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性幸福指导
19530400000029

第29章 为人与处世(6)

拒绝他人是一门艺术

在和他人交往中,我们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对别人的请求,说“可以”比较容易,而说“不”则感到困难。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个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钱便够了。”乙即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人通常会产生的尴尬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下属提出加薪的要求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并不是愿意接受的,却又不好意思说“不”,我们就会使自己陷入十分为难的境地。或者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别扭扭;或者假装答应却不做,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因为乐于助人是我们做人的一种美德。但帮助别人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有的是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承受的。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老大不乐意,却为什么常常点头答应呢?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一、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二、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三、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四、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五、不知如何说“不”。

让我们针对这些原因,逐一来分析一下。

“接受比拒绝更容易”。固然如此,但为图一时的方便而接受了对方的请求,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我们在完成别人的这一请求时可能力不从心,也可能支付不起昂贵的代价。曾有一个老朋友托我为他的孩子在北京找一个工作,而且是在电视台的工作。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结果,为了这个轻易的承诺,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没有办成。后来,这孩子谁也不求,自己跑到北京,应聘到了一家外企工作,收入还不错。因此,在答应别人的请求前,一定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和精力,要量力而行,要做一番“成本——效益”分析。如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成本太高,就不能轻易接受请求。

“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就多数人来讲,都是通情达理的,如果你说明了你的难处或注意了拒绝的艺术,他们不会因此而耿耿于怀的。也有这么一些人,即便你回绝的态度多好,只要他们没达到“请求”的目的,他们也会对你怀恨在心,甚至在以后伺机报复。如一些贪官,他们对别人的“请求”几乎就是巧取豪夺或强迫命令,对这种人,我们没必要被他的淫威和权势吓倒。这种人本身就不值得和他交往。你为什么要屈从于他呢?

“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有求必应,那么各种各样的请求会从四面八方源源而来。一旦你有一件事没兑现,你想维护的“好印象”就会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人说话不算数”,“这人就会吹牛”,“这人表面上答应得好,实际不办事”……这些就会是别人对你这个“好好先生”的评价。

“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拒绝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拒绝”是一种“量力”的明智表现。因为有些请求如果由他人承接可能比你承接更恰当。第二,“拒绝”是保证自己的行事优先次序不被打乱的最有效手段。如果你因勉强接受他人的请求而扰乱了自己的步伐,那无异于是根据别人的安排而生活,这是不合理的。这是不是自私呢?事实并不尽然。换个角度看,对方拿自己的事来妨碍你的生活,他是不是自私呢?其实,避免这种因拒绝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的办法是有的,那就是你在安排自己的行事抶序时,经常把别人的利益也列入考虑。

现在托人办事似乎成了风气。许多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办的事也似乎不托人就办不成。这也就使徇私舞弊、行贿受贿有了活动的土壤。许多人不敢拒绝别人的非分的不合理的“请求”,实际上是给自己以后求别人办一些“不光明正大”的事留后路。这种想法和做法才是真正自私的念头。

“不知道如何拒绝”。这是拒绝的技巧问题。这里有一些要领供君参考:

(1)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2)如果你无法当场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你就要明白地告诉对方你还需要考虑,并告诉他所需考虑的时间有多长。你可以说:“明天我再答复你。”或“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过两天给你个准信儿。”但你绝不可以把“需要时间考虑”作为拖延不决的挡箭牌。

(3)在你拒绝时,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

(4)拒绝时,你在表情上应和颜悦色。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接受请求呢?

(5)拒绝时,你对对方和颜悦色,但同时也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6)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附以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介意。”相信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你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7)要让对方了解,你拒绝的是他所请求的事,而不是他本身,你是对事不对人的。这次拒绝了,不妨碍下次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就可以帮上忙了。

(8)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见而公布。”这位市长拒绝了,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这里,我认为要避免做这样的事:建议对方试着找找另一个可能更有办法的人。这样做只会产生不良结果,“另一个人”会对你有意见,认为你是“嫁祸于人”,而被你拒绝者,也会认为你在搪塞他,对你反感。如果你真的没什么好建议,就不用再多说。

(9)切记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这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关于拒绝的技巧,某君提出了一种有效方法,名之日“破唱片法”。损坏的唱片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句歌词。有一次,几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来推销大百科全书。某君说他对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这些大学生就采取迂回战术来说服他,以达到他买书的目的。而“破唱片”也就开始“唱”了——大学生:“你对教育感兴趣吗?”

“破唱片”:“感兴趣。但我对买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有小孩吗?”

“破唱片”:“有一个。但我对买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对你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满意吗?”

“破唱片”:“也许是满意,也许是不满意,我说不好。但我对买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最后,大学生们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了,只好善罢甘休。

这位发明者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话真正起到作用,必须不带感情地使用这种技巧,只有平静地重复自己的观点,才能躲避操纵性的言语陷阱、辩论的引诱和形式逻辑的套子。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请求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无理要求,并试图说服你,你不妨当一次“破唱片”来拒绝他。

生活中,我们要敢说“是”,也要敢于说“不”;说“是”比较容易,说“不”比较难,但再难,该说时也要说。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减低说“不”的难度,但技巧终归技巧,关键还是你要有勇气说出那个难以启齿的字:“不!”明人吕坤说:“你说得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得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这样想问题,我们在说“不”时就会坦然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于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可以使人有个宽广的胸怀,容忍别人的过失。同时,也可以不因别人合理的指责自己而迁怒别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声不响,得理也让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有人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小小不然的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甚至严重的大打出手,或闹个不欢而散,影响团结。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其实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称雄了。越是你有理,越表现得谦和,往往越能显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