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争详解
19531200000016

第16章 挥师北上,饮马长江(1)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人民革命战争。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在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和配合下,打败了北洋军阀中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皖系军阀孙传芳,推进了中国的革命事业,革命势力迅速扩展到长江、黄河流域,震撼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艾看到北洋军阀已无法抵挡中国革命的发展,便加紧了对中国的干涉并在革命阵营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叛变革命,而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有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于1927年初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并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在北伐的紧要关头,国共合作被国民党叛卖性的“清党”政策和屠杀政策所破坏,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人武装,而后建立了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宣告失败。

创立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1912年7月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四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7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但该党基本上是官僚政客集团。1913年孙中山等人发动反袁运动失败后,1914年在日本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工人阶级在辛亥革命后也逐渐壮大。1919年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在各地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1922年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23年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1923年11月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帮助下,发表了改组宣言。1924年1月20日举行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通过了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决定,并通过了新政纲、新党章和改组国民党的各种具体办法。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人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上起了重要作用,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的执行委员或候补委员。这时国民党已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同盟。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的新局面。

孙中山和共产党人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并借鉴苏联革命的经验,深刻认识到了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会后,1月27日派蒋介石等7人为筹备委员,筹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决定聘请苏联顾问,学习苏联经验,在军内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1924年5月,黄埔军校于广州附近的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训练革命军官。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凯为党代表。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自出席并发表演说,他说到:“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大凡建设一个国家,革命军是万万不可少的。”“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恽代英、叶剑英、聂荣臻、熊雄、肖楚女等先后在该校任教,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也都曾到校做过演讲。军校的许多学生是从各地选派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是军校的革命骨干。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建立了崭新的革命军队,在北伐和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黄埔军校初办时资金困难,武器奇缺,仅能以30支枪发给卫兵,苏联在武器和办学资金上给予了巨大帮助。仅1926年就运送四批军火到广州,计有来福枪13000枝,机关枪40挺,大炮12门,军刀1000把,子弹1200万发,资助现金200万卢布作为办校经费。并派出以加伦为首的苏联顾问小组,帮助黄埔军校制订教学计划,修订各科教程,提供苏联红军的经验,参加教课并亲自示范,为办好军校做出了贡献。

为广泛发动农民投入革命斗争,北伐战争之前改组的国民党还创办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广州农民讲习所。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规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一个月为讲习期间,讲习完毕后,选充为农民运动特派员”。1924年7月至北伐开始共举办37届,农民讲习所主办人和大部分教员都是共产党员。毛泽东、彭湃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都曾主持农民讲习所的工作,或亲自进行演讲。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举办了数十个农讲所和农训班,推动了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发展,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在农村准备了条件。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农民运动,以湖南为中心蓬勃发展起来。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7年1月毛泽东到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导全国农民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轰轰烈烈地开展,有力地配合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北伐序幕

北伐前夕,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空前高涨,1925年上海爆发的“五卅”运动便是其重要的标志,并成为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序幕。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上海、青岛等地的日本纱厂工人先后举行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打伤工人十多人,激起全市学生、工人和市民的愤怒,共产党动员和组织了进一步的政治斗争。5月30日,上海2000多名学生在租界地声援工人阶级,并义正词严地提出收回租界地,被英帝国主义逮捕100多人,随后万余群众聚集在巡捕房门前,要求立即放人,并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英国巡捕恼羞成怒,竟然开枪屠杀无辜群众十多人,受伤无数,这便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号召上海人民罢工、罢课、罢市,抗议帝国主义的屠杀罪行,并在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于6月1日成立上海总工会,同时举行上海工人总同盟的罢工,7日由上海总工会、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商界总联合会推举代表组成“工商学联合委员会”,提出惩办凶手,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英、日驻军等17项交涉条件。这时,北京、南京、汉口、广州,长沙、青岛、天津等地全国近500个城镇,纷纷举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响应上海人民的革命斗争,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怒潮。

在各地的反帝斗争中,影响最大的是香港和广州的省港大罢工。6月19日香港十多万工人罢工并提出要求:拥护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17项条件,对香港政府提出要求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低房租、居住自由等六项条件。面对高举义旗的工人群众,港英政府立即实行戒严并对支持罢工的广东革命政府进行封锁,这时香港和广州的群众更加愤怒。6月23日,广州7万多工人、学生、市民和军人举行盛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游行队伍经过租界对岸的沙基时,租界英军开枪扫射,停泊在江面的英、法、葡国的炮舰也开炮轰击,当场打死和炸死群众52人,伤170多人,这便是“沙基惨案”。惨案发生后,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和工人运动领导人苏兆征、邓中夏、陈延年、罗登贤等人的领导下,香港爆发了25万人的更大规模的罢工,香港一片萧条,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的统治。省港大罢工后,成立了有200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坚持反帝斗争,为广州成为北伐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北伐前,广东军阀陈炯明盘踞在广东的惠州、潮州和汕头一带,并得到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段祺瑞的支持。国民革命军为解除后顾之忧,广州革命政府组成的滇粤桂联军和黄埔学生军于1925年2月1日进行第一次东征。兵分三路:滇军杨希闵为左路军,桂军刘震寰为中路军,黄埔学生军和粤军陈铭枢、许崇智两部为右路军。当时滇桂两军与陈炯明关系暧昧,按兵不动,东征任务主要落在右路军身上,右路军以蒋介石为统帅,周恩来负责政治工作。黄埔学生军英勇作战,先后攻克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等地。1月15日攻下淡水城,继而平定潮汕。3月13日至15日棉湖一战击败陈炯明主力部队,继而东征军先后占领了河婆、五华、兴宁、梅县,肃清了广东东部陈炯明惠州老巢周围的敌军,歼敌3万多人。

正当东征军围困惠州时,孙中山不幸逝世的消息传来,随后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6月初在广州发动叛乱,东征军只得回师讨伐叛军,滇军师长赵成梁被击毙,陷入混乱之中而后缴械投降。7月惠州一带的滇军和广西一带的桂军被歼灭,叛乱被平定,广州的局势稳定下来,广东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

1925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将原一长制的大元帅府改为国民党政府,改建国军、党军为国民革命军。7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外交部长胡汉民,财政部长廖仲恺,军事部长许崇智,建设部长孙科,鲍罗廷为国民政府最高顾问。同时对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整编,黄埔党军和部分粤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湘军改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滇军改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粤军改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党代表廖乾五,福军改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党代表李朗如。

为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阀势力,国民革命军于10月初进行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苏联罗加觉夫为顾问,下辖三个纵队共3万多人。10月13日,经30多个小时激战攻下惠州。11月初进驻潮汕,陈炯明逃往香港,再经一个多月的追剿,歼灭1万余人,肃清了陈炯明叛军。第二次东征大获全胜。广东已完全被革命政府所控制。这时占领广西的李宗仁部与广州政府协商,决定两广统一。至此两广成为北伐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中山舰事件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分很复杂,既有工农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一部分地主买办阶级,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出现了以地主买办阶级为政治代表的右翼集团,他们千方百计排斥打击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国民党右派对国民党左派的斗争集中到廖仲恺身上。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黄埔军校党代表,积极协助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决执行孙中山的既定政策。国民党改组后他曾经公开揭露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反动面目,被视为眼中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1925年8月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赴中央党部开会,刚下车就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凶手刺杀身亡。廖仲恺的被刺是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一个信号。

尔后,蒋介石制造的“中山舰事件”则是国民党右派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阴谋的大暴露。1926年1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在大会中占有一定的优势,革命阵营中的资产阶级代表及其党羽便酝酿反革命阴谋,压制左派势力,尤其是蒋介石感到不将共产党人从第一军中排挤出去,他就无法控制革命,也就无法攫取领导权。于是1926年3月蒋介石及其党羽阴谋策划了反革命的“中山舰事件”。

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其亲信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传达命令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诡称要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李之龙便决定令中山舰前往黄埔,19日晨中山舰驶抵黄埔,后因苏联参观团要参观舰队,李之龙请示蒋介石,经允许又将中山舰调往广州,当日下午6时抵广州。中山舰往返开动,本是李之龙奉命行事,但蒋介石及其党羽亲信却又散布谣言说:“中山舰无故生火游弋”“显系共产党阴谋暴动”,还造谣说李之龙要造反。蒋介石借此擅自宣布广州戒严,调动军队,于20日晨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住宅,收缴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和苏联顾问团卫队的枪械,逮捕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及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共产党员50多人,随后又强逼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工作的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