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保健手册(下)
19531100000008

第8章 食物是最好的医药(1)

1.安身本必资于食

食物营养是人体所不可或缺的

人们常吃的食物有米、面、薯类、豆类,鱼、肉、禽、蛋,蔬荣、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类,脂肪类。这些食物都能使人体得到营养,并提供一定的能量,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据现代科学研究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水、纤维紊等,而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又是不相同的。

碳水化合物是多糖、蔗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的总称,是人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米、面及薯类。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组成的,它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不可缺少的物质,能维持体内正常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能补偿或修复组织蛋白的消耗,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品。

脂肪给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能保护人体皮肤的健康以及神经末梢、血管、内部器官,能固定内脏器官的位置,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肪又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前者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后者主要存在于植物性油类食品中。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促进机体代谢的重要营养素,它包括钾、镁、钙、磷、铁等元素。

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但人体不能自己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它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1、B2、C、B12等。水不仅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也是人体吸收其他许多营养素的媒介。纤维索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防止便秘及减少人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而且具有预防结肠癌等作用。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提出的“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实乃至理名言。

中医士张“五味分人五脏”和“以脏补脏”

中医学认为:食物滋养人体五脏,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食物五味分人五脏;另一个是以脏补脏,即以动物的脏器来补益人身的脏器。五味分入五脏,主要是认为食物的五味备对不同的脏器有作用。人们吃东西应该五味兼顾,不应偏嗜某味的食物,以保证人体获得全而的营养,使五脏各得其养,达到营养的平衡。以脏补脏,就是通过服食动物的脏器,达到补益人体脏器的作用,如吃脑养脑、吃肝补肝、吃心养心。以脏补脏,大多以猪、羊、牛的内脏来补益,这是因为猪、羊、牛的内脏组织结构基本上与人的内脏相似,这种功用即历代医家所称的“同气相求”。

饮食滋养人体,使五脏坚强,筋肉强健,血脉充实,生命得以正常延续。

2.充实气血以邪侵入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明确提出人体正气旺盛,脏腑功能健全,气血充沛,则疾病无从而生,人体可健康、长寿。

病邪一旦侵袭人体,产生疾患,则使体内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乏源。所以,正气旺盛与否,是能否抵抗病邪的关键所在。只有正气旺盛,才能祛邪外出或邪不可干,而充分合理的饮食营养能保证体内的正气旺盛,从而直接或间接施治于疾病。

饮食滋养得当则气血旺盛

人体需要不断地得到饮食供给,以保证五脏调和、气血充沛,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和食物中的营养即水谷精气,以及存在予自然界中的清气。气在人体中的生成过程,虽然离不开肺、脾、肾三脏的综合作用,但脾胃运化水谷的作用大为重要。

因为人在出生以后,必须依靠脾胃将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转化为水谷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而且先天的精气也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克养,方能发挥其效益。故《黄帝内经》以为“人受气于谷”。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对人体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古人曾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是饮食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转化生成的,因此,饮食的营养是否得当,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

由此可见,气、血都是由饮食滋养而生成的。饮食调养充分得当,就可使气血充沛、五脏功能健全,则人体生机盎然,正气旺盛,生命正常延续。

饮食滋养得当可防病治病

饮食不仅可以补养气血,使正气旺盛,抵抗疾病的侵袭,而且由予饮食五味的不同,发挥其特异性,可以对不同的疾病产生防治作用。这种观点,在中医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述。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体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则会导致某种特定的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夜盲症,而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故适量食用动物肝脏可防治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可致坏血病,而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故适量摄取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可防治坏血症。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而维生索B1是麦麸,谷皮的主要成分,故适量食用麦麸、谷皮可防治脚气病。瘿即甲状腺肿,是由于缺乏碘而引起的,海藻、海带含碘量丰富,故多食可防治甲状腺肿。

3.食物治疗功效独到

食物不仅可以果腹,且具有药用价值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明代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更说明了饮食营养对人的重要性。

食物不仅可使人果腹充饥,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而且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摸索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已充分证实许多食物还具有药用价值,可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故有“药食同源”之论。

“以食乎疴安脏腑”

中医认为,“以食平疴安脏腑”。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较之药物,取材便利,一般无毒,食用安全,而且食物是人们每天都要食用的,因此比药物使用更为广泛。

食物不仅能补养气血、滋养脏腑,而且能祛邪治病。如生姜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其气味辛辣,可去除莱中的异味,增进人的食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生姜来治疗疾病。如受凉感冒或胃寒隐痛时,以生姜、红糖煎汤代茶饮用,可祛除外来感受的风寒,温中散寒止胃痛。对于晕车、晕船呕吐和孕妇呕吐,以生姜挤汁滴于舌面可立竿见影;对于斑秃,以新鲜生姜切片搽患处,一口数次,能使毛发再生。

再如马齿苋是遍地生长的一种野菜,把它洗净煎汤饮,可治疗急慢性泄泻;小儿皮肤上易长丘疹,以马齿苋煎汤洗浴一两次,即可止痒消疹。可见,食物治疗疾病,不仅有效,而且取材简便,用之方便。

食物治疗疾病,不仅可以单用,还常和药物配用。如甘麦大枣汤,以取甘草少量煎汤取汁,和小麦、大枣同煮,每天早晚各食一小碗,对于心脾两虚、情志不遂的郁郁寡欢、烦躁不安等症,可收养肝宁神解郁之效。

食物具有多种治疗效用

现代医学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也认为食物具有治疗作用。如大蒜被视为天然的抗生素,可治疗细菌等引起的痢疾、肠炎等病。芹菜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蘑菇有降脂、抗癌作用等等。

中医认为芝麻有滋补肝肾、延年益寿之效。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芝麻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叶酸、卵磷脂、维生素E等,有降低血糖、胆固醇而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维生素E还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

食物的性质一般均较药物平和,故平时应经常有选择地食用,无病可防病,有病可治病,并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饮食调养要注意保护睥胃

脾胃是人体从食物中吸取营养的重要器官,应当如何注意保护它的功能正常呢?概括地说,既要防止脾胃受损伤,又要增强脾胃之功能。要达到这一要求,应注意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外在因素足指饮食物、饮食习惯必须适合胃气。内在因素就是保持脾胃自身的功能活动正常。若脾胃虚弱者,则应先恢复脾胃的功能。为保持脾胃的功能健全,平时要注意饮食的三宜,即“食宜软,食宜暖,食宜细嚼缓咽”等。另外,饮食营养的摄取,若不顾脾胃的功能如何,而只片面强调补益,不仅得不到补益的功效,有时往往适得其反。因补益的物品如牛奶、鸡蛋、蜂蜜以及鸡、鸭、鱼、鳖等虽然营养丰富,但消化比较困难,如食用过量,会相反地加重脾胃的负担,妨碍脾胃的功能活动。

4.补肾健脾长年无病

防衰抗老调脾肾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长寿、抗衰老呢?中国医学认为,肾气虚衰、脾运失健是衰老的重要原因。肾气充实,人就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肾气虚衰,人就逐渐衰老,表现出发掉齿落的老态,并且人体抗邪能力会不断下降而疾病丛生。

肾脏是“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有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之说。肾主藏精,司生长、发育、生殖之职;精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础。

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火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后犬之精”是指出生以后米源于摄入的饮食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二者同归于肾,相互为用。“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允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故而可说,脾运健旺,使“后天之精”不断产生,而“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培养,则肾精充实,尽终天年。另外,肾气盛衰还可影响其他脏腑,肾气衰则易产生疾病,故防止衰老应以补肾为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脏腑赖其荣养,故人体盛衰、体质强弱,与脾运关系密切,所以健脾也是延年抗衰的必经之路。

饮食养生的原则

1.均衡饮食,合理调配

饮食宜全面均衡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为人们设计了一份合理的食谱,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份食谱以五谷为主食,水果、牲畜、蔬菜为副食,食品齐全,且配制合理,是一份科学的食谱。可见古人早就倡导饮食应全面均衡,也即是现代所渭“平衡饮食”。

调配平衡饮食,可以全面地、合理地利用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使机体需求得到供应,健康得以保证。

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

人们常吃的食物共分五大类:第一粮食和薯类,主要供给人体碳水化合物、淀粉;其次是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粗纤维。第二鱼、肉、禽、蛋、大豆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也供给一部分无机盐和维生素。第三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C、胡萝卜素、无机盐和粗纤维。第四奶及奶制品类,主要提供维生素、钙、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第五脂肪类,指一部分纯粹的动物油和植物油,是供给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脂溶性维生索吸收的不可缺少的物质。

各类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是各不相同的,而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也具有不同的作用。调配平衡饮食的目的,是为合理利用不同种类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脂肪、碳水化合物,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需要。

五谷相杂,粗细结合

一般来说,以米、面为细粮,高粱、玉米、红薯、大麦等为粗粮。有人认为粗粮营养差,不易消化,不好吃,不愿意食用。但从营养学观点来看,细粮的营养价值不高,而粗粮的营养价值反超过细粮。现代的营养学家曾做过测定,同样500克粮食,供给热能较多、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是全麦面,其次是小米、玉米和高粱,而精米、精面最低。小米、玉米中的钙含量相当于稻米的两倍,铁为3~4倍;荞麦面、全麦面含钙量要比精米高3~7倍,比精面高2~3倍,而含铁量则相当于精米、精面的4~8倍。故主食中不应弃粗取细,应粗、细结合,五谷相杂,以发挥粮食的最大营养价值,满足人体的需求。

现在人们营养价值观念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吃精米、精面才能获得最佳营养。其实,没有经过精加工的糙米的营养价值要比精米丰富。古人吃的大米都是糙米,历代医书都肯定了糙米的作用。如《本草纲目》中认为糙米具有“和五脏,好颜色”的妙用,就是说常食糙米,不仅可以安和五脏,去病延年,还能润泽容颜。精米在唐代出现,这时经济发达,有些人开始吃精白米,结果却得了一种病症。唐开元年闻,陈藏器的《本草拾遣》中指出:常食精米,“令人身软,缓人筋也”。这是由于精米的加工过程中,把含有大量宝贵营养成分的米糖和胚芽全去掉了,只留下了胚心,而胚心提供的主要是淀粉。据研究分析,每109克糟粕胚芽中竞含有蛋白质3克,植物性脂肪1.2克及丰富的维生素、烟碱、叶酸和人体必需的锌、镁、铁等微量元素。米、面加工碾磨得越精细,营养就会丧失得越多。所以长期食用精米,人们就因营养不足而患“精米病”即“脚气病”。故善养生者,宜弃精取粗,即多食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