就有发言权。所以,曾国藩得知清政府的意向以后,立即上书两宫太后,这些战舰绝对不能自行接近天京,就算要派他们来助攻也得绝对服从我的调遣,否则就不能让他们来。原因有二:

一、攻陷天京城,剿灭太平军是咱们的家事,如果让外国人自行来助剿,那就显得我大清也太无能了,连家事都要靠洋人来摆平,这要是传出去,咱大清的脸往哪儿搁呀,到时候,各国外侵就会觉得大清更好欺负,就会更加猖狂,所以就算让他们来,也要听从咱们的指挥。

二、洋人来中国的目的就是获取经济利益,现在听说天京城内金银如山,他们更是垂涎三尺,要是让他们来攻打天京,那么天京城光复以后,谁能保障他们会安分守己呢?而且,从外侵助攻苏州、杭州等地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远远不只是在上海等沿海各地发财,他们还想把手伸到大清腹地。所以不能调他们前来助攻。

从曾国藩的分析来看,的确很有道理,只是他的这番道理说得更加冠冕堂皇,掩盖了自己的私心。事实上,曾国藩千方百计地阻挠助攻,更大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湘军攻陷天京城的决定首功地位和独吞天京财富,而清政府在作这项决定的时候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曾国藩陈述的理由,清政府都很清楚。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他们要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来作决定。

首先,现在天京城岌岌可危,攻下天京是早晚的事。可是,天京攻下以后,十几万参与攻打天京的民兵(湘军)怎么办?让曾国藩继续带领吗?拥有这么多汉人的军队会死心塌地地听从清政府的调遣吗?万一他们趁机造反怎么办?

如果派购置的军舰镇守在长江上,就是湘军造反,至少他们也可以抵挡一会儿,如果他们不造反,又不愿自行解散,也可以依仗这些军舰震慑他们,强令他们解散。否则,清政府靠什么养活这么大一支军队?

其次,如果清政府不加干涉继续靠湘军攻打天京,那么看现在的形式,湘军一时半会儿还打不下天京,这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天京城的人都饿死吗?就算湘军能在短时间内攻下天京,那么谁能保障,湘军会乖乖地把天京的财富全部上交给朝廷呢?

这些都是清政府要考虑的事情,所以清政府并没有因为曾国藩提议而要改变决定,而且私下里已经同李泰国达成协议,如果阿思本舰队能够单独攻下天京,天京财富70%犒赏洋人,其余30%归清政府。如果阿思本舰队同湘军联合攻下天京,那么,清政府的30%不变,他们双方各得35%。

协议达成以后,很快曾国藩就得到了消息,针对清政府的这个分赃协议曾国藩更是大为恼火,这是什么协议!凭什么要这么抬举外国人,而牺牲中国人的利益?再说了就是湘军最终没能攻下天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怎能如此无视湘军的存在呢?

这就更坚定了曾国藩要踢走阿思本舰队的决心。可是清政府并没有因为曾国藩的反对而停止跟李泰国的交易。但是这场交易并没有像清政府想象的那么顺利。

原本清政府只是想通过李泰国的手购买7艘军舰,同时招募一些技术和训练水兵的教练。让清政府生气的是,李泰国竟然擅自做主,和英国海军上将阿思本签订了4年合约。在这4年里,整个舰队由阿思本全权指挥,阿思本只听从李泰国传达的清政府的命令,同时,他还让阿思本招募了600英国士兵充当舰队水手。李泰国的背信弃义让清政府十分气愤,这样一来,阿思本舰队就彻彻底底地成了洋人的舰队了,只是这舰队是大清掏钱买的罢了。收到这样的消息曾国藩立马上书恭亲王,表示洋人欺人太甚,如果接受了李泰国这么不可理喻的做法,那么大清海军的权力就等于拱手让给了洋人,这就更方便洋人对中国的侵略,所以宁可选择扔掉购买军舰的银子,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舰队。

权衡利弊之后,清政府决定退回阿思本舰队,结果只得到了50万两银子的退舰费,而当时刚好又赶上湘军闹饥荒,于是,清政府就把这些退款拨给了湘军。

然而,清政府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不是平白无故就让湘军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同治三年初,李鸿章的淮军联合英国“常胜军”已经攻下苏州、常州,左宗棠的左系湘军也已联合法国“常捷军”攻下了杭州。天京周边的地区也已经被攻下,各军已经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所以,清政府拨50万两退款给湘军,就是让他们迅速攻下天京不要拖拖拉拉。

可是,站着的人说话不腰疼,湘军又何尝不想尽快攻下天京城,再说了,老拖着攻城不下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更何况,现在各地战事已经基本平息,谁不知道天京城内金银如山,有手有脚的谁不想捞点好处呢?

好处都让别人捞去了,难道要让湘军将士们去喝西北风吗?凭什么!所以,为了独吞天京财富,为了大功独占,湘军将士们,冲啊!

淮军来了

随着阿思本舰队被遣退,天京周围各地战事平息,天京城很快成了全国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了各路军进军的焦点。

其中,第一个向天京伸手的正是曾国藩的心腹李鸿章;打下常州以后,江苏各地基本平定,杭州也差不多在左宗棠的控制之内。

反正淮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李鸿章就向自己的老师请示,我们淮军现在天天闲着没事干,有人说,我不顾师生情谊,看着老师久攻天京不下,还不去帮忙,是不是太薄情了!老师,您看我现在带兵过去合适吗?

曾国藩一看李鸿章的信就明白了十分,李鸿章虽然把话说得很客气,而且也为自己出师找了一个十分仁义的理由,可是,他心里想什么的那点事,能瞒得住曾国藩吗?

不过想想也情有可原,眼看着太平天国这只老虎寿终正寝,谁不想过来揩点油呢?可是,这李家二公子做人实在太滑了,想当初曾国藩满怀着希望把他调去上海,可是,到了上海以后,他都干了什么事?湘军饿肚子的时候,找他借点米都那么小气,现在,看着湘军守着一堆金银财宝眼红了,也想来点沾光,真是痴心妄想!

可是,这话曾国藩只能自己在心里想想罢了,毕竟咱是读书人,读书人讲究情义,讲究体面。于是曾国藩就回复李鸿章说:“小李呀,你看这事,是不是应该先请示一下太后呀。假如你带大军跑我这儿来了,太后万一要派你去干别的事怎么办呀?你还是先问问太后的意见吧。”

给李鸿章写完书信,曾国藩迅速赶往曾国荃的大营,告诉曾国荃把雨花台大营看好了,凡是李鸿章的人,统统拦在外面,不要让他们接近天京城。李老二想抢咱哥俩即将到手的财宝?门儿都不能让他找到!但是,李鸿章也不是吃素的,不让我的湘军过来,那我就鼓动英军过去,看你们姓曾的怎么收拾。遗憾的是,曾家兄弟就是够强悍,英军跑到了天京却被事先埋伏好的湘军给截在了雨花台以外。曾家兄弟够狠!够强悍!

可是等曾国藩回到安庆英王府以后,又后悔了。现在全国都在盯着天京,就算现在李鸿章不来,以后谁也保不住会有什么王鸿章、赵鸿章跑来天京“助攻”。李鸿章虽然可气,不过多少他也算是自己人,与其以后让别人占了便宜,不如卖个人情给他。再说了,曾国荃围了天京两三年了,也早已心力交瘁,万一他再累出个什么病来,自己怎么向死去的双亲交代呀?不如让李鸿章调兵过来。

于是,曾国藩又急电曾国荃,商量一下是否有必要让李鸿章过来分一杯羹呢?曾国荃是什么人?那是个看见了金银财宝就眼红的人!他表示,一定要单独拿下天京,天京城的财宝他志在必得,谁也别想惦念!

李鸿章,一个爱耍小聪明的老滑头,曾国荃想起陈米的事就来气,真想当面啰唆他一顿,可是现在他还不想看见李鸿章。

在曾国荃的强烈建议下,曾国藩又给李鸿章去了一封书信说:“小李呀,这些天还算清闲吧,你要在上海待着实在没什么事做的话,就来天京吧,咱们一起攻打天京。不过我们湘军这边粮食还是不够吃呀,你能不能从淮军的粮饷里分一半给我们呢?如果你能慷慨解囊,那我们就太欢迎你过来了。”

这封信分明是在戏弄李鸿章,虽然淮军粮饷充足,但是平分粮饷的条件李鸿章是不会答应的。再说了,李鸿章真要去天京也不是你们曾家兄弟说了算,毕竟现在的天下还没姓曾。

可是,学生怎么能向老师说出这样的话呢?不去就不去吧,待在上海不是很好吗?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干嘛非要去趟那浑水呢?于是,李鸿章回了曾国藩一封信说:“恩师呀,学生近来琐事缠身走不开,什么时候有时间一定抽身过去。”

这下曾氏兄弟放心了,李鸿章委婉地表示他的淮军不会去天京“助攻”。淮军这支虎视眈眈的“恶兽”算是摆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