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现在开始练习瑜伽
19528700000011

第11章 实践锻炼(1)

1

禁欲、学习和对神的顺服是学习瑜伽的起步。

要进入无种子三摩地(Samadhis)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慢慢的练习。练习的第一步,也就是预备级的,是克里亚瑜伽(Kriya-yoga)。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是指,通过业来练习瑜伽。人体的器官就像一匹马,思想就像控制马的缰绳,智慧就是一辆马车,灵魂是骑马者,人的躯体就是驾驭马车的人。如果马非常的强壮,而且不受缰绳的摆布,如果马车没有判断方向的能力,那么骑马人就会悲痛忧伤。但是,如果马,也就是器官,就在缰绳,也就是思想的控制之下,如果马车有判断方向的能力,那么,骑马人,也就是灵魂,就能达到目标了。

在这种情况下,“禁欲”又是什么意思呢?禁欲就是紧紧抓住控制人的肉体和器官的缰绳;禁止它们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让它们都在适当的控制之下,保持平稳的状态。

“学习”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学习不是指要学习小说或者故事书,而是要“学习”那些教人如何解放灵魂的书。而且,这个“学习”也绝对不是有争议的学习。瑜伽士本人应该是早就结束了自己思想有争议的阶段。他本身的矛盾已经够多了,而且他也应该相当满意了。他学习主要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韦达经》和印度的古经文《西德汉塔》(Siddhanta)是两大重要的经文知识:《韦达经》是争论型的,而印度的古经文《西德汉塔》(Siddhanta)是理性的,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无知的人会首先学习第一本书,具有争论性的这一本,反驳或者证明反方或者正方;读完第一本书后他就可以读古经文《西德汉塔》了,也就是具有决定性的那一本,然后才会得出结论。只是简单的得出一个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结论还必须得付诸实施。世界上书的数量是无限的,但是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知识的秘密是只获取那些有用的知识。学习那些有用的知识,并遵守实践这些学到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印度传说,如果你把一杯牛奶和一杯水放在王汉撒(Raja-hamsa)里,天鹅会喝光盛有牛奶的杯子,而不喝水。这就是我们判断哪种是有价值的知识,哪些知识是糟粕的标准。首先,理智的训练是有必要的;我们不能盲目的学习知识。但是,瑜伽士已经度过了对任何事物持怀疑的阶段,而且已经得出了结论,他们得出的结论就像岩石一样坚定不移。现在,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得出的结论。不要争论,他会说;如果有人非要和你争论什么东西,那就保持沉默。不要参与任何的辩论,你只需要静静的走开,因为争论只会干扰你的思想。争论唯一的好处是训练你的理智。但是,当你的理智已经被训练成功时,再进一步的干扰思维又有什么用呢?理智只是一个微弱的工具,它只会授予我们感觉允许了的知识;因此,理智对瑜伽士来说不是最终有用的东西。他非常的坚信这一点,因此他才会保持沉默,不与争论。每一个争论只会让他的思想失去平衡,只能干扰意识;干扰就是一个不足之处。辩论和理智仅仅是起步阶段;还有比辩论和理智更重要的东西。生活不只是学生之间的争吵和抱怨社会。

“对神的顺服”是让我们既不要只是争取好的名声,也不要对自己自责,只需要把名声和责备都献给神,自己只求心灵的安宁。

2

克里亚瑜伽的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

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任性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为了控制思想使它降服于自己,不间断地练习克里亚瑜伽(Kriya-yoga)是很有必要的。练习瑜伽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控制力,从而会带给我们很大的痛苦。只有通过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且是通过练习克里亚瑜伽来控制自己的思想,才能消除这些痛苦。

3

痛苦有以下几种:无知、自我为中心、眷恋、厌恶、害怕死亡。

这就是五大类痛苦,这五个加起来就能击败我们。在这五大类痛苦之中,无知是原因,其他的四类是结果。无知正是我们生活中所有痛苦的唯一原因。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可以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么?超灵(Soul)的本性是永恒的极乐。除了无知、幻想、错觉,还能有什么能让超灵感到痛苦呢?超灵拥有的所有痛苦都来自于幻想。

4

不管印象是处于休眠状态、削弱状态、力量强大的状态、还是扩大的状态,无知都是制造这些印象的原因。

无知是导致自我为中心、眷恋、厌恶、害怕死亡这四大痛苦的原因。这些印象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有时候处于休眠状态。你会经常听到这样来描述一个人:“像孩子一样无知。”但是潜存在孩子中的无知可能本质上就是一个魔鬼,这个魔鬼终将逐渐地露出它罪恶的原形。这些印象,也就是过去的行为所留下的印象,在瑜伽士身上是处于削弱状态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威力已经大大地被削弱了;但是,瑜伽士能够控制它们,而且不允许它们苏醒过来。“力量强大的难以承受”的意思是说一些印象有时候会被比它强的印象压制住了,无法表现出来;但是,当压制它的印象消失后,它将最终显现出来。最后一种状态是“扩大的”,在有利的环境下一些印象就会非常的活跃,以善良的或者罪恶的形式表现出来。

5

无知就是把短暂、不纯洁、痛苦和不属于真我的分别误当作永恒、纯洁、快乐和属于真我的。

所有形式各异的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无知。我们已经知道了无知是什么。我们大家都会这么想:“我(I)就是肉体(Body),而不是灵魂(Self),我是纯洁的、永恒的、快乐的”——其实这就是无知的一种表现。我们头脑中想着灵魂,却把它当作肉体。这就是最大的幻象。

6

自我为中心就是利用感觉器官认识灵魂。

Seer就是真正的灵魂(Self),是纯洁的、神圣的、无限的、不朽的。这就是人的灵魂。那么,工具又是什么呢?这些工具是组成思想的物质、理智(具有决定性的官能)、思想、以及感觉器官。这些都是自我观察外部世界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辨别自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无知所导致的结果。当我们说:“我就是思想,”“我不快乐,”“我生气了,”或者说“我很幸福。”我们怎么会生气?我们又怎么会心怀愤怒呢?我们应该通过灵魂来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是不变的。如果这是稳定不变的,那灵魂为什会一会儿是幸福快乐的,另一会儿又是不幸伤悲的呢?灵魂是无形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那又有什么可以改变它呢?它是超越一切规律和法则的。有什么能够影响到它呢?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不会影响到它;尽管我们很无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用自己的思想来认识自己,能够感受痛苦或者快乐。

7

迷恋就是依赖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

我们会在一些事物中寻找到快乐,思想犹如流水一样流向这些事物;随后得到的快乐就是所谓的迷恋。我们从来不会迷恋那些不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事物。我们有时候是在非常奇怪的事物中找到快乐的,但是这个原则还是存在的,那就是:我们只会迷恋那些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事物。

8

我们厌恶的是那些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事物。

对于那些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事物,我们会立即远离它们。

9

因为思想中还残存着过去死亡的经历,即使是最博学多识的人也会害怕死亡,对死亡的恐惧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本能。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紧紧地抓住生命不放。只有紧紧抓住了生命才有希望建构未来的幸福生活,因为人太喜欢生活了,所以他们还希望有来生。毫无疑问,这个辩论也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是,一些西方国家的人认为,只有人类才会有来生,而其他的动物是不会有来生的。

在印度,人类对生命的依附曾经是证明人的过往经历和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例如:如果说我们的所有知识来自于以往的经历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我们也是肯定想象不出来的,也是绝对不会理解的。小鸡一孵出来就是会啄食的。大家都知道,一只老母鸡孵出的鸭子在它们破壳而出的时候会立即跑向水里,而这个作为母亲的老母鸡却认为自己的鸭子孩子会被淹死。如果经历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那么小鸡是从哪里学来的啄食呢,鸭子又是如何知道自己天生就会游泳呢?如果你说这些都是本性,那么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么说只是给出了“本性”这个词,却是什么也没有解释清楚。比方说,你们当中谈过钢琴的人应该知道,你们起初开始学习弹钢琴的时候是如何努力地学习将手指一个一个的放在不同的白色、黑色的键盘上,但是现在,经过了几年的练习之后,你可以一边跟朋友聊天手指一边机械地弹着钢琴。你们弹钢琴也变成本能了。因此可以说,每一件工作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变成本能的、变成机械的,而且据我们所知,所有我们现在当作本能的事例都是进化了的理智。在瑜伽士的字典里,本能是跟理智有关的。辨别力也会产生,变成了机械的思想(Samskaras)。因此,我们把世界上被称作本能的事物同理智联系到一起是一个完全有逻辑的想法。没有经验是不可能产生理智的,因此,所有的本能也就是以往经验的结果。小鸡害怕老鹰,鸭子喜欢水;这些都是以往经验的结果。

问题是这些经验是否是属于一个特定的灵魂还是仅仅属于一个肉体,这个鸭子所拥有的经验是否就是它的祖先所曾经拥有的经验,还是就是这只鸭子本身就有的经验。现代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认为,这些经验是属于肉体的;但是瑜伽士却认为这些都是思想的经历,只是通过肉体传达出来的。这就是被称作转世的理论。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知识,不管是把它们称作知觉、理智、还是本能,它们都是通过经验这一个渠道得来的,现在被我们称作本能的东西都是过去的经验的结果,过去的经验进化成为本能,这些本能又再进化成为理智。这个理论适用于宇宙万物。在印度,关于转世的理论就是以这个推理为基础的。

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反复循环地经历各种不同的恐惧,结果导致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为什么小孩一出生就会本能的具有恐惧感;过去痛苦的经历仍然留在它的记忆中。即使是最博学多识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肉体终将会死亡的人,也会说:“不要担心。因为我们有成百上千个肉体;超灵(Soul)是不可能会死去的。”——即使是在这些有学问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是如何的害怕死亡。人类为什么如此的害怕死亡呢?而且我们知道,对死亡的恐惧几乎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本能。在瑜伽士的心理语言里,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忆或者说是印象(Samskara)。这种印象被完好保存在了思想中,暂时处于休眠状态。所有这些过去关于死亡的经历和所有那些被我们称作本能的东西,都作为经验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它们就潜伏在思想中;但是它们没有活跃地表现出来,只是在暗地里工作着。

储存思想的物质,以及思想的波痕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它;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它们。但是,对于那些细微的不明显的本能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我们能够控制得了它们么?当我生气的时候,我整个的思想就变成了一个被怒火充斥着的愤怒的海洋。我能感觉得到愤怒,可以想办法处理它,并最终会很轻易地控制它,同它作斗争;但是不找出让我生气的根源,我是不会在同愤怒的斗争中彻底取得胜利的。当一个人对我说了非常刻薄的话语时,我就会感觉到自己好像要燃烧起来似的;如果他继续对我出言不逊下去,我就会变得异常的愤怒,直到我几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发现自己已经愤怒到了怒发冲冠的程度。当他一开始就对我出言不逊时,我就在想,“我要生气了”;愤怒是一回事,而我又是另一回事。但是当我在生气的时候,我就成了愤怒的载体。我们应该把愤怒控制在萌芽状态,也就是在它刚开始的时候,或者是在愤怒的源头,在它们还没有成形的时候;甚至应该是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愤怒的时候就应该把它控制住。当一个气泡从湖水的底部开始慢慢上升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它的,就是在它将要到达水面的时候我们也很难发觉它;但是当这个水泡露在了水面制造出了涟漪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一个水泡啊!只有在波浪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控制住它,我们才可能成功的防止波浪的出现;只有在萌芽状态就把它们控制住、征服它们,我们才有希望完全战胜任何的情感。要控制我们的感情,就应该从感情的源头下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燃烧它们繁衍的种子。因为用火烤过的种子埋在土里是永远都不会发芽的,这些情感也就不会表露出来。

10

只有找出它们的根源,那些潜在的印象才会被彻底的征服。

潜在的印象(Samskaras)就是那些残留在记忆中的细微的印象,即使由于冥想而导致思想的波动被终止了,这些印象还是保存在了大脑中。如何才能控制这些潜在的印象呢?只有通过寻找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了。当把思想(也就是一种结果)通过潜在的印象分解到它的起因“自我意识”(Asmita or ‘I-consciousness’)的时候,那些细微的印象才会随之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