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2)
19525700000020

第20章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我国古代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想确切知道究竟有多少,恐怕现在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目。有人初步推算,大约有8万种左右,而历代毁于兵燹战乱的又不计其数。

人们不仅会问,这么多的书籍古人是怎么印制出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书籍分为抄本和印本两种流派。在印刷技术发明以前,人们主要是靠手工抄写传播文化,正式的书籍都是手写。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周人的简策,把文字刻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然后把一片片的简用绳子穿在一起,这就是最早的书籍。传说孔子很喜欢《易经》,由于经常翻看,把穿简册的绳子磨断了好几次呢!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缣帛写字,丝帛轻薄柔软,便于携带,文字书写长短又不受限制,在纸发明以前,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书写材料。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帛书《老子》,就是证明。汉代纸发明以后,成本较低,书写和携带更方便,逐渐取代了缣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六朝隋唐时期,大多用黄纸书写以防蠹。敦煌发现的佛经卷子绝大多数都是用黄纸写的。从商周到隋唐。正式的书籍主要是靠手工抄写,或者著书的人自己写,或雇人抄写。写书极其辛苦,现存敦煌写本中就保留着一首抱怨佣金不高的打油诗:“今日写书了,合有五斗米。高代不可得,还是自身灾。”还有一首诗抱怨雇主饭食不好:“写书不饮酒,几回笔头干。”由于写本代价高,数量少,不容易普及流传,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了。

我国的印本书可以溯源到秦汉时期的石经。公元175年,东汉蔡邕因经书传抄讹误,请求校定刻石,把《易》、《书》、《诗》、《礼》、《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刻到在石头上,立在首都洛阳太学门外,作为法定教科书。因为汉代石经刊刻于汉灵帝熹平年间,所以称为“熹平石经。”据说石经刊刻以后,各地赶往洛阳去抄写经书和校对文字的人很多,太学门前车水马龙,洛阳城内交通都被堵塞了。此后曹魏、唐、辽、宋、清历代都曾刻经。不但刊刻儒经,佛、道两家也都把自己的经典刊刻在石头上。如果把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摹拓下来,就是一篇篇文章。可以说石刻拓本就是雕版印书的前驱。到公元八九世纪,印本书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此以后,印刷术成为印制书籍的主要方法,并从我国传播到世界各国。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有汉代发明说、北朝发明说、隋朝发明说、唐朝发明说、五代发明说等等。从大量文献记载和实物可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

雕版印刷术又叫整版印刷术,刻印人把文字反刻在一整块木板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版面上,然后涂上墨,就可以覆纸印刷了。唐代雕版印刷的书籍相当广泛,包括日历、卜筮、佛经、小学、文集、字画、儒家经典等等,刻书地点遍及四川、淮南、江南等地,而四川成都成为印刷书籍的中心。可见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给我国书籍制度和文化传播带来了重大影响。

公元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上奏,请求禁止民间雕印日历,原因是剑南、两川和淮南道民间大量私印出售,政府每年颁布新历之前,私历早已布满天下,影响朝廷收入。唐文宗于是禁断私家雕印日历。

唐懿宗时,纥干暨任江南西道观察使,他为得到道家炼的龙虎仙丹已经苦苦寻觅了15年之久,这时招揽大批方术道士炼丹。他又制版雕刻道家刘宏传,印制了数千本,寄给朝廷和全国各地潜心练丹的人,供他们参考。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本书籍是从敦煌发现的刊刻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这部佛教经卷长约16尺,由6个印张联缀而成,前面还绘刻一幅释迦牟尼说法图。字和图都是雕印得相当精美,用墨匀称清晰,是一部相当成熟的雕印作品。可惜这部珍贵的印刷品1900年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窃走,现在藏于大英博物馆中。我国国内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是四五十年代在成都古墓中发现的唐朝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汴家刻印的《陀罗尼经咒》,上面刻有古梵文和小佛像。

公元883年,跟随唐僖宗逃到成都的中书舍人柳批在休假时去街上看书,见到很多雕印的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和小学字书之类的书籍。由于民间印刷技术粗糙,纸张质地差、用墨不匀,有些文字已被浸染得模糊不清。

公元932年,后唐宰相冯道、李愚上奏唐明宗,社会上印卖的雕版书籍种类很多,却没有刻印儒家经典,若能雕版刊印,将会有益于文教推行。因此,他们请求根据唐代的开成石经制版雕印,使读书人有标准读本。唐明宗诏令国子监儒学博士,将石经文字仔细看读,然后召集有雕刻技术的工匠,刊刻颁布天下。今后不论什么人书写经书,都必须依据雕印本,不能与其他本混杂使用。这年四月,命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颐、屯田员外郎田敏为勘刻官。选人把儒经文字用楷书端端正正写出,交给匠人雕刻,每天刊刻五版。这次雕印的儒家经典有《诗》、《书》、《礼记》、《易》、《春秋左氏传》五种经书。

公元948年,后汉国子监上奏,要求召集学官校勘九经中的其余四经,雕印刊布。汉高祖诏令刊印《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四经。

公元955年,周世宗命国子监官员校勘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雕造印版,由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共同详细校勘,刻版印行。

五代时期政府刊刻的儒经书籍是由国子监主持,雕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称为“监本九经”。刊刻质量很高,只可惜现在一本都没有保存下来。

五代刻书除官刻经典以外,民间刊刻的各类日用书籍和佛、道二教刻经也比唐朝普遍。此外,官僚士大夫开始私人出资刻书。当时十国之中的后蜀政权文化发达,率先有了出资刻书之人。母昭裔在成都命门人孙逢吉等刻写《文选》、《初学记》、《白氏六贴》等书雕版印刷;花间派词人和凝把自己的文集刊刻出来,共有100多卷;昙城和尚把贯休和尚的文集《禅月集》也雕版刻印。可见雕印书集的普及和流传已相当广泛。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技术后,唐和五代的雕版刻本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正规印刷的书籍,在书史和印刷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书籍革命方面,结束了我国简册、帛书、纸书手写时代的卷轴书籍。产生了积页成册的册页书籍,大大提高了装订质量,使用起来也很方便。表现在印刷史上,雕版印刷术技术高超,不仅能够刊刻文字,而且还能雕刻图画,印制精美,这是手写本所无法企及的。正由于雕版印刷在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如果没有唐代雕版印刷作基础,就不会有宋代的活字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它使书籍能够大量出版,知识得以迅速传播和普及,成为人类迈入更高阶段文明社会的阶梯,人类的文化生活也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自从五代以后,我国图书事业逐渐由印刷方法替代了手抄、刻石等缓笨制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技术,同时也减轻了劳动强度。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原来只分散在民间刻印日常生活用书的小规模刊刻发展到大规模印制大部头经典书籍的集体操作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广泛应用与传播,不但促进了唐朝五代社会文化的繁荣,而且为后来宋代图书事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