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19670500000059

第59章 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1)

四、语境与会话

语境与会话的关系,我们在语境中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只是小结式地提出纲要,以便引起注意。

语境要求对话时的语气、语调与语境和谐一致,否则要犯策略上的错误。

语境要求注意对话的场合(自然空间与人文网络)。语境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话对象使用不同的策略。语境是对话中成分省略的前提条件。

这一章是全书的结论。

一、语用学的社会成分

深入地研究语境特别是社会语境对话语的干涉、语用策略和语用功能不完备原理之后,特别是将这三者打通之后,就会有一种豁然洞开的领悟:语用学,说穿了,就是“社会人文网络言语学”。下面从两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回顾,看能不能让我们走向这个结论。

1.我们已经论述过,非语言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实际上就是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等对人使用语言符号上的干涉。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人文网络干涉你的话语。“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是不存在的、一厢情愿的愿望。事实上,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想在什么时候说就在什么时候说,不能想在什么地方说就在什么地方说,不能想对什么人说就对什么人说。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顾及这顾及那,看人的脸色,不断地改变初衷。我们在做语言环境的奴隶,不折不扣的奴隶。我们是在受非语言环境的左右,也在受语言性语境(上下文)的左右。社会关系、文化传统、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物质环境与自然力量组成了一个恢恢的天网,人不过是自以为自由的网中之鸟而已。这恢恢的天网,就是社会人文网络。网络里的各种体系(村落体系、城镇体系、交通体系、市场体系、政治体系、思想体系等等)、各种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和各种关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氏族关系、供求关系、人际关系、敌我关系等等),在每一个瞬间都对我们的话语强加了极为复杂的前提与限制。这个社会人文网络每每在你说话的时候“说话”并且“算数”。

老实说,对话中引起交际失败的“危险”,并非来自语言问题,而是人文网络的问题。人的自我,舍此网络不能成立,人也不能脱离网络独自兀立。人的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为所应为。为什么?说到底,是因为符号系统与意识形态“相互重叠”(马克思语),而人又是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

下面,我们不妨将本书引证过的重点论断再强调如下:钱钟书:“文网语阱深密乃尔。”文字与言语本身织成了一张密密的网,也形成了一口深深的井,人陷其中,横竖不能自拔。他说的是语言与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渗透,说得简明却透彻。

海德格尔:“语言乃存在的家园,人则居住在其深处。”这不是说人深陷语阱中么?

卡西尔:“人从自身的存在中编织出语言,又将自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

福柯:“你以为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话在说你”就描写了话在“治你”或者“你被话治”的情形。

维特根斯坦:“语言是一座遍布歧路的迷宫。”

哈贝马斯:“语言交流方式受到权力的扭曲,便构成了意识形态网络。”注意:权力不仅可以扭曲人格,还可以扭曲语言交流方式。

所以,我以为,从社会语境对语言符号的干涉中,我们看语用学,它简直就不是符号体系上的事,而是与人有关的语境体系上的事(即社会人文网络上的事)。我们说过,只有这样看语用学才不至于隔靴搔痒。

2.语用学的社会成分的第二个方面是,使用语用策略的全部情形都是顺应社会语境干涉。现在具体地看看下面的语用策略。语用原则和策略,与其说为了交际成功,倒不如说是为了寻找出对付社会人文网络(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等)对人使用语言符号上干涉的办法。说白了,语用策略是受了人文网络的强迫而采取的应付措施;是承认不能自拔于文网语阱就干脆适应它的求生策略;是各种体系、制度和关系干涉出来的无可奈何的措辞;是“话在说你”式的话语。因此,第五章所讨论的一切语用策略举例都不是别的,就是对付社会语境干涉的防范措施。

“得体”策略是什么?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在适当的地点,说适当的话。吕叔湘(1986)说“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用另一种说法。”古人要求“拟(量度一番)之后而言”(易?系辞上),还要求慎言、忠言。孔子固执地坚持“正名”主张。刘勰主张“宜言,允,允集,有度,不要择言(过头话)。”如此这番,都是为了现代人要的风度或古代人要的君子仪态,落实到不得罪人,在社会上立得住,避免在人背后受“否”不受“臧”。如此说来,语用得体策略就是为了做人得体,而并非真正为了语言本身得体。这不就是指的言语行为中的社会成分吗?“谢绝夸奖”策略是什么?表示谦虚,把自己降低到某个程度,好让对方心理平衡,让出光荣与对方共享,这也是从如何做人着眼的。“虚抑实扬式的恭维”又是什么样的策略呢?话面是在批评对方,他听了还乐滋滋的,“我可要代表大家批评你了:你把身体累垮了,是我们单位最大最大的损失。”这更是在圆圆滑滑做人,天衣无缝讨好。那么,“把对方当第三者”策略,对张三说,却是暗中让李四听,这其间的微妙意蕴与指桃说李式的情结,也是在人的关系上做游戏。“把自己当第三者”也是一种语用策略,它用代名词指称自己,“小的不敢”中的“小的”算自轻自贱,“你欺负人”中的“人”语带责怨,“兄弟领教了”中的“兄弟”可以是自谦,也可以是软中有硬,“宝宝,是妈妈不好”中的“妈妈”却又是爱意欲滴,这些都是人与人关系的巧妙处理。“借第三者的口说出自己的意见”策略,一是为了表示意见的客观性,二是为逃脱责任留下后路,这也是一种处事学问,而不真是语言符号上的操作。“各种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伴随”策略,一听就是为了讲礼貌,为了行为规范、社会道德、公共关系上的适应,使主要言语行为得到缓冲,体现了中庸的道德传统。“运用权威”也是一种语用策略,礼貌是策略,不礼貌未曾不可以为策略。重要的是要符合权势身份,要看准了对方比自己在权威或地位方面要低这一点。运用———不一定是“耍”———权威破坏了礼貌策略固然是一个方面,但用足了权威也可以使说话更有效果,达到说话目的:师对生、父对子、官对兵、上对下等等的说话不是权威运用得十足吗?这更是一种纯社会关系上的操作了。“回避”作为一个语用策略,它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答非所问,这个“某种目的”当然不会是语言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行事方便。“表面一致而事实否定”策略,是一种文化心态,先作出同意、赞成的姿态,再作出事实上的否定,“好是好,可是……”,“你这么说,用心是好的,可是……”“可是”后面便是事实上的否定。“以行代言的答复”:摇头代替否定,点头代替同意,摆手、摇手、招手、愤怒、皱眉、张开嘴巴、转过脸去、抬脚就走、拍拍口袋、摸摸脑瓜子、挠耳朵、眨巴眼睛、耸耸肩膀如此等等,都可以代表相应的言语行为,这更不是言语层次上的事儿了。“禅宗公案极端手段”作为语用策略,喝、棒(打)、拂、杖、烧(焚)、翻字诀等等,还有重复印证(循环论证)、反戈一击、引入歧途、答非所问等机巧,更是远离文字与语言。

“面相身势与话语和谐”一致,作为语用原则,是语用原则与策略中少有的不与社会人文网络“结盟”的成分。面相身势作为人的附着符号束,它与话语的配合,主要是一种生理反应。“假信息”策略的要点是,言语交际活动(口头、书面)中释放了非真实信息。为了蒙蔽、欺骗接受方面(听者和读者)的叫利害假信息。自己明知所发信息不真实,交际对方经启发也能悟出其假,但发出的一方照样发,接受的一方也不介意其假,或者不觉其假之害,甚至于觉得假比真好,乐意接受其假。这种在特殊的证实背景之下发出的能收到特殊效果的非真实信息传递,叫功能假信息。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生对绝症病人说的假话,病人心里明白,但照样乐意接受。功能假信息显然是对人际关系的顺从。且不说受利益的驱动有些人靠说假话过日子,就是一个诚实的人,为了人际关系,为了与社会和谐相处,总要说几句假话的。所谓“假信息”策略,以调侃的语气说,它们通通都是“狡猾狡猾的”;从积极意义上说,它们何尝不是人们求生存的适应策略呢?

“冗余信息”策略的要点是,对语言冗余信息(多余的、没有提供新信息的信息)表现出了容忍(其容忍度是指语言使用人运用、控制语义性冗余信息时所掌握的分寸)。释放或耐心地接受适当的冗余信息是必要的,因为有些情形下,它不是负担,经过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处理,冗余信息还会有很大的用途。不仅有用途,而且还能帮助人们顺当地、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人们对多余信息的态度是矛盾的:从交际的求简出发,要把容忍度降为零;从交际的求成功出发,要把容忍度升到某种程度。无论如何,人要在社会把自己安顿下去,不听不说多余的话(无新信息价值的话)恐怕是不可能的。

“容忍语用失误”策略,就是别人犯了语用失误(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正确,但他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你容忍。别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等等,你却原谅,这正是维护了与犯语用失误的说话人的关系。他冒失了,你不再冒失。你原谅了别人的语用失误,正是为别人原谅你可能的语用失误创造了条件。

现在我们可以问,实施某种语用策略是一个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行为问题?要回答好,不妨从反面问:不使用语用策略会怎么样?回答是,既会得罪交谈对方,又导致交际失败,那么,“得罪对方”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人面前不好做人,在人背后受到非议。比如第一条“得体”策略就是为了做人得体,而并非真正为了语言本身得体。这样看来,采取语用策略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行为问题。所以,我们说,回头看上述的一条条语用策略都不过是社会人文网络逼出来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语用学又叫“人文网络言语学”或者“人文网络说话学”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

以上是语用学的社会成分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