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95—1999年的选题状况
1)调查的情况如下:
《国外语言学》这五年期间发表的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5篇。
《跨文化语用学:人类交往语义学》评介/范文芳,什么是语际语用学/何自然,英语会话中的沉默研究/左岩,《语用学导论》介绍/徐海铭,《言语交际中的语义:语用学导论》评介/俞东明。
《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16篇。较新的选题有:
话语分析二十年、话语分析在中国/徐赳赳(共2),会话隐含理论的新发展/张绍杰,H.P.Grice的意向意义理论述评(上、下)/王传经,我国的语用学研究/沈家煊,含意本体论研究、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徐盛桓(共2),含义分类标准评析/熊学亮,评《相互作用中的意义:语用学导论》/洪岗。
《外国语》这五年所发表的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43篇。较为新的选题有:
论荷恩的等级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统研究之十/徐盛桓,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钱冠连,语用的体现关系/程琪龙,会话中的障碍修正结构分析/李悦娥,从H语法和语用学的基本方法论看两者的互补可能/熊学亮,话语含意化过程—含意本体论系列研究之四、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徐盛桓(共2),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刘家荣,语用方式—语用的语法化/何刚,试论话语分析的三个标准/黄振定,胡塞尔、格赖斯和塞尔意向理论比较/徐海铭,调整语话语初探/戴炜栋、李明,亲疏尊轻的理论框架与人称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余维,发展语用学关于儿童话语能力的研究/丁建新,90年代看语用/何兆熊,语境的动态研究/何兆熊、蒋艳梅。
《现代外语》这五年所发表的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15篇。新面孔的选题有:
认知论域与照应释义/吕公礼,选择、重构、阐发、应用,信息状态研究/徐盛桓(共2),语用学的方法论与解释力/易仲良,单向语境推导初探/熊学亮,两个语用原则与英、法、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照应特性/李燕玉。
《外语与外语教学》这五年所发表的语用学方面的文章共25篇。新的选题有: 语用———语言研究的一个视角/何兆熊,含意本体论与句法语用学,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含意本体论论纲,含意的两种形态,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徐盛桓(共5),语用?认知?言外义/沈家煊,知识、策略和编码/彭宣维,语言形式与实体辨析的当代语言学意义/熊学亮,言语审美的语用意义探析/南佐民,有关语用隐喻的若干问题/胡壮麟,语用学的哲学渊源/钱冠连,关于英汉对比语用学的几点思考/陈治安、文旭。
2)对1995—1999年我国语用学选题的概括:
第一,一个明显的可喜变化是,我国语用学者的独立的理论意识增长起来。支持这一个判断的事实有,少部分学者对国外语用学理论已由单纯的引进与介绍转向了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批评的状态。徐盛桓的工作(两个系列研究)可以成为这个方面的一个代表。以他对新格赖斯理论的研究为例,对格氏理论上的扬弃的过程,首先要经历一个理论上的选择阶段。对列文森原来论述的阐发和作出必要的修正,是研究的深化的要求。他认为,对国外语言学理论要学习、要吸收,但现在似乎还可以提出:不要过多地依傍,也就是说,应该在研究国外语言学理论中创造一点自己的东西。还有一些学者的论文,可以看出明显的独立的理论探索色彩:对于预设与推涵的思考/李锡胤,单向语境推导初探/熊学亮,语言符号的局限性与语用学/钱冠连,会话中的障碍修正结构分析/李悦娥,亲疏尊轻的理论框架与人称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余维,等等。“关于英汉对比语用学的几点思考”(陈治安、文旭),意图在建立我国自己的语用理论的基础上(但须强调增加对共性与普遍性的支持,才是有意义的———本书作者注),进行英汉对比,显然还是主张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意识。还有,在介绍国外理论时,也没有一味盲从,不忘理论的修正。如,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oh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借鉴与批判/顾曰国,等等。对《汉语文化语用学》的出版,王宗炎先生从提携后进出发,曾专门分析过作者的“理论建设最后在哪里表现出来”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这部专著的出版,只是表明了我国语用学者确立独立的理论意识的开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不能更多地说些令我们自己高兴的话。
第二,在源源不断地理论输入的同时,理论创造却尚未形成力量。大面积的语用学者的研究仍然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亦步亦趋的引进、介绍、评述、阐发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好处是,毕竟可以跟踪国外理论的发展,给国内以源源不断的理论注入。可是,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了,自己的理论形态的缺乏,肯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下面还要提到。
二、报告国际语用学者的选题状况
调查的重点对象是PRAGMATICS。从它九年(1991—1999年,共36期)首文选题研究之中,我们可以辨认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国际语用学研究的主流:
1.鲜明的学术原创性,注重理论上的创造
PRAGMATICS发表的语用学论文,经过一番对前期理论的回顾与检索(review或综合theoretical precedents)之后,总是能导引出超过前人的新理论来。一般论文如此,更不消说首篇论文了。九年的事实说明,论文价值的惟一标准是:originality。当然PRAGMATICS上也有介绍的文章(不叫论文),一般以书评或者报告的面目放在杂志后半部。这类东西数目少,没有形成“主流”。这个方面与我们两相迥异了:他们是走自己的路,我们是绝大多数的学者长时间地走在人家的大道上。
他们不仅重视应用研究,也重视纯基础理论研究。仅举两例加以说明:Learning to think for speaking:native language,cognition,and rhetorical style(DanI Slobin,1991—1,本节以下的外国人名加上年号与期号皆指PRAGMATICS,不再说明)认为,我们仅能彼此交谈和理解的是一种具体的语言。我们在孩提时代学会的某种语言或某些种语言不是客观现实的不偏不倚的符号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对人们经验世界的主观取向,这一取向影响了人们说话时的思考方式。Language ideology:issues and approaches(Kathryn A.Woolard,1992—3)指出,语言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与谈话形式的中间协调环节。作为如此关键的环节,语言意识形态比以往更为值得(在协调性与分析性上)注意。这两例是对语用学的哲学思考。又如,对现有理论进行讨论与修正的例子:Register and the redemption of relevance theory:the case of metaphor(Andrew Goatly,1994—2)一文的新见在于,指出格赖斯理论,尤其是指出很有潜力的、从格赖斯理论发展而来的关联理论,也有缺陷。它不能处理文化与社会语境;但是,企图将语言语用学与语言使用的更为有社会意识的模式(诸如语域、风格理论)相联系,却能产生有趣的杂交,并对两者(格赖斯理论与关联理论)都受益。Katsuya Kinjo(1996—4)在“An indecent call from a man:narrative as revelation of framework”一文中认为:“人以话语来做事不一定局限于Searle所认识到的行为。”这也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与此相比,我们在“纵看”部分已陈述过,我们虽不乏个别的理论创造,但从全局上看,我们没有产生出理论体系与重大的学说,我们的理论创造尚未形成力量,远未形成气候。
2.作者群体的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多样的研究方法
Indirectness and interpreta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women’s discourse(Marcyliena H.Morgan,1991—4)研究的是非(洲)裔美(国)籍人语言社团。S.C.Levinson(1992—1)在Primer for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patial deion and conception中所用的方法是田野调查。语用分析与政治挂钩的是Susan Galand K.A.Woolard(1995—2)的Constructing languages and publics:authority and representation论文。将语用学深入到语法领域、词汇领域的是Todd Squires(1994—1)等人。Michael Meeuwis and Srikant Sarangi(1994—3)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S.Gunthnerand H.Knoblauch(1995—1)研究交际风格。MariaR.BaroniandC.Nicolini(1995—4),H.Jucker andS.W.Smith(1996—1),E.FordandJ.Wagner(1996—3):会话分析。Bruce Fraser(1996—2)讨论语用学标记。Eddy Roulet(1997—2)讨论语篇结构。Dell Hymes(1998—4)寻找的是口头叙述有一个几乎可在处处都能发现的模式层次。
我们呢?因为在选题上基本上是对国外的理论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所谓学术视野也就是跟着别人的视野。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甚少出现过田野调查,也几乎无人问津资源非常丰富的语言社团。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3.在选题上,非常普遍、深入地将语用视角射向一切现实生活领域,职业领域
通过选题就可以看出,语用学家贴近生活,表现出充沛的学术活力与敏感。“If he speaks Italian,it’s better”:metapragmatics in court(Marco Jacquemet,1992—2)从法庭找到了案例。Self-presentation in a speech of newt Gingrich(PamelaS.Morgan,1997—3)另辟蹊径,从一个真实人的真实演讲中发现了“自我陈述型结构”。Introduction:from the ideal,the ordinary,and the orderly to conflict and violence in pragmatic research(L.Briggs,1997—4)所介绍的几篇论文牵涉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发救济款与屠婴暴力。Greg Matoesian(1998—1)拿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案例做文章。M.Grossen and A.S.Orvig(1998—2)把诊疗接谈当成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进行语用分析。S.G.Obeng(1999—2)探讨Akan(加纳,西非)当地法庭上司法语篇状况。
我们呢?因为不愿用汉语作语料,也就非常可惜地放弃了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汉语文化环境中的现实生活领域与职业领域中人类行为的话语个案。好在这种状态有了一点儿改变。
4.从人类行为模式中寻找相应的语言运用模式的研究非常普遍
Keith Sawyer(1993—3)在The pragmatics of play:interactional strategies during children’s pretendplay一文中独具慧眼,从“孩子扎堆玩耍”中看出社会行为又看出“社会话剧游戏”规则。行为模式不同(请从孩子扎堆玩耍推广开去),言语运用模式就不同。而行为模式是无穷尽的,所以言语运用模式就无穷尽。E.FordandJ.Wagner(1996—3)的论文Wagner,interaction-based studies of language:introduction旨在解释,Schegloff称为原始(primordial)语境的语言,即交互作用中的谈话(talk-in-interaction)。对于那些将解释人类行为视为己任的语言学家、人类学者、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越来越明显的是,没有对语言如何适应基本的交互作用功能的密切而仔细的注意,就不可能完全地理解语言。
我国语用学家尚未见开辟出人类行为的话语模式分析。
5.以语料而言,非常重视拿小语种与稀有语种作语用学的研究原料
如:Thesamoan Cia suffix as an indicator of agent defocusing(Kenneth William Cook,1991—2)对萨摩亚语中的Cia(一个表被动的后缀)的语用功能研究(从构词法中寻找语用功能)。On preposing and word order rigidity(AshaTickoo,1992—4)对克什米尔语中的前移在功能上不同于英语中主题化与焦点移动进行了研究。Speechlevels:the case of sundanese(EdmundA.Anderson,1993—2)以巽他语(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岛人之语)为语料。Collab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a dispute about space in an Indo-Guyanese village(Jack Sidnell,1998—3)使用的语料的发生地是印度—圭亚那人的一个村子。Grammatical pragmatics:power in akan judicial discourse(S.G.Obeng,1999—2)探讨Akan(加纳,西非)当地法庭上司法语篇的语用状态。On the polite use of Vamosin peninsular Spanish(M.Chodorowska-Pilch,1999—3)此文考察了西班牙语话语中Vamos(要求缓冲语气)的使用情况。
使用小语种有两种情况。第一,在我们眼中的小语种,却是作者的母语。作者不以“小”为耻,不去舍小取大(英),不去舍母语趋英语。第二,该语种并非作者的母语,他采用“小”,纯属学术眼光,这就更值得注意了。
经查,我国极少人拿小语种与稀有语种作语用学的研究原料。我们许多情形下是拿国外经典著作里已使用过多少次的英语例子作语料。
6.重视语用学发展史的研究
我们可以用pragmatically historiographic concern来概括对语用学学科史的关注。JonF.Pressman(1994—4)认为20世纪晚期的语用学研究陷入了撰史法的危机,警告了语言学的宗派的偏见给语用学的撰史法带来损害。Kerbrat-Orecchioni(1997—1)追溯talk-in-interaction作为学术问题的研究历史。
我国语用学选题中还比较重视语用学研究的一段时期的(10年、20年)综述。但尚未见语用学史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