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过后,小分队继续向上爬去,步履十分艰难,走了2白3公里又来到第二道关口——独木桥:当年的那根木头早已腐朽断掉了。沟宽约2米,深60余米,掉下去,肯定粉身碎骨,怎么办?正在大家为难之际,王银生经过详细观察,发现对面石缝中挺立着一棵小松树,他和刘言尧商量子一下,上到与小松树相等的高处,用竹竿挑着大绳,对准小松树使劲一套,大绳一下子就套在小松树上,王银生拽紧大绳,试了试小树拉力的大小,然后把大绳的这一端捆在腰间,倏地一下就悠了过去。王银生站稳脚跟,甩回大绳,大家也照着他的样子依次一个跟一个悠过了独木桥。当最后一个人刚过去,小松树由于身小根浅,加之多次摇摆,终于自动脱落,小分队返回的路没有了。这也是他们后来决定袭击北峰的原因之一。
闯过了两关,还有第三道难关——吊石板。吊石板与天井类似,是一块光滑的青石板,只是稍低一些,约15米高,仍由王银生赤脚先攀,固定好大绳后,大家依次爬上来,再向前走1.5公里路是青龙背,翻过了青龙背就是华岳天险之最——老虎口。
老虎口是北峰山腰的一条横槽,长8.5米,高不过1.2米,犹如张开的虎嘴,下面沟深600米,稍一向下看,便会使人有晕眩之感。大家学着王银生的样子,面向深沟,背靠着山,弓着腰,右手扶着虎口“上唇”,左脚踩着“下唇”,小心地挪着脚步。过了老虎口,便是二丈山,此山距北峰顶,只有1.5公里横距。他们吃了些干粮,稍事休息,准备夜间继续侦察前进。
6月14日黄昏,小分队到达北峰脚底,当时大家想的是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摆在面前有三个可能:一是天亮后,说不定会暴露目标,敌人居高临下,扔手榴弹攻击,被敌人消灭;二是道路已断,返回去送信已不可能;三是已过丁两天一夜,干粮吃光后会出现断粮的问题。
刘吉尧认为,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袭击北峰。北峰只有敌人1个排的兵力,我们有把握把它消灭掉。只要占据北峰,小分队就有了立足之地。经过讨论大-家同意了这个方案,接着,认真地观察了北峰的地形。王银生生长在华山脚下,对地形十分熟悉,北峰庙、花儿岭、上天峰、三元洞等他均能说个一清二楚。
大家将地形做了一番分析后,一起研究了作战方法。决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智取华山。具体办法是8个人佯称4个排,两人为l排,1个人为1个班。以此迷惑敌人,大家分别把自己的排、班号记牢,并规定每组第1人为排长。
夜幕降临了,小分队摸索着行进,到达北峰庙下附近的时候,遇到一个楞坎,上面盖着一层一米多厚的红头刺芎,并挂着五颗手榴弹。
刘吉尧不让大家动,他跑到前面,一个人跪在地上小心地解开手榴弹的拉火栓,顺利地排除了障碍,来到北峰道观附近。这里对北峰的上、下路口和北峰的庙门看得清清楚楚。
在此,小分队进一步研究了作战方案,并作了明确的分工。由崔乾山封锁上西峰之路,不让西峰上的敌人下来;孟浚甫卡住老君犁沟,防止敌人沿路往下退,其余6人全部进院堵截。到后半夜,敌人都已入睡,在门口的哨兵被寒风吹醒,哆哆嗦嗦地提着枪进入门内。就在这一刹那,小分队乘机而人,杨党成和杨自发守住大门,刘吉尧、王银生、杨建东、路德才冲进院内,分别隐蔽在东西两边的殿宇门口,原在门口站岗的敌哨兵进东殿后,点着灯,准备叫醒酣睡的敌兵换哨。刘吉尧乘机用枪刺挑开门帘,敌哨兵发现门帘抖动,便问:“干啥的?”“缴枪不杀。”解放军到了厂刘吉尧厉声回答。
敌哨兵刚要抓枪,但见刘吉尧眼明手快,“砰砰”两枪,敌哨兵立即倒在地上。这时刘吉尧高喊:
“1排往上冲,4排打增援,2排打上殿,3排封锁庙门!”与此同时,西殿杨建东、路德才也开了火。一瞬间敌人弄不清来了多少人马,吓得乱叫“八爷饶命,我们投降”。
刘吉尧厉声命令敌人不准带东西,拍着手出来,违者枪毙!
敌人一个个赤身裸体,有的拍着手,有的拍着屁股,“叭叭”作响,到院子中间站队。俘虏迅速交由杨党成、杨自发看押。杨建东、路德才解决西殿敌人后,又堵住了上殿。刘吉尧、王银生收拾了东西厢的枪枝,也返回上殿,迫使敌人当了俘虏。清点数字时,却不见了敌营长和勤务兵,当我军全部占领北峰后的第二天下午,敌营长和勤务兵出来投降。原来敌营长当时听到枪响后,带勤务兵从窗户跳了出去,逃到树林中无路可走,加上肚子也饿了,才不得不回来投降。
驻在西峰的韩子佩听到枪声,打电话给北峰,询问情况。刘吉尧拿起电话回答:北峰你八爷占了,快下来投降吧!随即扔下话筒,割断电线,拆开敌人的红被而,做了一面红旗,插上了峰顶。天亮后,山上深受韩子佩军队之害的,首人们纷纷跑来祝贺。有些年轻道人,还主动提出要帮助小分队看管俘虏。
小分队这时的负担很重,本来只有8个人,在战斗中杨党成又负了重伤。两天两夜的艰苦攀登和紧张的战斗使得他们十分疲劳,还有看管俘虏的任务,和山下的联系又中断了,从原来攀上来的路下去送信,根本不可能,西侧虽有下山的正路,却被两个连的敌人把守着。看来只有打开西侧下山的正路,歼灭北峰以下的敌人,才能和山下取得联系。时间不等人,小分队当即研究决定,由杨建东和一个道土看押俘虏,崔乾山、孟俊甫阻击苍龙岭以上的敌人,其余几个向北峰下面第一道防线群仙观约2个排的敌人发起攻势。枪声一响,群仙观、千尺幢的敌人早已吓破了胆,他们在连长耿耀民带领下,全部缴械投降。刘吉尧向他们宣布了解放军的俘虏政策,老实投降者给以出路,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不愿回家的可以加入解放军。同志们押着俘虏,经群仙观、千尺幢到百尺峡,旋即向青柯坪守敌打了数枪,敌人仓皇从三皇后、毛女洞逃出,途中经五里关,被我1营发现,遭我八二迫击炮轰击,在皇甫峪向我3连投降。
15日下午,王生荣突然接到驻玉泉院1营派人送来的信,内称北峰以下的敌人全部下山投降,并说北峰已被我军占领。见到信后王生荣欣喜万分,一面令部队对俘虏进行收容安置,一面组织队伍立即上山接应小分队。命2营抽调1个连,1营抽调2个连,由总队政治处主任邓远带队上山,增援北峰。
邓远带3个连的队伍上到北峰后,将部队摆开,把火力点布置在敌人的面前,使西峰完全置于我火力控制之下。同时,派人将总队敦促投降的信交到韩子佩的手中,要韩立即答复。韩口头说投降,实际在拖延时间。过了一天不见行动,第二天,又派王银生到西峰劝降。王银生自称是给解放军担面来到北峰的,被派来送口信,要韩立即投降:韩子佩非常狡猾,故作镇静地问:“北峰有多少解放军?华阴城内有没有?哪些地方解放了?……”王银生将我军的实力告诉了他。其实,韩子佩知道已无路可走,只好投降。韩写了一封信,说明日12点,在五云峰缴械投降。
王银生回到北峰,向领导汇报了功降经过,并交上了韩的回信。邓远即刻召开了排以上干部会,确定了第二天收枪的部署,每连抽10名有战斗经验的战士,组成1个突击队,由刘吉尧带领去收枪:同时,把机枪架在三元洞,在情况变化时,以火力支援。
韩子佩在缴枪上耍尽花招,他信中说在五云峰,后来又改在无上洞。第二天,小分队和突击队到了无上洞,一名敌副官交出一张武器弹药清单,计有:步枪40余枝,机枪2挺,卡宾式冲锋枪4支,盒子枪23把,八音。左轮手枪15把,各种子弹7000余发,大刀13把,无线电台、收音机各1部,还有其它物资。此后,韩子佩携带部下百余人到北峰就降。至此,智取华山的战斗胜利结束。
战斗结束后,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王维舟带一个电影队慰问部队,并在华山上拍摄了我军消灭敌人的实战纪录片。西北野战军前委授予小分队8位同志为全军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其中刘吉尧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周恩来说:他们是立了功的,特别是那个老百姓。
当《智取华山》的故事片拍成后,第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放映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为英雄们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前来观看,王生荣就坐在他的身后。他亲切地对王生荣说:“听说你是这次战斗的指挥者。”王生荣回答说:“当时我在总队任政委。”
总理要王生荣把智取华山的战斗经过联系故事片的情节,向他介绍一下。于是,王生荣就将战斗的全过程及当时敌我双方情况,华山地势等,一边看电影,一边介绍。王生荣特别说明:“华山的地形非常险要,只走一条路是根本打不上去的,我们的7个侦察员就是在一个当地老乡带路的情况下奇袭敌人的。”听到这里,总理关切地问:“那个老百姓现在干什么?”王生荣回答:“华山解放后,他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总理又问:“你和他们有联系吗?”
王生荣答:“没有了,听说有几个还继续留在部队工作,有的退休回家了。”总理最后指示说:“要关心他们,把他们安置好,他们是为人民立了功的。特别是那个老百姓,是解放华山的关键人物,没有他是完不成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