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19671400000015

第15章 不提供过多的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妈妈,快点把我的书包收拾好,不然我就要迟到了。”

“好的,妈妈马上就收拾,你别着急。”

“妈妈,我今天弄了一点墨汁到新裙子上,怎么办?”

“哦,等做完晚饭,再帮你清洗干净。”

“奶奶,我想吃苹果。”

“好的,乖乖,你坐着别动,我去洗一下,削完皮后再给你。”

“爷爷,我想喝可乐。”

“哦,冰箱里已经没有了。你等一下,我到楼下去买。”

“爸爸,这道题我不会做。”

“别着急,爸爸来帮你做。”

“爸爸,我们老师布置了一篇科普方面的作文,主要是写航空航天方面的,可我一点也不会呀!”

“没关系,这难不倒爸爸。我上网查些资料,然后整理好给你,不就是一篇作文吗!”

“爸爸,我们学校组织夏令营,去内蒙古草原,我想去。”

“没关系,去吧。我和你妈妈这段时间挺忙,没时间去照顾你。不过,我会让你小姑陪你的,她刚好有假。”

……

以上这一幕幕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在现代家庭里,由于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便聚“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去只有古代皇帝才享有的“特权”,他们现在也一一享受过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和放学时有人拎水壶、背书包,动不动就是专车接送……这种种享受,不管是不是该享受的,孩子们都一一“坦然”地享受着。

于是,生活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独立自主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这些孩子动不动就把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指挥”得团团转,如果哪方面没有“伺候”到位,不是哭、闹,就是耍性子,或以不上学相要挟。面对这种现状,许多父母都惊呼:孩子们怎么啦?什么时候才能“断奶”呀?然而,他们却没有反省自己,孩子之所以事事依赖他们,这毛病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和家里其他人惯出来的。

当然,在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各方面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在做事还是交际处世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但是帮助和指导应该是有限度的。如果事无巨细,一概包办,则会使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时间一长,还会形成依赖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一旦离开了外界的帮助,便会茫然失措,寸步难行,甚至还会引起忧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由此可见,依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都是极为有害的。而要预防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向他们灌输独立自主的思想,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属于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事情。当孩子没有依赖的“拐杖”时,他们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用更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如果父母长期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是不理智的,这就好比把孩子放在浅水池里,一刻也不松手地托着、护着,那么这样的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自己去游泳的。同样的道理,父母只有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让孩子从小扔掉“拐杖”,他们才会独立去行走,才会在遇到困难的事情时,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等、靠、要。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比那些依赖性强、没有主见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教子心经

1.免去孩子的各种“特权”

爱默生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撤掉”孩子座椅上的软垫,让他坐硬木椅子或站着呢?或许这样孩子就有可能为了让自己坐得舒服点而去行动,去发挥自助自立的精神,不再依靠任何人。当父母逐一免去孩子的各种特权时,孩子明白自己没有“靠山”、没有“后路”后,就会自动抛弃心里的那根“拐杖”而独立行走。小铭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小铭的爸爸、妈妈平常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他,就把10岁的小铭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并在那里上学。

一次,妈妈利用出差的机会去看望小铭,她发现小铭放学后进门时空着手,书包在接他的爷爷背上。进门后没有换鞋就往沙发上一坐,爷爷赶忙为他拿来拖鞋,蹲在地上为他换鞋;奶奶则从冰箱里拿来雪糕递到他手上,小铭坦然地享受着这一切。

“小铭,你怎么不自己背书包、自己换鞋、自己拿雪糕呢?怎么能够让爷爷奶奶侍候你呢?”妈妈问。

“怎么啦,是爷爷奶奶自愿的。”

听到小铭的回答后,妈妈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晚上等小铭睡了后,她认真地和两位老人进行了沟通,请他们以后不要给小铭“特权”,他自己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两位老人在小铭妈妈耐心的说服下,终于意识到自己“全方位”为孩子服务确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他们从第二天起就不再为小铭“代劳”他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了。一开始,小铭还有些不适应,并以哭闹来反抗,但爷爷、奶奶坚持要他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时间一长,小铭就逐步克服了以前的那些依赖心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可见,免去孩子的“特权”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2.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她认为,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可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结果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烦恼越来越多,所受的挫折也越来越多。媒体上就曾报道过许多这样的事例:某“神童”13岁上大学,后又到北京某院校读研,但终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被劝退;某大学生获得去国外深造的全额奖学金,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而不得不放弃……

两个本来极有发展前途的孩子,为什么会遭此命运呢?回顾他们的成长之路,不难发现他们有这样的共同之处:父母包办太多。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孩子只要成绩好即可,其他事情父母代劳。当孩子上小学后,他们还为孩子洗澡、穿衣服、整理书包……孩子在这种全方位的服务下,也只有一个想法:自己只管学习,其他事情一概都不用做,结果最终成为高分低能儿。孩子不但在父母“爱”的滋润下没有茁壮成长,反而在“爱”的庇护下成了一个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一事无成的人;而那些从小得到独立性锻炼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各自的行业里都能成为领军人物。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又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

3.对孩子独立自主的表现予以肯定和支持

当孩子不用吩咐就主动地做一些适合他那个年龄阶段的事情时,父母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当孩子主动提出要做某一事情时,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父母要支持。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孩子确实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父母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或帮助,但切忌说“算了吧,还是让我来”或“我早就知道你会干不好的,以后就别再逞能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就会遭受到打击,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以后遇事就更不愿意主动动手或动脑,完全依赖他人了。

4.教育孩子的方法要科学

对已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在纠正的过程中要讲方法,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先要了解孩子依赖心理形成的原因,才好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比盲目管教要有效得多。比如,许多孩子上学前都是由父母来收拾书包,父母动作稍慢了一点,就把迟到、落下功课等“罪过”全推到父母身上。面对这种情况,一位母亲就对儿子说:“收拾、整理书包是你自己的事,你不是说将来要当宇航员吗?可你现在连这点小事都不愿意做,将来怎么能做大事呢?”儿子听后,立马自己收拾书包去了。从那以后,他自己的事情再也不要家里人“代劳”了。

我们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

——邓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