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19670500000060

第60章 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2)

3.语用学的社会成分可以由语言功能不完备原理说明任何一个说明语言功能的理论系统,无论看起来是多么充分和完善,其实都是不完备的,要留待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去补充。几个证明是:第一,语用策略是不可穷尽的。第二,语言符号本身不是万能的,是有缺陷的。

认识到“功能不完备原理”积极意义之一是,便于我们抓住语用学的实质与核心内容。

语言功能不够对付交际怎么办?拿社会行为去补!语用功能这一套系统是完全建立在社会行为之上的,语言符号关系之外的,具体地说,完全建立在人和人文网络对语言干涉的基础之上的!

语用功能的理论系统的维持,靠的是语言系统之外的人(自然的人)

及其社会这两个系统(组成社会人文网络)对语言的缺陷的补充。这就是语用学的实质。承认这个实质,就能理解为什么语用学还可以又名“人文网络言语学”了。

请看,语用学的几个根本的理论要点,无一不是在人或人组成的社会那里生根:语境和语境对话语的干涉:这里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都是在人那里生根的,不是在语言符号中早就藏好的;附着于人的符号束及其对话语的参与:这里的符号束,除开伴随物,就是由人的脸、手、身体出发的信息,声气息更是人发出的生命信息。这些生命信息是语言在使用中人加进去的,也不是在符号中早就藏好了的东西;智力对话语的干涉:智力就是人的属性,更不是语言符号的事儿;语用策略更是人使出来的,不是符号本身的属性。

二、语用学的语言成分

能不能根据“语用学就是人文网络言语学”的命题得出结论说,语用学干脆就是社会学家的事儿?不能。语用学与语言符号毕竟是息息相关的。

多于话面的意义毕竟要从话面上即符号上出发,然后才是语境上的推导。

语境干涉也只能是对语言符号的干涉,不能干涉空中楼阁。

附着于人的符号,在言语活动中,也只是一种参与,不是主角。主角是语言符号。

智力干涉,是人的智力对语言符号的干涉,没有了语言符号它干涉什么?

语用原则与策略虽是社会网络干预的结果,但表现出来的主要行为毕竟是言语行为———以言行事。“言”是基础。

语用学的体现关系中,句法体现,是符号的排列关系;文学体现,首先要是文学,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翻译体现,首先要的就是两种语言符号,然后才能谈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如此等等,我们的结论:语用学的本体是从语言符号出发的。

三、西方语用学定义的缺陷

我们业已知道构成汉语语用学的主体是语境干涉、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参与、智力干涉、语用原则与策略、语用的体现关系等等。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主体部分打通一看,特别是将语境干涉、语用策略和功能不完备原理串起来深入地思考,就会发现原来没有想到的东西。首先是语境体系和人文网络的挂钩,然后发现语用策略竟然全是非语言因素,再后就得到“功能不完备原理”的说明,最后得到的便是本书的副题:语用学可以叫做人文网络言语学。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无意义的发现。

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语用学基本上是以“符号与解释人的关系”为语用学定义的出发点。当然还有别的一些定义,如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语用学应定义为对语言(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性综观”。当然,这些定义各有见仁见智的观点。但蹊跷的是,沿着这样的定义与几个特定的研究基本单元(如“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走,却发现不了语用学原来也是人文网络言语学。因为这样的定义不能引导研究者发现语用学里的非语言成分,即社会成分。是的,这样的定义不能将社会成分赫然突出在研究者面前。原因何在?一旦进入交际,符号与人的这对关系被更紧迫、更现实的(说话)人与(说话)人的关系掩盖起来,符号与人的关系就陷入隐蔽状态,人与人的关系凸现出来。而语用学是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所以,语言只要进入真正的使用状态即交际动态(communicative dynamism)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总是要盖住符号与人的关系(人文网络于是就这样扩张开来了)。所以,只要你盯住符号与人的关系这个定义不放,就不容易发现人文范畴里的因素。

但是,《汉语文化语用学》却不同了。它肯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原则与策略之后,发现语境、附着于人的符号束与说话人的智力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接二连三地发现了三个明晰的范畴:语境干涉、附着符号束的干涉与智力干涉。越是充分展开这三个范畴,越是清楚地看到语用学中的非语言成分:社会语境与语用策略(当然语言成分是依然存在的东西)。顺理成章的是两套定义。窄式定义: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宽式定义: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这样的一套定义给了社会成分(如语境)充分的地位,为最后发现语用学是社会人文网络言语学打下了基础。

在讨论了语用学的社会成分与语言成分之后,我们确实可以打这样一个譬如:有人从社会网络那里开挖打地道,又有人从语言运用那里开挖打地道,结果两个地道口在语用学那里汇合。

这个譬如是说,研究语用学的人必然要走到社会人文网络那里去。研究人文网络的人,也必然会发现语言这个通道口。我以为这个估计是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