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那些事儿
19671700000043

第43章 前线的战事(1)

上海危机

慈禧成功地夺得了大清政府的最高统治权,下一步她要做的就是收拾咸丰帝留下的烂摊子。

眼下,西南连年灾荒,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南边太平军闹腾得大半个中国不得安宁,想想都让人头脑发蒙。

但是,面对这一切,慈禧不会蒙,她很清醒,也很明白,她的目标就是一一消除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杜绝一切让她不高兴的事情发生。现在她要做的是先找一杆好使的枪。

这杆枪她注视好久了,就是湘军。但是她很清楚,这杆枪如果用不好很可能会走火伤到自己,所以,她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让这杆枪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替自己消灭敌人,又伤不到自己。

而就在慈禧紧盯着湘军的这段时间,湘军攻下了安庆。为了向朝廷邀功请赏,曾国藩曾多次上书朝廷弹劾江浙一代的重臣。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此在江浙一带安插自己的人,好为自己在这些地方站住脚作打算。

针对曾国藩的这种心理,慈禧在考虑对策的时候很慎重。因为慈禧太后很清楚,如果想要重用湘军就得给他们一定的好处,如果不给他们甜头,恐怕他们以后不会乖乖地听话。但是,如果给了他们名分,他们依然不知好歹,恩将仇报,继续造反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不得不防的问题,但是慈禧就是慈禧,她自有她自己的妙计,那就是分化湘军。把原来躲在曾国藩影子下的能人、牛人都找出来,让他们分别成为各地的头目,这样的话,出于对自己私利的考虑,他们就不会完全听命于曾国藩。

慈禧太后的妙计果然高明,她利用的就是人性致命的弱点——自私。但是,有私心并不能代表他们会因为利益关系跟曾国藩翻脸。如果提拔了他们,他们依然誓死服从曾国藩的话,那么慈禧太后不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所以,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提拔他们的举动都无异于在赌博,可是不赌行吗?大清现在没有太多有战斗力的军队可用,明知是在赌博,慈禧也只能冒一次险,赌上一把。

她下的赌注是:全面提升湘军中有能力的师爷、将领和与湘军关系密切的大臣。赌的是:湘军不会向她倒戈,不会走向她的对立面,不会成为她的敌人。

至于赌这一把的胜算有多大,慈禧心中也没底,她现在能做的也只有祈祷自己能够在这场赌博中大获全胜。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1862年11月20日),清廷下旨,命令曾国藩管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务,该四省“省长”、提督以下文武官员皆由他节制。

而且根据曾国藩的提议,朝廷对东南各省的官员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调湖北“省长”李续宜为安徽“省长”、任命左宗棠为浙江“省长”、沈葆桢为江西“省长”、李鸿章为署理江苏“省长”,彭玉麟为安徽“省长”。

此外,早在几年前,曾国藩的许多部下都早已升了官,杨载福已授福建水路提督(相当于现在的水军司令)、骆秉章升为四川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刘长佑为广西“省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毛鸿宾为湖南“省长”,曾国荃、刘蓉、李桓、蒋益澧等将领也都早已升迁为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务和民事)。

接到这样的旨意,湘军安庆大营内一片欢天喜地,那些在湘军中混了这么多年的弟兄们终于有出头之日了,但是有一个人却不那么高兴,他就是彭玉麟。

为什么?提拔他做安徽“省长”委屈他了吗?很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固执地不肯接受安徽“省长”的职位呢?

如果按照彭玉麟一直都在湘军内部掌管水师,希望能够继续做相关方面的工作来解释的话,也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深思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彭玉麟这么做显然是在抗旨不遵,一般情况下,被朝廷提拔为“省长”,换了谁都会立马三呼皇上万岁,感谢皇恩浩荡,而彭玉麟为什么不呢?

显然还是在怨这个官职不够大?不够气派?无奈,清政府现在又急着用人,也没工夫跟他们耗时间,所以只好改任他为水师提督(水军司令员)、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级别都在安徽“省长”之上,而且两个职位都是有兵权的重要职位。

从上述升迁令中,我们不难看出,此令一下,那么东南各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无疑都包揽在曾国藩手下了。这是和清朝有史以来的中央集权的政策相违背的,一旦曾国藩有二心,那么爱新觉罗家的政权可就岌岌可危了。

可是,谁让爱新觉罗家的后代越来越腐败无能呢?自己没本事只能找个有本事的人靠着。然而对曾国藩来说,坐到这样的一个位置上,是否就坐得悠然自得呢?谁都知道爬得越高摔得越狠,肃顺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曾国藩很清楚朝廷如此这般大手笔地调动各省的最高统领,必定另有深意,所以,曾国藩即使心中充满了喜悦,但是他也要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一旦被人抓住了小辫子,那麻烦可就大了。

然而在此之前,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上海告急,江苏金匮候补县长华翼纶突然从上海来到安庆,向曾国藩求援。

原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将上海划为通商口岸,而在当时,上海又是长江下游的富庶之地。所以,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强占租界,驻扎军队。

为了维护上海的社会局势,西方列强同清政府联手镇压了当时在上海势力比较强大的小刀会。而后,又为了阻止太平军占据上海,联合军曾要求太平军不得进犯上海周围百里以内的地区,虽然这个要求对于太平军来说显得非常无礼,甚至有点霸道。

但是,当时太平军正在忙着解天京之围,根本没空搭理上海的那支联合军,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于是,李秀成就和联合军约定一年之内不会进犯上海。

咸丰十一年底约定时间已经到期,而今,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也很想在江浙一代发展势力,而上海作为长江下游最富裕的地方,李秀成当然不会错过上海这块肥肉。所以,一年以后,他准备带兵攻占上海,而且,为了达到目的,他表示只消灭上海租界里的清军,而不会动外国人一毛一发。

虽然,李秀成的策略让人看了特别气愤,为什么中国人就喜欢打中国人?!但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分化对手的目的。

对于外国列强来说,只有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谁占领上海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最好,中国人自己打起来,让他们有可乘之机趁火打劫。

于是洋人让道了,驻守上海的清军就成了李秀成唯一的对手!大清八旗军?绿营军?手下败将,他们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更何况,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之前就曾手握几万太平军,在二次西征时,他又在武汉地区吸收了二三十万农民参军,再加上石达开部返回来的十多万太平军,李秀成所掌握的太平军绝对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试想如果这样一支大军开进上海,那么夺取上海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从各地跑路到上海避难的官绅们立马如坐针毡,谁愿意就这么等死呢?更何况他们手里还有银子。

有银子意味着什么呢?有银子就意味着不怕搬不到救兵,所以他们一边鼓动西方列强参战,一边开始急急忙忙地寻找救兵,到哪里寻找救兵呢?哪里的兵最能打仗呢?

援兵上海

如今的大清国护卫紫禁城的兵勇都不够,哪里还有多余的兵派给上海呢?看来,广大上海人民只能自救,只能自己找救兵了,纵观天下,能够发兵解救上海之危的估计只有一人。无疑,这个人就是曾国藩。好!就是曾国藩了。于是,上海士绅们表示,只要曾国藩能够派兵保住上海,他们愿意每月拿出5万两黄金作为回报。并表示如果曾国藩能够立即派出一支部队支援上海,他们愿意立刻支付20万两黄金作为报酬。清末士绅就是有钱。可是,有钱的人最怕土匪,土匪怕什么?怕军队,军队怕什么?怕没有粮饷,怕饿肚子。那么好,一个缺衣少食,一个缺兵少将,这两方的结合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曾国藩动了心,而且他的部下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很快就有人跑到了曾国藩的英王府,主动请缨带兵支援上海。这个人就是吴坤修,要说到他,我们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太平军的南王萧朝贵。当时,太平军从广西起兵之后,直奔湖南,萧朝贵带兵攻打长沙,长沙守军统帅就是吴坤修。后来,萧朝贵在攻打长沙时被吴坤修炮轰而死。由此看来,这个吴某人也确实有两把刷子,而且他向来跟曾国藩的关系很好。

但是,人都是自私的,曾国藩也不例外,想想20万两黄金,再想想遍地黄金的上海滩,曾国藩毫不手软地把第一个露出水面的人给拍了下去。

虽然曾国藩的拒绝很干脆,但是他的内心却很复杂。一,他很想通过此次援助上海,从而达到长期控制上海这条粮饷来源的目的;二,他很想给自己的九弟曾国荃谋求一个肥缺;三,他打算以援助上海为借口继续扩军。

如此一箭三雕的事情,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人来做。否则,找错了人,一定会后患无穷。对于这个人选,曾国藩一定得慎重选择。

于是,曾国藩觉得让自己的九弟亲自出马,可是,又怕李秀成太难对付。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爱徒李鸿章和九弟一起去上海支援,并派出湘军两千和淮军四千随行,可是即便如此,曾国藩还是不放心,于是又加派黄翼升率淮扬水师四千与之配合作战。

看来,曾国藩为了曾国荃的前途真是费尽了心思,可是让曾国藩郁闷的是,九弟根本不领情,他根本就看不上上海,他两眼一直都在盯着闪闪发光的天京。虽然曾国藩几次三番派人催他立即赶回安徽,然后担任援军主帅前往上海,但他丝毫没有要动窝的意思。

碰到这么一个九弟,曾国藩也真是没脾气。好吧,不去就不去,那就让李鸿章他们去好了。上海要援助,湘军的主要目的还是不能忘的,那就是进军天京,一举消灭太平天国。可是,到哪里调那么多兵呢?况且湘军刚刚经历过安庆苦战,人员伤亡了大半,所以,湘军迫切需要补充和壮大。

曾国荃在攻下安庆以后就立即回湖南老家招兵买马去了。可是,孩子要长成大人,少说也要10多年,像湘军这样每打一次仗就回湖南招募一次新军,就算湖南人再多,那么适龄的青壮年也被招募的差不多了,总不能抓些小毛孩上前线打仗吧。

所以,曾国藩必须开辟另外一条扩充实力的道路。于是他把眼光放在了民风强悍的淮安、徐州一带。他认为如果从这些地区招募一批新兵,然后按照湘军的练军体制加以训练,那么他们的战斗力应该不下于湘军。具体的想法有了,那么让谁去执行呢?

李鸿章,对!就是李鸿章,他不仅对这一代比较了解,而且他又是曾国藩的心腹,此外他还有丰富的团练经验,选他真是再合适不过。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心腹不假,但是,心腹和心腹之患只有一念之差。李鸿章真的会对曾国藩死心塌地吗?他会不会成为曾国藩的心腹之患呢?这个现在还不好说。

不过,两人虽然关系密切,素来以师生相称,但是,早在本书前面,我们在讲述曾国藩弹劾李元度时,就提到过,曾、李二人就发生过激烈的口角,致使李鸿章被迫离开了当时的祁门大营,流浪到了江西一带,后经曾国藩好友郭嵩焘的劝解,李鸿章才回到了湘军的大部队。

当时郭嵩焘是这么劝说李鸿章的,你小子虽有才华,却怀才不遇。如果,你继续留在湘军内部,曾国藩能给你一个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你何必要跟自己过不去呢?等到自己羽翼丰满了,你要到哪里去曾国藩可就管不得你了,到他求着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现在受点他的气也值得。

由此看来,曾、李二人的关系走向并不容乐观。但是,现在曾国藩必须重用李鸿章,不是为了李鸿章,而是为了他自己,他不得不这么做。

李鸿章回到江苏以后,立即带领当地的团练头子们加紧招募新军,并严加操练,这就是后来的淮军。由于曾国荃执意不肯去上海,无奈!曾国藩只好命李鸿章率2500名淮军连同黄翼升的四千水军从镇江出发,援助上海。后又恐新招募的淮军不堪一击,所以又加派太平军降军1000多人,令派湘军霆、吉等营的3000精英作为援沪大军的主力军前往上海。钱真是一个好东西,有钱人有时就是不一样,原本援沪大军可能要历经千辛万苦冲破太平军的防线,才能开进上海。但是,现在不用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钱。同治元年二月底,就在曾国藩的援沪大军准备开赴上海之时,上海那边早已等不及了,上海清军代表钱鼎铭用18万两白银雇了一艘外国轮船,分三批将援军风风光光地接到了上海。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一条自己当家做主的阳关大道,结束了他寄人篱下的尴尬生活。李鸿章解放了,自由了,他像一只被曾国藩放飞的雄鹰,不知道他飞走了以后,是否还会记得曾国藩。

李鸿章的重任

李鸿章率1万名救援军如空降部队一样,突然来到上海,立足一瞅,在这一望无际的上海滩上,不仅住着黑眼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还住着蓝眼睛、白皮肤、黄头发的洋人。

该修理谁、赶走谁、剿灭谁,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是亲人、谁是外人,这些可都得事先分清了,否则真要动起手了,拳脚枪炮可都是不长眼的,万一整死了哪位碰不得的要员,事情可就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