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现在开始练习瑜伽
19528700000010

第10章 静坐冥想(5)

我们从持续的冥想中得到了什么呢?我们必须记得在前面的格言中,我们是怎样开始各个阶段的冥想的:首先是冥想粗糙的对象,然后是精细的对象,在这些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冥想精微的原素。结果是我们既可以很容易的冥想粗糙的对象也可以容易的冥想精微的对象。这样,在冥想时瑜伽士们会看到三样东西:接受者、接受了的事物和接受的技能,分别对应灵魂、外在对象和思想。冥想给了我们三个对象:首先是粗糙的对象,如我们的肉体或者物质对象;然后是精细的对象,如我们的思想,心念;最后是符合标准的神我——不是指神我本身,而是自我意识。通过练习,瑜伽士可以对这三种冥想都很熟稔。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开始冥想,他就能摒弃其他杂念;他和他冥想的事物一致了。他开始冥想的时候,其自身就像一块水晶,在花前面,水晶是和花一致的:如果花是红色的,水晶看上去也是红色的,如果花是蓝色的,那水晶看上去就是蓝色的。

42

声音、意义和得到的知识综合在一起的三摩地被称为无疑问的三摩地。

这里的声音指的是振动;意义指的是传导振动的神经动作电流;知识指的是对这些的反应。巴坦加利把迄今为止我们讨论过的各种冥想都称为有余三摩地,即“有疑问的三摩地”。以后他会给我们越来越高层次的冥想。在这些被称作“有疑问的三摩地”这里,我们保持了主题和对象的二元性,这是由于词、意义和知识的综合而造成的。首先是外在的振动——词,然后神经动作电流把词向内传导,产生了意义,这之后,心念中会产生一个反应波,这个反应波就被称为知识,所以实际上我们说的知识是这三者的综合体。直到这里我们所有的冥想对象一直是这个综合体,下一阶段的三摩地是较高层次的三摩地。

43

当记忆被纯化或者不再有实质,而只表达冥想对象的意义时,我们就进入了“无疑问”的三摩地阶段。

通过对这三者的冥想练习,我们进入了这三者没有综合的阶段,我们可以抛开它们了。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三者是什么。先说心念吧。你得一直记得把心念比作湖的那个比喻,而振动、词、声音都是扰乱这个湖的波浪。你心念之湖平静无波,我发出了“牛”这个词的音,它一旦进入了你的耳朵,就随之在你心念之湖里产生了一道波纹。这道波纹代表的就是关于牛的这个想法——牛的这个形象或者我们所理解的它所代表的意义。你所知道的外观上的牛其实是对内在和外在的声音振动反应而在思想中形成的思想波。没有了那个声音,那道波也就消退了;没有词,那道波就不可能存在。那你可能会问,我们只想到了牛而并没有听到牛这个音的情况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个时候,你自己给自己发了牛这个音。你思想中默念了“牛”这个词,然后导致了波的产生。没有声音的刺激是不可能有思想波的,当没有外在声音刺激时,一定有内在声音刺激;当声音消退了,波也就随之消退了。那它们留下了什么呢?反应的结果——知识。这三者在我们的思想中结合的如此紧密,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把它们分开。有声音来了,你的感觉振动,然后就有了反应波;它们三者紧密相连甚至不好分辨出来哪个是哪个。只有我们练习冥想足够久了以后,我们的记忆——这个容纳所有印象的容器被纯化了,我们才可以很清楚的把它们一一分辨出来。这时候的这种状态叫做无余三摩地,即“无疑问的三摩地”。

44

在此过程中,冥想对象更为精微的有伺三摩地和无伺三摩地也得到了解释。

这里又应用了和先前相似的程序,但是先前的冥想对象是粗糙的,而这里的冥想对象是精微的。

45

最精微的冥想对象是普茹阿塔那(Pradhana)——无上本质。

粗糙的冥想对象是元素,所有东西都是由此产生出来的。精微的冥想对象则从精微本质(Tanmatras),或者说精微微粒开始。精微冥想对象分类里包括被称之为普茹阿塔那(无上本质)的器官、思想、自我、精神素材(这是所有表现的原因)及暗德(Tamas)、忧德(Rajas)和喜德(Satt-va)三者的平衡状态,还包括帕拉克提(原始物质)或阿韦亚克塔(未展开的),只有神我(灵魂)不在其列。

46

这些三摩地都是有种子的三摩地。

这些冥想都没有彻底消除掉过去行为留下的种子,因此通过这个不能得到解脱它们对瑜伽士们的影响在下面的格言中将会讲到。

47

一个瑜伽士在无伺三摩地阶段已经很稳固时,他的心念就变得很坚定了。

48

通过无伺三摩地获得的知识被称为“完全真理”。

这一内容将在下面的格言中得到解释。

49

从例证和推论中获得的知识是普通的冥想对象。刚刚提到的三摩地的形式是比较高级的形式,能够跨越推论和例证的范围到达它们无法到达的地方。

其思想是我们通过直接感觉及由此的推论,通过有能力的人的例证得到普通冥想对象的知识。说到有能力的人时,瑜伽士总是指Rishis,《韦达经》经典记录的观念中的先知们。根据他们的思想,能证明这些经典的唯一证据就是它们是有能力的人的例证但是他们同时也说这些经典不能让我们实现最终目标。我们可能已经读完了整本的《韦达经》,但什么都没有得到;而当我们练习他们教导的东西时,我们就能达到经典中所说的那种境界,这个境界已经突破了感觉和推论所能达到的范围,对别人的例证在这里也毫无用处。这就是格言要说的意思:实现才是真正的宗教;其他的一切都是为这所做的准备——听讲道、读书或者推理——都只是在打基础,不是宗教。理智上的同意或者不同意也不是宗教。

瑜伽士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能直接接触到感官对象,我们也能直接感知到宗教本身,尽管这要求非常非常集中的感知。宗教中的真理,比如说上帝或者灵魂,是不能通过外在感官的感觉感知的,我不能通过眼睛看到上帝,也不能用手触碰他感知他的存在。我们还知道我们不可能超越这些感官进行推理。推理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缺乏判断力,我们可能,如同这世界千百年来一直做的一样,一生都在推理,但唯一的结果是我们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能力证明或者推翻宗教中的事实。我们把直接感知到的东西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推理,所以很明显,推理只能在感知到的范围内进行,永远不能超越感知的圈子。瑜伽士说,人类是可以超越自己直接的感知的,也是可以超越自己的推理的,人类自身就有这个功能,这个能力,甚至能超越自己的理智——这个能力存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之中。一个人通过瑜伽的练习,提升了这个能力,就可以超越普通的推理的限制,直接感知到已经超越了一切推理的东西。

50

三摩地里得到的印象遮挡了其他所有的印象。

我们在以前的格言中看到,获得超意识的唯一途径是三摩地;我们也看到,过去的因果业报或者印象,是思想获得三摩地的阻碍。你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努力集中心念时,思想反而游移了。其他时候它们并没有这么活跃,但是你想排除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一定会出现,并用尽全力拼命地挤进你思想里。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它们在你集中心念时会强大那么多呢?这是因为,你集中心念时,你也在压制它们,它们才会用尽全力反抗,其他时候它们是不会反应的。想想吧,得有多少数不胜数的以前的老印象潜伏在心念的某一个地方,准备好了,如猛虎一般随时准备出击。这些印象必须都被压制下去,这样我们想要的那个想法——而不是其他的——才有可能显示出来。但是我们压制的同时它们也都在奋力挣扎着要显示出来,这就是各种各样的印象在阻止思想集中时显示的力量。考虑到我们刚说的这个三摩地压制过去印象的力量,它是最应该练习的。这样集中意念激发的过去印象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可以阻止其他的行为,抑制其他的行为。

51

压制那个遮挡了其他印象的印象,所有的印象都被压制下去了,我们就获得了“无种子”的三摩地。

如你所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感知灵魂本身。我们不能感知灵魂的原因是它和人类原始状态混合在了一起,和思想、和身体混合在了一起。无知的人认为他的身体就是他的灵魂;而博学的人认为他的思想才是他的灵魂。但是他们都错了。那是什么让灵魂和这些混在了一起呢?是心念之湖中各种不同的波浪,它们掩盖了灵魂。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波浪看到灵魂在它们上面的一点映像所以如果这个波是一种愤怒,我们就认为我们的灵魂很愤怒——“我很愤怒”——我们会这样说;如果是一种爱,我们看到我们在那道波里的映像,就说我们爱;如果那道波是软弱无能,我们的灵魂映照在那上面,我们就认为我们软弱。这些各种各样的想法来自这些各种各样的印象,就是这些印象,遮挡了一道灵魂。只要心念之湖中还有一道波,我们就不能感知到灵魂真正的本性;除非所有的波浪消退,否则永远不可能感知到这个真正的本性。所以,首先,巴坦加利教授了我们这些波的意义,然后告诉我们压制它们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