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汉语文化语用学
19670500000049

第49章 语用的体现关系(3)

四、研究语用介入句法有两种方法

第一,以语用学的范畴(定义、性质、规律、原则与策略等等)为参照系,到句式里去寻找这些范畴是如何介入句式的。这一节的六个小点就是用的这个方法。我要强调的是,不能也无法得出结论说,所有的句型都能接受语用的介入。

汉语句型有多少可以接受语用的介入?

先看看汉语的句型的全貌(见第227页的表)。

那么,有语用理据介入的句型有多少?这一节我们涉及的有:主谓谓语句、连谓式、“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可见,并非所有的句型都能接受语用的介入。我们只是试着看看,如何将本来就属于语用分析的内容从句法的规定中分划出来,以减轻一下句法的负担。

第二,按语用功能给句型分类。这只是一个感觉,作者相信可以一试。对句型作语用分析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项目。这样的“语用句法”不是对句法形成一个咄咄逼人的挑战,而是还句法与语用学一个本来面目。

从句型出发,一个句型可以表达多种语用功能,如疑问句可以表示:

(1)怀疑、惊讶(如“你能拿冠军?”);(2)自己推测出了答案,问的目的是让对方证实(如“现在三点了吧?”);(3)打招呼、问候(如两个教师某一日第一次见面,其中一个问:“刚上完课?”);(4)命令(如“你还不快走?”)。

反过来从语用功能出发给句型分类呢?从承担性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概括出“承担句”,表示将要干什么,如许诺、恐吓等行为。

从宣告性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概括出“宣告句”,表示改变世界上某种事态的行为。

从指示性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概括出“指示句”,有使对方做某事的功能,如建议、请示、命令等等。

从表情性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概括出“表情句”,表达对某事的情感和态度,如道歉、抱怨、感谢、祝贺等等。

汉语句型全貌

单句:

1主谓句———动句,无宾主谓句

动句,带宾主谓句

形句

名句(主谓谓语句分属)

附属:主谓谓语句

双宾句

连谓式

兼语式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2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句复句:

1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顺承关系

解说关系

选择关系

递进关系

2偏正复句———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假设关系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3多重复句———二重复句

三重复句

四重复句

4紧缩复句

从描述性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概括出“描述句”,描述世界上的状况或事件,如断言、主张、报告等等。(以上分类根据哲学家J.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

上面这些分类就是所谓“功能句法”。

比如,指示句中下命令这样的言语行为,有下列的语法句型可供对照:

(1)动词性非主谓句,如“不准吸烟!”

(2)疑问句,如“你还敢吸烟?”

也就是说,在“功能句法”的系统里,“不准吸烟!”是指示句,“你还敢吸烟?”也是指示句。

我相信这是可以一试的工作。这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第二节 文学体现

《庄子》《阿Q正传》案例调查

引言

语用学在文学中的体现,就是其范畴(如语境干涉、附着符号束和智力干涉等等)与规律(如语用原则和策略等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中的体现。

可是,散文、戏剧、诗歌没有语用学所要求的话语,因此不便作调查案例。记录了人物对话的小说正好在这个方面发挥作用。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典籍中,本书为什么选取《庄子》和《阿Q正传》作为穷尽性的调查案例呢?

《庄子》成书年代久远当然是一个理由。从历时的角度上选取调查对象是语言学经常采取的手段之一。按理说,兼具文学的典范性、历时角度与对话精彩这三个方面的长处的《红楼梦》本当是首选对象。可是,我们下面将用它的英文译本作为翻译的体现的范例,文学体现就只好不用它了。

选取《庄子》和《阿Q正传》作为调查范例,还有另外的理由。

《庄子》流传至今共33篇,内篇有7,外篇15,杂篇11。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庄子》难读。文字障碍重重不论,内容宽阔艰深,寓言寓得离奇,对话对得古怪。但是,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它的文学价值却又是最高的。它对宇宙的遐思,对人生的细察,对理想人格的刻画,对各种技艺的描写,令人百读而不忍释卷,这样的文学魅力,未必能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可以找到许多的可与之媲美的对手。其寓言的思想的光芒,比喻的技巧的多姿,议论的方法的奇妙,直到如今这追新求巧的时代,仍不失它的耀眼的光辉,仍可作为中国文学一个方面的典范。

但是,它的小说形态,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比较起来,却是初级的,尚未成型。庄周还没有这样的创作意识:用人物性格的刻画去表现他的那个时代精神。另外,兼具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与曲折的故事的篇章尚不多。因此,他的作品还不能充分体现成熟的文学形态。而鲁迅的《阿Q正传》刚好在上面两个方面作了恰到好处的补充。而且,《阿Q正传》作为现代文学的样本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古代,一个现代,刚好在历时的角度上满足了语言学研究的需要。

一、体现之一:整个作品的语用含义

一句话可能有多于话面的含义,一段话,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也会有多于话面的含义。以一篇一部文学作品而论,这多于话面的语用含义便是所谓的主题思想。

用语用学的观点来看,主题思想是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或者典型的人物形象的活动———不是作者自己直接出面用话语———告诉读者的某个思想,某个意念,某个精神。实,是人物形象,虚,是某个思想或意念或精神。但虚是比实更重要的东西。作品是否深刻,取决于虚。但是,作品是否吸引人,却取决于实。

现在,我们通过三个例子来看整个篇章(整个作品)的语用含义和整个作品的虚与实的关系。

庄例(1):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画师)皆至,受揖(接受了宋元君的揖谢)而立(各就各位);舐笔和(研)墨,在外者半(宫里站不下这许多人,一半人只好站在宫外)。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从容不媚)不趋(不向皇帝宋元君快步礼拜),受揖不立(不规规矩矩站在那里),因之舍(径直走到画室里去)。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裸露身体,盘腿而坐)。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

(《田子方》)

实,写的是两类画师。虚,庄子是想说出一个真理:靠恭谨献媚来讨好国君者,未必称职。真正胜任工作,有本领的人,却是自信、闲适、放松、不媚,旁若无人地进入角色,不靠献媚处身立世。这虚,就是这一小篇记叙文(故事)的主题思想,亦是全篇的言外之意。是作者没有写出来的东西。

庄例(2):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先去致意)焉,曰:“愿以境内(整个国家)累矣(相托矣)!”庄子持竿不顾(看),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竹器)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壳)而贵(让人敬拜)乎?宁其生而曳(拖着)尾涂中(泥泞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就如此,请自便)!吾将曳尾于涂中。”

(《秋水》)

人物形象已昭然,不必再论。那么,全篇未说出的语用含义是什么呢?做人不必被虚名所累。做官不过显赫一时,过平凡的日子却可以养生尽年。

鲁例(1):

鲁迅的《阿Q正传》,全书约有27300个字。它隐含着什么意思呢?

它隐含的意思,即它的主题思想,包含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鲁迅自己说过,他就是“要画出……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这是一种什么灵魂呢?冯雪峰回答道:“在对于阿Q的灵魂和性格的解剖中,同时展开着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和广阔的解剖,于是就把压在阿Q身上的几千百年的多方面的压迫势力一层一层揭露开来,终于使人明白集中在阿Q身上的所有缺点和落后性的最深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他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当他反抗着压迫者而遭受失败的时候总要自欺欺人地拿来安慰自己的所谓‘精神胜利法’。但这是一种失败主义,而且在它的实质上存在着压迫者阶级的奴役主义的最深刻的影响;阿Q自己就不但常常忘记他的敌人———他的奴役者,而且还常常向更弱者去报复,俨然他也是一个奴役者。鲁迅对阿Q给以最痛心的批判和鞭挞的也就是这一点。……这完全是几千年封建统治和百年来外国侵略的结果。中国人民对于压迫者是前仆后继地始终在反抗和战斗的,可是在多次失败的中间也就会在人民中产生失败主义,这种失败主义同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主义的思想……长期统治的影响结合起来,就造成阿Q的所谓‘精神胜利法’,所谓阿Q主义,阻碍着阿Q以清醒的态度去对付压迫者,去进行反抗斗争。这是鲁迅所最要竭力揭示的一方面,也是他的天才的洞察力最明显的表现。”(1956)

第二个方面:阿Q的反抗,遇到了一个机会,便是辛亥革命。但是,阿Q式的革命与失败了的辛亥革命的软弱性的结合,铸成了阿Q的悲剧命运。鲁迅似乎在问:阿Q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用学家关心的东西和文学评论家关心的东西显然有不同之处:后者所关心的是,形象如何产生了主题思想以及主题思想是否深刻,前者所关心的是一个大的语篇(长篇的或中篇的或短篇的小说)本身明白说出的话语之外还给出了什么样的隐含之意。语用学家称之为“语篇的隐含之意”,文学评论家称之为“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体现之二:人物对话的语用含义

人物对话中语用含义的分析,是语言学和文学沟通的一座桥梁。

语用学窄式定义说: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混成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语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

在研究语用学对文学的体现关系时,“语言使用人”指的是作家。

对话中体现语用学定义的主要点是:多于话语字面的含义,也就是话语隐含,或者说语用含义。

庄例(3):

语境:南伯子綦游乎(游览)商之丘(商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四匹马拉的车)千乘,将隐芘其所赖(一千辆车和四千匹马都可隐息在大树的荫庇之下)。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人间世》)

其实他说这话,并非不知其特异。他是故作惊诧之姿态,隐蔽的意思是:以其不材故能至大如此,无用还有利,保其天年。

庄例(4):

语境: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相国)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您还不算不爱护贤士么)?

(《让王》)

按修辞反问句“君无乃为不好士乎?”的意义,一般是反问正说,即“您真是一个爱护人才的相国啊”。可是,士穷成这个样子,显然是不爱护人材的结果。这是在讽刺、批评相国。是故,郑子阳听出了话外有话,故“即令官遣之粟”,赶快送粮食以遮人耳目。

庄例(5):

语境:原宪居鲁,环堵(四道墙)之室,茨以生草(用还未晒干的茅草做屋顶),蓬户(蓬蒿织成的门)不完(破烂),桑(桑条)以为枢(门枢),而瓮牖二室(用破瓮当作两室的窗口),褐(粗布破衣)以为塞(堵塞漏洞);上漏下湿,匡(正正经经)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穿着紫红色衬里的衣裳)而表素(外衣素白),轩车不容巷(小巷不容大车),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纵履(露出脚跟的鞋子),杖藜(拄着藜杖)而应门。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

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进退两难)而有愧色。)

(《让王》)

子贡为何进退两难,面带愧色?原来原宪是在批他:“不是我病,而是你病,你光说学道而不身体力行。”“有病的是你。”这些都是弦外之音。难怪子贡面有愧色。

庄例(6):

语境: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将白石灰涂满)其鼻端若蝇翼(石灰薄得像苍蝇的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挥动斧头)成风,听而(运斧的一阵风响过)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在我的鼻端上试试看)。

匠石曰:臣则尝(曾经)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搭档)死久矣!自夫子(先生)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无人可与我商议了!)

(《徐无鬼》)

石匠暗示什么呢?你让我在你鼻端上试,我能削去石灰,而你不是能当搭档的料。这个技艺不仅是运斧人的高明,尤其是需要配合人的素质好,受试人“立不失容”,镇定如常。你能吗?你不能。这是话里藏着的话。

庄例(7):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据实具体地说才行)。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知北游》)

在东郭子的心目中,道应该有很神秘、很高深的处所。庄子说“在蝼蚁”使他大为惊讶。那问话其实是对庄子的反驳。言下之意是说,“怎么道会在这种污秽之所?”

现在我们用鲁迅的《阿Q正传》来说明对话中语用含义,不再分析,只是罗列。

鲁例(2):阿Q:“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语用隐含是:我也阔过,我阔的时候比你更阔,我还瞧不起你哩。)

鲁例(3):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语用含义是讥笑阿Q的癞头疮。)

鲁例(4):“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语用含义同上。)

鲁例(5):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

(暗含的意思是:他头上的癞头疮“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并非平常的”

东西。)

鲁例(6):语境:凡有……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

(这是用退一步的办法(承认自己是虫什么的),否认自己是畜生。)

鲁例(7):语境:阿Q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谁认便骂谁!”

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你的骨头痒了么?”(这话的含义是:你想讨一顿打么?)

鲁例(8):阿Q……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阿Q是暗示(信口开河)尼姑与和尚有风流事件。)

鲁例(9):“记着吧,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妈妈的,记着吧……”小D也回过头来说。(他们两人的话都有这样的含义:小心下次我还要揍你。)

鲁例(10):赵太爷……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这话的隐含的意思很多:我倒要看看你阿Q搞到了些什么货色,是不是有不轨行为,你若不便宜卖给我,我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鲁例(11):“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实际上,话里的话是打听阿Q参加了革命党没有,是不是要造他们的反。)

鲁例(12):“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实际上,他是说:现在造反了,抢东西也更不怕你了。)

鲁例(13):“奴隶性!……”长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说,但也没有叫他起来。(话外之音是:我要你站着,你倒要跪。)

鲁例(14):“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这话是说:那一晚你打劫赵家是定论了,现在只是要你供出同党来。)

鲁例(15):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言外之意是,要判你刑、杀你头了,你有什么交待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