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休谟的人性哲学
19531700000014

第14章 政治学可以析解为科学(6)

论灵魂不朽

灵魂若是不朽的,它在我们出生之前便已经存在了;若出生之前的状态与我们毫不相干,那么,死后的状态也与我们毫无瓜葛。

什么是灵魂不朽?

灵魂不朽的观点常是形而上学的话题,也是道德和哲学的话题。

从现实角度讲福音书是我们认识生命、灵魂不朽法宝。

形而上学上认为灵魂是无形的,它不是一种物质实体。实体既包括可认知的也包括不可认知的东西。

从根本上讲,物质与精神是未知的,我们不知他们中间还包括哪些性质。形而上学还告诉我们,经验是我们对因果的判断的惟一来源。那么,我们便有理由借助类比得出一个结论:大自然使用精神实体的方式,与她使用另一种实体——物质的方式完全一样。若说灵魂是非物质的,那么,非物质实体也会像物质实体一样,失去对经验的部分记忆或意识。

根据自然的一般进程推断,而不假设其中介入了任何新的终极原因,无灭的必是无生的。因此,灵魂若是不朽的,它在我们出生之前便已经存在了;若出生之前的状态与我们毫不相干,那么,死后的状态也与我们毫无瓜葛。

从道德方面讲:人们常常认为“上帝的正义”涉及最终的惩恶扬善。

无论上帝实际上做了什么,我们都确信那是最合理的,这是十分可靠的做法。然而,确信上帝总是在做被我们视为最合理的事情,这却非常危险。有多少实例都证明这种推论使我们无法说明现存世界啊!

若说还有比现实生命更无比重大的另一幕在等待我们,那么,究竟是天性中的哪种残忍、不公和不义的东西,使我们只能关心现世生命、只能认识现世生命呢?我们这种善良而智慧的生灵难道应当遭到这种粗暴的欺骗吗?

在大自然中,任务与完成任务之间的比例往往都是协调的合情合理的,人的理性离开其他动物,那么人必定受制于自然的东西也离于动物界。

按照灵魂必死的理论,我们很容易找出女人才能较差的原因,女人的家庭生活并不要求她们具备更高级的身心能力。但按照宗教的理论,这种说法便不能成立而变得绝对没有意义了:既然两性担负着同样的任务,其智力与决心也都应相同,都应比当前强大不知多少。

世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帝注定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他惩罚或报复的对象。

毫无正当目的或用途的惩罚,不符合我们对善与正义的认识;一切收场之后,惩罚达不到任何目的。亚历山大,因人们夺走了他心爱的战马布赛佛勒斯,便想杀绝整整一个民族。在我们看来那是多么的暴怒。惩罚的轻重应与罪错的大小相应为什么让人们受到永久的惩罚呢?

上帝在给予人生命的同时,便有好人与恶人,罪恶与美德的两极。

事实上,被看作道德特性的东西只能来看我们人类的情操。如果我们真正的懂得这一点就好了。

一个并未遇到针对他个人的挑衅的人或一个天性善良的人,怎会仅仅出于谴责之情,甚至仅仅出于热衷那些普通的、合法的、轻率的处罚,去惩治犯罪呢?法官和陪审团为何心硬如钢,不顾人类的情操,而只考虑必要性与公众利益呢?

人类常常用道德观念去思考人类社会的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是短暂的,琐碎的,为什么要用那永恒的、无限的惩罚去保卫它呢?

对于宇宙来说,他对一个人的永恒惩罚是罪孽深重的。

大自然使人类在幼年期格外脆弱,并且注定会死亡,这就像在故意否定“死缓期”的概念。人类的半数死亡时都尚未成为有理性的生灵。

哲学的见解是,根据自然界的现象灵魂必死。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见解。

根据类比的全部法则,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倘若两个对象密切相关,前者若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并彻底灭迹,后者也必会随之彻底灭迹。

睡眠对身体的影响很小,但它伴随着思维的暂时灭迹。

婴儿的身体虚弱精确地对应着心志的虚弱。他们成年后精力充沛,患病时身心紊乱,年迈时渐渐衰朽。而下一步则无法避免,那就是他们通常都会灭迹于死亡。

头脑表现出的最后征兆是混乱、虚弱、冷漠和愚蠢,这些都是思维灭绝的前兆。出于同样原因的进一步过程加剧了同样的结果,最终会使思维灭绝。

一种巨变会引起整体灭绝吗?根据自然现象判断,一切的生灵若被转移到与其最初环境完全不相同的生存条件,所有形式便都无法存在。这种例证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有树到水中会死,鱼到空气中会死,动物到土中会死。连气候的最微小变化也往往是致命的。既然如此,我们有何理由认为一种巨变不会使整体灭绝呢?

一类器官的存在必定依赖于另一类器官的存在。像灵魂的器官和实体的器官一样。

在同类的学说当中,哲学能注意到只有“灵魂转世说”,可实际上动物的灵魂与人的灵魂是非常相似的。既然人们能承认动物的灵魂是必死的,那么又如何看待人的灵魂呢?

世界本表现出了一种危弱和消解的征象,任何生命都是那么不稳固,都在不断的活动变化。因此,设想一种形式来自最微不足道的原因,看似最为脆弱,最受无序状态的影响,我们却以为它是不朽不灭的,这与自然界的类似现象是何等矛盾?这是个多么大胆的理论!更不用说,人们还那么轻率地接受了这个理论!

让宗教理论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安置无数死后依然存在的人。我们可以尽情设想:每个恒星系里的每一颗行星上都居住着有智能的凡人。至少我们无法证实其他任何假设。因此,你必须在现存宇宙之外为这一代代人创造一个新的宇宙。或者,你必须在最初就创造出一个无比广阔的所在,以容纳源源不断的人类洪流。如此大胆的假设难道该被哪种哲学接受么?这些假设只是以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为借口。

普林尼说:“我们在自己的肉体形成以前是没有感觉的,这似乎能够自然而然地说明我们的肉身解体之后的状态。”

倘若对死亡的恐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激情,而并非来自我们对幸福的普遍热爱,这种激情倒是能够证明灵魂是必死的。这是因为,自然女神所做的一切事情均有目的,她绝不会使我们对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心怀恐惧。但她会使我们对不可避免之事心怀恐惧,而我们就是竭尽全力,往往也只能推迟它的到来。人终有一死。但是,倘若大自然没有促使我们厌恶死亡,人类便不能生存下去。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激情所偏爱的一切学说都能产生希望与恐惧,同时也应受到质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哲学是神秘的,能够理解和相信那种哲学的人,必须是具备逻辑头脑的另一种人类,必须使它的头脑具备新机能。只有那样才能领悟那种逻辑。

在所有的辩论中,我们用什么去证明那种状态呢?谁都不曾见过那种灵魂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我们见过的灵魂状态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谁都不能领悟上帝对人类的恩惠,因为除了上帝自己、任何其他机构都不能确定这个伟大的真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