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9576300000018

第18章 以史为鉴(8)

晋燕用兵

世上之事,因果缘由各不相同,因此处理时也不能用上同样的方法,尤其是用兵之道更是如此。

晋文公率兵围攻曹国,攻城的将士死了很多。曹军将晋兵的死尸置于城墙上,借此浇灭晋军的士气。晋文公心中十分焦急,这时他的谋士们向他献了一个计策说:“我们可以假装着在曹人的祖先墓地中驻扎,就说要挖开曹人的坟墓。”晋文公听取了他们的计策。部队就向后转移到曹人墓地。曹国人非常担心祖坟被毁,士兵都显得十分恐惧。晋军趁着敌军魂不守舍,重整旗鼓攻击曹军,很快就攻破城门。

燕将骑劫来攻打齐国的即墨城,齐将田单巧施反间计,故意透信给燕人,说很害怕燕军掘我们城外的冢墓。燕军果然上当,把城外齐人的坟都给挖了,并且当着齐国士兵的面焚烧死人。齐人看到后悲痛不已,于是出城反击,真是化悲痛为力量,个个争先杀敌,以报掘墓之仇。果然大败燕军。

晋燕用兵计策一样,他们的结果恰巧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晋军驻扎曹人墓地,表面上要掘开坟墓,因此曹兵惧怕,这是为消灭对方的士气,而燕军却当真这样做,正是中了同仇敌忾的计策,惹怒了齐军。

治盗法不同

一向有“虽位将相,身听狱讼”之称的崔安潜,在唐僖宗时代,代替高骈担任四川节度使。当时四川境内盗贼非常多,崔安潜上任后却不下令捉拿。他的想法是:“这些盗贼假如不是有人姑息养奸,他们是不会如此猖獗的。”于是,他就采用了一个奇异的计策。拿出库中的一些钱放在各地的闹市中,并且张贴榜文说道:“凡是揭发、捉拿盗贼的赏钱五百缗;假如同伙告捕的,和常人一样赏赐,并且无罪释放。”

这个榜文发出后不久,有人送来了一个盗贼。盗贼很不服气地向捕捉他的人嚷道:“你和我一同为盗十七年,赃物都平分,你怎么能捉我呢?”崔安潜说:“你既然知道已经出了告示,为什么不将他捉来?如果你把他捉来,那么他应当被处死,而你则要受到奖赏。现在你既然已经被人家告发了,就应当处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随即下令付给捕盗者赏钱,然后将这个盗贼在街市上处死。于是,盗贼们与其伙伴们相互猜疑,竟然在一夜之间纷纷逃散出境,从此境内再无一人为盗了。我每读此事,总认为崔安潜的做法的确是治盗贼的上策。

后来李公择治齐州(今山东济南),采取的是严加捉拿、严加处罚的方法。但这样,齐州境内的盗患却屡禁不止。他不能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有一次捉到一个很狡猾的盗贼,就饶他无罪,留在自己的身边,并问他:“为什么盗贼一旦作案就被抓获,但仍屡禁不止呢?”这个盗贼看李公择重用他,就把原因说给李公择了。原来是那些有钱人家为盗贼提供保护,若是遇到官府找到他们,就拿住其中的一人交官,其他人就避免了被捕。李公择这才恍然大悟。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必定严厉治罪,没收财产,查封房舍。盗贼这才无处藏身,齐州境内也就平静了。

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到,治邦的法令,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像崔安潜的办法是好的,但是齐国的盗贼却将告发无罪当成了挡箭牌,因此,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裴行俭景阳

带兵打仗,将领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不然的话,在还没有与敌人开战之前,自己就已被某些自然灾害所打败。以下这两则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唐朝将军裴行俭任定襄道大总管时,奉命讨伐突厥。经过几天的行军后,一天晚上大军驻守下来。天黑时,营帐已经扎好,为了预防敌人偷袭营帐,在其周边有挖了深沟。裴行俭巡查一遍后,照例地向天上望了一眼,只见他思考了一阵,果断地命令将营帐迁移到高岗上去。手下将官面露难色回报说:“士兵们已经安歇,不能再打扰他们了。”裴行俭大怒道:“我命令你们马上迁移,否则以军法处治!”将士们不得已把营帐迁到了附近的高岗上。到了夜里,忽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以前安营扎寨的地方,积水深达丈余。天明后,将士们望见这一切,没有不惊骇叹息的,对他们主将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将士们问他怎么知道要下暴雨。裴行俭把手一挥说道:“从今后只要你们听从我的指挥,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战国之时,也有类似的事情。当时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打燕国,燕国派人向楚国求救。楚王派大将景阳带兵前往援救。经过一天的行军,天将黑时,就下令将士们安营扎寨。经过一番忙碌,高高的大旗树立在营帐上方起来。

手下后勤官员禀报景阳,营帐已经安好,请求检查,景阳巡查一番后,看到驻扎的地方处于低谷,勃然大怒道:“你们所扎营的地方,我敢肯定不到明天,大水将会淹没旗杆,怎么可以作为驻扎之地呢?”于是命令将营帐迁移到高地。第二天果然下大雨,爆发山洪,之前扎营的地方,洪水浸过了旗杆。到此,将士们对景阳是心悦诚服。

陈轸之说疏

东周末年,诸侯逐鹿,兵荒马乱,一些巧言善辩的权谋之士,出于对自己生活的考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或挑起矛盾,或消除兵祸。这就出现了战国时期如张仪、苏秦、鲁仲连、虞卿等许多有名的纵横家。随着时局的发展,渐渐出现了以苏秦、公孙衍为首的针对秦与齐等大国保存实力的合纵派,还有以张仪为首的联合秦齐等大国攻打弱国的连横派。这些纵横家为争一时之利,不顾忌是非曲直而妄自邀功,做出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战国晚期,秦、齐、楚势力渐渐壮大,秦国想要雄霸天下,消灭六国,而它最强劲的对手自然是楚国和齐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逼,楚国与齐国结为军事政治联盟,秦对楚束手无策。

楚怀王即位后,被拜为秦相的张仪企图破坏齐楚联盟,就游说楚怀王,让楚国跟齐国断交并把秦国的商於之地(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及内乡县一带)献给楚王。陈轸劝谏道:“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不能得到,而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对秦国的忧患。”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他又说道:“不如暗地里跟齐国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些话显示出了他的阴谋。

陈轸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秦的险恶用心和齐楚联盟对楚的重要性,只以能否得到商於之地为出发点。

楚怀王绝楚齐之交后,派人向秦讨取六百里商於之地,秦拒不交付,楚怀王才知上了张仪的当。他盛怒之下,准备马上发兵攻秦,这时陈轸不仅没有吸取“失策”的建议,反而继续向楚怀王进献一条更加荒谬而对楚的生存更加不利的计策,他说:“我们何不将计就计,不再去索要商於之地,而用一名都拉拢秦国,秦楚合兵共同攻伐齐国。齐国必定不是秦楚联军的对手,如此一来,我们在秦国丢失的土地不就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吗?”

楚齐本是联盟,楚怀王不明白利害关系,与齐国断绝关系,本应恍然大悟,向齐国自责请罪,重新复原楚齐联盟关系,以防止秦国对楚齐逐个攻破。而作为谋士的陈轸却相反,建议楚国联合秦国攻打齐国,真是错上加错,这不正中了秦的奸计吗?陈轸当时应该可以假设一下,如果秦、楚果真联合打败了齐国,那么更加强大的秦国进攻的下一个目标不就是楚国了吗?陈轸未能在繁杂的形势中分辨是非曲直、利害关系,他的纵横术相比于其他纵横家鲁仲连、虞卿等无疑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